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科學家來當偵探:用「假設-演繹法」揪出公司慢性病的真兇
一、別再讓數據和爭吵模糊了焦點!
在企業裡,有些問題就像**「慢性病」或「爛攤子」**一樣,怎麼治都治不好:業務停滯、庫存老是出錯、品質老是抓不到原因。
傳統的管理方法,像是畫魚骨圖或問**「五個為什麼」**,往往只會讓情況更糟。因為:
意見矛盾: 銷售部門怪營運部門,營運部門怪預測部門,你根本分不清誰說的是事實,誰只是在推卸責任。
數據誤導: 數據常常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甚至會被用來證明各種立場偏見,讓大家各說各話,問題始終無解。
為了解決這些棘手的問題,我們必須放下老方法,像偵探或古生物學家一樣思考,運用一套來自嚴謹科學的推理方法:假設-演繹法(Hypothetical Deductive Method, HDM)。
二、科學偵探三部曲:用「預測效應」驗證真相
假設-演繹法的核心精神很簡單:一個真正的原因,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我們觀察到一個結果(A),然後大膽猜測一個原因(X),接著最重要的一步是:根據這個原因(X),預測出其他必定會發生的連帶結果(B、C、D)。
如果這些被預測的結果(B、C、D)不存在,那你的原因(X)就是錯的!
【實戰範例】
觀察與假設: 你的問題是**「交貨老是出問題」(結果 A)。你猜測原因是「工廠運作效率太差」**(原因 X)。
預測連帶結果: 如果工廠效率真的太差,那麼你一定會看到(預測 B、C、D):
B:客戶每天打電話要求改期(大量重排訂單請求)。
C:出貨量極度不平均(八成以上的貨都擠在月底出)。
驗證真相: 假設你發現,客戶幾乎沒有要求改期,且出貨時間分散得很平均。這表示你的假設「工廠效率太差」是錯誤的!
透過這種方法,你根本不需要去翻閱那些混亂的工廠效率報告,就能直接鎖定:問題不在工廠效率本身,而在於你對「交貨問題」的定義或「效率數據」的計算方式有誤。
三、三個原則,讓你的診斷精準無比
為了讓「假設-演繹法」有效運作,你的思考和語言必須極度嚴謹:
1. 語言必須精確,遠離空泛的比喻
永遠不要使用模糊、主觀或帶有情緒的詞彙來定義問題。
例如,部門主管說問題是「員工能力不足」。你必須追問:「能力不足具體是什麼意思?」如果「能力不足」是指缺乏書面程序,那麼錯誤只會發生在需要經驗的複雜工作上。如果連簡單的、有明確 SOP 的工作都出錯,則證明能力不足並非真正的原因。
2. 追問「為什麼」也要追問「如何發生」
光知道為什麼還不夠,你必須理解機制。找出「原因」和「結果」之間是如何運作的(How),這才能讓你做出精準的預測。
例如:你知道太陽從東邊升起(Why),因為你知道地球是從西向東自轉(How)。理解這個機制後,你就能預測:在一個反向自轉的星球上,太陽就會從西邊升起。
在企業裡,你發現實驗室錯誤頻傳,不只是「為什麼」要再訓練,而是要找出「如何」出錯的機制。你可能會發現,原因是分析師被超載的多重任務打斷,導致短期記憶超負荷,而不是能力問題。找到這個「機制」,才能對症下藥。
3. 絕不將「缺乏解方」當作問題的原因
不要將問題歸咎於你沒有的東西。
錯誤的邏輯是:「我的銷售效率低,因為我們沒有 CRM 軟體」或「我瘦不下來,因為家裡沒有跑步機」。
這種思維會讓你花大錢買一堆無效的軟體或設備。正確的思維應該是:**你如何利用你「已經擁有」的資源和流程?**專注於現有資源,才能真正找出問題的根本洞察。
唯有將這種嚴謹的科學思維與整體思維(理解所有問題間的連動關係)結合起來,你才能真正解決企業中那些久治不癒的頑強慢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