顯示具有 倫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倫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8月29日 星期五

結婚入場費是怎麼回事?

 

結婚入場費是怎麼回事?

我一直在看新聞、讀報紙,心裡有個疑問:現在的婚禮到底是怎麼回事?我聽說有人辦婚禮,要收人「入場費」。你得付錢才能去看兩個人結婚。以前,你收到的是一張請柬,那是一張正式的小卡片,上面寫著邀請。「敬請光臨」,它會這樣說。現在呢,成了一筆交易,一張門票。

婚禮本來是兩家人結合在一起。聖經說,這是一件神聖的事。兩個合為一體。這是關於愛和一生的承諾,而不是為了幫雞肉或魚肉的錢算帳。你的父母、你的阿姨、你的表親——所有人都聚在一起。教堂門口不會有個小亭子,放著掃描器和信用卡機。

這不就是真正的問題所在嗎?我們失去了它的意義。我們變成了一個每個人都住在幾百英里之外的社會,我們不認識鄰居,更別提遠親了。他們說,家庭單位已經「原子化」了。我們都成了小小的微粒,各自漂浮著。沒有了家人的支持,沒有了那種社區感,我想一對年輕夫婦總得想點辦法吧。所以他們把自己生命中最有意義的一天,變成了一場募款活動。

接下來會怎麼樣?是不是新婚夫婦的初夜也要收入場費?你得拿個通行證才能看他們走進飯店房間。或者,他們會把整個過程在抖音上直播,然後你可以花一塊錢買個虛擬玫瑰。「幫我們贊助去斐濟的蜜月旅行,每次購買都有幫助!」

這太荒謬了。婚禮本身就是一份禮物。你的朋友和家人的到來,才是最珍貴的禮物。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覺得這不再足夠了?我想大概是從我們認定每樣東西都有個價碼開始吧。一旦你給愛標上了價格,你還剩下什麼呢?


鑽石礦井的警世故事:當科技發展超越倫理考量

 

鑽石礦井的警世故事:當科技發展超越倫理考量

1954年,德比爾斯鑽石礦工被X光掃描的駭人照片,生動地提醒了我們人類歷史上一個反覆出現的模式:我們在迅速採用新科技的同時,卻未能充分考量其對人類福祉和環境的長遠影響。這個為了追求利潤和控制而誕生的歷史事件,成了我們當代科技挑戰的有力寫照。

在20世紀中期,螢光鏡(fluoroscope)是影像技術的一大奇蹟。它能即時呈現人體內部影像,為鑽石產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安檢工具。對礦業公司而言,這是防止盜竊的高科技解決方案;但對礦工來說,這卻是每日暴露於有害、高能量輻射的威脅。當時,X光的全部危險——特別是累積劑量所造成的傷害——尚未被廣泛認知,或是在經濟利益面前被選擇性地忽略。其結果是,那些辛苦開採鑽石的人們,健康受到了深遠而持久的損害。

這段歷史事件是一個更大問題的縮影。今天,我們身邊充斥著各種科技——從先進的監控系統到人工智慧——它們帶來巨大益處的同時,也伴隨著顯著且常常無法預見的風險。追求效率、便利和經濟增長的心態,經常蓋過了對潛在非預期後果的關鍵評估。

從金伯利礦井的教訓中,我們能學到幾點:

  • 一項技術的即時效用,不代表其長期的安全性。 螢光鏡是解決安全問題的「方案」,卻也製造了嚴重的健康問題。

  • 最脆弱的群體,往往承受了科技風險的最大負擔。 礦工們缺乏權力與知識去拒絕這些程序,因此成了輻射暴露的最大受害者。

  • 倫理考量必須是技術開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非事後補救。 我們必須不僅僅問:「我們能做到嗎?」,更要問:「我們應該這樣做嗎?」以及「這樣做會對人類和地球健康造成什麼代價?」

當我們迎接下一波科技創新浪潮時,我們必須銘記金伯利的礦工們。我們必須積極地去理解我們創造物的全部影響,將倫理治理擺在首位,並確保進步的追求不會以犧牲人類尊嚴和安全為代價。


2025年6月21日 星期六

察心辨性:善惡之判繫於動機

察心辨性:善惡之判繫於動機


判斷一人之善惡,常使吾人流於觀其外表與行徑。然深邃之哲學與宗教傳統教導吾人,此等表象之判斷實易生誤導。近期之論辯,已深入探討「動機」於界定真善之關鍵角色,並與淺薄之判斷及「誅心論」之複雜性作辨。

佛陀以其深邃之智慧,告誡世人勿以色相判斷:「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 此千古之訓,強調執著於外在形相或言語,實能障蔽本質。悅目之形色或巧言令色,或隱其險惡用心。故欲真識一人,必透其外表而觀其內。

此理不僅及於形貌,亦及於行為本身。二者或行相同之善舉。其一或出於真誠之慈悲與濟苦之心,其二則或為博取名聲或私利。外在行為雖同,然其內在動機則揭示其德行之迥異。前者乃真善之體現;後者則或為自利之偽裝。

此引出「誅心論」之精微概念。此詞常帶負面涵義,指無外證而僅憑臆測之惡念遽然定罪。然於判斷善惡之際,對「察心」之深入理解,實屬必要。此非為懲罰未表露之惡念,而係為洞悉一個人持恆行為背後之驅動力量。真善之人,必涵養慈悲、布施、智慧等善念,並以之為純粹行事之泉源。

此中區別,可由卡特總統「心中有慾」之著名言論清晰闡明。此言根植於《聖經·馬太福音》第五章第二十八節:「凡看見婦女就動淫念的,這人心中已經與他犯姦淫了。」此觀點認為,即便未形諸於外之內在慾念,亦可構成「罪」。從宗教觀點而言,人之心境,無論外顯與否,皆具道德分量。

然而,吾人必須將此與法律觀點加以區辨。法律體系之本質,主要關乎違反成文法規之行為。單純之思想,無論多麼強烈或不合宜,皆非罪行。法律不能,亦不應懲罰未形諸於外之意圖。

從佛教觀點視之,雖不若亞伯拉罕諸教稱之為「罪」,然如強烈淫念等不善心境,則被視為「煩惱」。此等煩惱障蔽智慧,滋長執著,並引發苦痛。佛教之修行,即在於積極淨化心靈之內在雜染,而非僅止於控制外在行為。此乃自我覺察與轉化內在心識之歷程。

總而言之,欲明辨一人之善惡,需從單純觀察其外形或行為,轉變為勤懇審視其動機與心境。誠然,法律框架自當聚焦於行為;然深層之倫理與靈性傳統,則一貫強調真正之品格,乃於內在動機之熔爐中鍛造而成。欲真識善人,不獨觀其所行,更須究其所以然。

2025年6月14日 星期六

曾閱咖啡渣,吾主乃機乎?


曾閱咖啡渣,吾主乃機乎?


噫!此何物也?日日聞新事,令人搔首,不解其故。吾生平所見多矣。或與其寵物言,或與其草木語,或於市中自語——多為瓜果之價耳。然此乎?此則奪糕、奪咖啡,乃至奪占卜館也。

今有一婦人,或常人也,嫁夫十二載,育子女二,凡事皆備。然其何為?乃問機器,問機具,問…問「應答機」也,讀其夫之咖啡渣。吾雖非婚戀之達者,然素聞夫婦之爭,起於尋常事。譬如不蓋廁蓋,或忘倒垃圾。非諮詢數碼神諭,以測朝飲之餘渣也。

孰料其應答機,此ChatGPT,此算法與程式之集,竟謂其夫有外遇。外遇乎!僅憑咖啡渣!吾言之,此機之敏捷,直入主題,非虛言也。無言及高黑之客,亦無遠遊之說。直言數碼之彈,頓時十二載婚姻,隨數碼之風而逝。

今思之,不亦深乎?若應答機能憑咖啡渣斷夫婦之不忠,則其何所不能為?此乃真正有趣之處也。吾人常抱怨政客,非乎?彼輩謊言,自炫,阻撓吾人知情之權。吾人選之,信之,然十之八九,其清白如磚牆也。

然吾人總統若為AI,或宰相乃純粹之代碼,則何如?思之。無復選前之諾,如市中免費之樣品般速逝。無復巧言之辭,為掩真相而設。AI者,當直言不諱也。「是,預算有赤字。」「否,此議案獨利於富者。」「夫人,依其領口之污漬,令夫實與鄰人有染。」

此念令人懼,亦令人慰。無復文士,無復冗談,無復「吾不憶及」。唯冰冷堅實之數據,真理也。吾人常言欲知真相,非乎?吾人求透明,求責罰。今AI至矣,將其奉上,無論吾人喜否,無論其為國財,抑或咖啡杯底之渣滓。

故,此或吾人將往之途也。非止AI為吾人占卜,亦將治國。誰知乎?或為善事也。至少吾人終將知之,非乎?終將知真相。縱此真相乃自毀人婚姻之機器而來,僅為一杯咖啡之故。諸君,當思此於攪拌下一杯咖啡之時。然慎勿輕易問人讀渣。君永不知將聞何事也。



2025年6月12日 星期四

鐵之真理:從英國鐵欄到中國冶煉的欺瞞回聲——為何需對政府需常懷警惕

 鐵之真理:從英國鐵欄到中國冶煉的欺瞞回聲——為何政府需常懷警惕

於異域與不同時代,國家雄心之追求,有時使政府走上隱秘真相與信任妥協的危險之路。當考察英國戰時「缺失鐵欄」現象與中國大躍進鋼鐵生產運動時,歷史的驚人平行便浮現。兩者皆為宏大的、中央指揮的物質生產運動,受愛國熱情或意識形態的激勵,卻最終因與現實的系統性脫節及缺乏透明度而受損。從歷史學者的角度看,這些事件提醒我們:「為人民」的原則在「目的正當手段」的冷酷信念下,所隱藏的固有危險,需對國家權力保持常時警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最黑暗的日子裡,於敦克爾克的困境之後,英國展開了全國性的運動。在比佛布魯克勳爵的熱情鼓舞下,象徵私有財產與公共壯麗的裝飾性鐵門與欄杆,受到市民的熱情交出。公眾全心全意地接受這一敘事:這些鐵將被熔化,鑄造成獲取勝利所需的武器。這是一次強有力的「戰時犧牲」,為國防作出的可見貢獻,凝聚了被圍困的民眾。然而,隨著歷史的探究,收集的壯舉遠遠超過了實際的處理能力。數以百萬噸計的金屬被收集,但僅有微不足道的26%成為了軍火。其餘的,作為過度收集的生銹證據,被悄然囤積、埋藏,甚至傾倒入海,其命運籠罩在秘密之中,相關記錄卻明顯缺失。英國各地牆壁上留下的「信任之樁」不僅是物理上的空洞,更是公眾對其犧牲真實效用的持久象徵。

數十年後,遙遠的中國展開了更為雄心勃勃、最終卻災難性的工業化運動:大躍進(1958-1962)。在毛澤東的意識形態信念下,全國動員起來,目標是在十五年內「超越英國的鋼鐵生產」。數以百萬計的農民被迫從農業轉向建造「土高爐」,以急切的努力生產鋼鐵。宣傳機器不懈地讚美這種「人民的鋼鐵」,描繪出一個為共產主義繁榮而奮鬥的統一國家。然而,與英國的鐵欄一樣,現實卻是一場悲劇的鬧劇。這些簡陋爐子生產的鋼鐵質量極差——脆弱、雜質重,對工業用途完全無用。此外,勞動力的轉移,加上為滿足不切實際的配額而虛報的產量,直接導致了歷史上最嚴重的饑荒,奪去了數千萬人的生命。饑荒與工業失敗的真相被壓制,異議被鎮壓,而成功的敘事卻以無法想象的人類代價得以維持。

這兩件看似迥異事件之間的平行令人毛骨悚然。兩者皆涉及:


大規模動員與宣傳: 危機中的政府(英國的戰爭,中國的意識形態轉型)成功地動員了民眾大規模參與,借助強大的、雖然不完全的敘事。

對實際的漠視: 在英國,收集與處理大量鐵的後勤超出了工業能力。在中國,生產的鋼鐵大多無價,農業這一生命基礎則遭到致命忽視。

系統性的秘密與欺瞞: 兩國政府選擇對其公民隱瞞全部真相。在英國,這是一種靜默的省略,以維護士氣與避免尷尬。在中國,則是對事實的殘酷壓制,以維持意識形態控制與防止內部異議。

「目的正當手段」: 對英國而言,贏得戰爭是最重要的目的,為此正當化了一定程度的父權式欺瞞。對中國而言,實現快速工業化與共產主義理想,則為極端手段的正當化,即使以廣泛的苦難與死亡為代價。

深遠的長期成本: 雖然英國的經歷主要導致了公眾信任的微妙侵蝕與美學上的傷痕,但大躍進則導致了經濟崩潰與無與倫比的人口災難。


從歷史學者的視角看,這些事件強調了一個永恆的命題:政府必須受到制約。 權力本質上傾向於集中信息與決策,創造出一種野心或權宜之計可能壓倒謹慎與透明的環境。正如尊敬的阿克頓勳爵所警告的那樣:「權力傾向於腐化,絕對權力絕對腐化。」當國家,即使懷有所謂的高尚意圖,認為自己最知曉且「目的正當手段」,便有可能使其公民走上鋪滿幻象與無意苦難的道路。

一個國家與其人民之間的關係的完整性,建立在真相與問責的基礎之上。托馬斯·傑斐遜的格言「常懷警惕是自由的代價」,不僅適用於保護個人自由,也適用於對國家權力的行為與聲明進行問責。喬治·華盛頓理解治理的雙重性,指出:「政府不是理性;它不是口才;它是力量。像火一樣,它是一個危險的僕人與可怕的主人。」

英國城市中缺失鐵欄的可見樁與在中國鋼鐵饑荒中喪生的數千萬人的隱形墓碑,作為這一真理的莊嚴紀念碑。它們是超越特定政治體系或歷史背景的歷史教訓,永恆地提醒我們,即使在國家面臨重大挑戰的時刻,透明度、問責制與對政府的持續監督,並非僅僅是奢侈,而是功能性與道德社會的基石。



信任之殘垣:不列顛戰時之欄杆與欺罔之代價

 

信任之殘垣:不列顛戰時之欄杆與欺罔之代價

遍觀聯合王國,自普利茅斯之瘡痍街衢,至倫敦之熙攘通衢,一奇異之建築異象猶存:鐵製欄杆之斷樁。數十年來,民間敘事堅實不移——此等雅致之垣籬,皆英勇捐獻,鎔鑄為器,以保不列顛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勝。此乃「為民」共獻之強力象徵,敦克爾克慘敗後,在海狸卿(Lord Beaverbrook)倡導下,激發全國奮發之情。然此慰藉人心之說下,隱匿一更令人不安之真相,揭示戰時政府「目的正當化手段」之奉行,終掩其坦誠示民之職。

公元一九四二年,依一九三九年國防條例第五十款,號召民間與公眾捐獻鐵柵,以助戰事,此令響應深遠。全國目擊者皆憶其鐵物遭截之壯觀,其空缺赫然為國難之視覺印記。民眾欣然割捨其珍貴之鐵,聊以自慰,深信每噸鐵皆能直化為彈、為車、為械。此壯舉實為強大之宣傳,於受圍之國度中,共鑄集體之志。

然史家考證,尤以著者約翰·法爾(John Far)之見,則描摹迥異之圖景。雖集得鐵料數十萬噸——至一九四四年九月,估計逾百萬噸——然無詳載此鉅量鐵料運抵鋼鐵廠之紀錄,此實為顯著之闕如。令人不適之真相似是:所集之鐵,遠超實際所需或能處理之量,甚且軍火生產亦無此巨需。法爾論斷,所集鐵物,僅百分之二十六實用於兵器製造。

餘鐵之命運,至今仍籠罩於迷霧之中,暗示著故意掩蓋之政策。諸說紛紜:或謂秘密儲藏於議會倉庫、鐵路側線或採石場,於無人察覺處靜靜銹蝕。亦有記載言其鐵被掩埋於垃圾場,或傾棄於海中,尤以泰晤士河口為甚,據載碼頭工人曾拋棄巨量金屬,足以影響過往船隻之羅盤。公共檔案館之關鍵紀錄,據稱已遭銷毀,引人疑慮其為官方之掩飾——一項經深思熟慮之決定,旨在避免揭露民眾誠摯之犧牲,大半實屬徒勞之尷尬真相。

雖戰勝之「目的」無疑崇高而至關緊要,然政府所擇之「手段」——任一有利之敘事持續,縱其有悖於實——則立下危險之先例。倘若實情悉知,民眾之合作熱情恐「未盡合意」。此番無聲之欺瞞,雖或緣於戰時之必需,然終究代表著未能完全透明之失,損害了維繫國家團結至關重要之信任。

然在廣泛之浪費中,亦偶見巧思之再利用。倫敦今猶矗立數千座獨特之「擔架圍欄」,以戰時過剩之急救擔架焊接而成。此等鋼柱,原為閃電戰中運送傷患而設計,戰後則為倫敦市議會改作圍籬,以補缺損。其獨特之彎折處易於辨識,此等圍欄乃危機中誕生之巧思之有力物證,雖其存在亦源於過剩,而非效率之資源分配。

不列顛戰時欄杆之故事,乃一發人深省之歷史教訓。其彰顯戰時必要、國民士氣與政府責任間錯綜複雜之交互作用。城市景觀中清晰可見之斷樁,不僅為戰火之傷痕,更為一時代之永恆紀念碑,其間「為民」之理想,或許情有可原地,被一種未宣之信念所掩蓋:「目的正當化手段」。此缺失欄杆之遺緒,非僅關乎鐵物之消逝;更關乎政府瞞報真相之決定,縱其意圖為戰勝,然對公民造成之深遠影響。


2025年6月9日 星期一

江湖門派之終身保修,學府學店之出門不換

 

江湖門派之終身保修,學府學店之出門不換


昔者江湖門派,規訓嚴明,師道尊崇。

門下弟子,入門之始,即受門規束縛,德行武藝,皆師傅之所繫。若有作奸犯科者,敗壞門風,輕則逐出師門,重則清理門戶,以正視聽,維護百年清譽。此乃終身保修之道也。蓋因門派傳承,非止武功,乃是道義、氣節之所繫,師傅之於弟子,猶父之於子,其責無可推。故弟子之善惡,門派之興衰,實繫於一體。

然觀當世學府,號曰「名門」,譽為「殿堂」。

哈佛、牛津之流,金字招牌,學子趨之若鶩。然其所為,大異於古。學生入學,金錢開道,學費高昂,猶如市井淘寶之貨,明碼標價。夫子授課,止於課堂,學業一畢,卷證一授,則緣分已盡。其後所為,無論作奸犯科,或巧取豪奪,皆與學府無涉。

昔者師傅清理門戶,乃視弟子為己出,其惡如己過。

今之大學,則視學生為顧客,貨物既出,概不退換。學生在校之時,或可約束一二;一旦畢業,則天高海闊,各安天命。大學之名譽,僅維繫於入學之際,畢業之後,不論是非黑白,皆「與我無關」。此等作派,豈非「出門不換」之典範乎?

嗟夫!武林門派之重德,豈不勝於學府之重利?

江湖雖險,猶有規矩方圓;學術殿堂,反成名利場域。昔日義薄雲天,師徒情深,今朝則金錢至上,關係冷漠。此非學術之幸,乃斯文之恥也!嗚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