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歷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歷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10月21日 星期二

無形中的基督教根基:解析湯姆・霍蘭《天下:基督教如何塑造西方世界》對西方心智的影響

 

無形中的基督教根基:解析湯姆・霍蘭《天下:基督教如何塑造西方世界》對西方心智的影響


湯姆・霍蘭(Tom Holland)的《天下:基督教如何塑造西方世界》(Dominion: The Making of the Western Mind)提出了一個經過嚴謹考證且引人入勝的論點:現代西方世界的價值觀、倫理觀和社會結構並非單純的世俗成就,而是深刻且不可分割地根植於基督教霍蘭挑戰了啟蒙運動帶來純粹理性、後宗教道德框架的流行觀念,反而主張許多「世俗」理想實際上是基督教神學概念的直接繼承者。

基督教的革命性倫理轉變

霍蘭首先對比了古代社會(特別是羅馬)與基督教所引入的價值觀。在羅馬世界中,強權即公理,殘酷是一種觀賞性運動,而對弱者、窮人或奴隸的同情幾乎不存在。地位、權力和主張統治地位是至高無上的。

然而,基督教引入了一種激進、反主流文化的倫理體系:

  • 卑微者的尊嚴: 它宣揚最後的將是首先的,窮人、病人、邊緣人士在上帝眼中擁有特殊的地位。這在一個崇尚權力、鄙視弱小的世界中是一個革命性的概念。

  • 普世之愛與同理心: 「愛你的鄰舍如同愛自己」、關懷陌生人,甚至愛你的敵人,這些誡命為普世同理心奠定了基礎,而這在古典異教思想中是陌生的。

  • 每個人的內在價值: 相信所有人,無論社會地位、性別或種族,都是按上帝的形象創造的,這成為後來普世人權概念的基礎原則。這徹底改變了對奴隸制、婦女地位和弱勢群體待遇的看法。

世俗思想中持久的遺產

霍蘭細緻地追溯了這些最初激進的基督教概念如何逐漸滲透西方意識,並成為我們呼吸的空氣。他認為,即使是那些試圖拒絕基督教的思想家,如伏爾泰或尼采,也仍然在一個由基督教根本塑造的道德和知識框架內運作。

  • 正義與人權: 現代關於正義、平等和人權的概念——經常由世俗運動倡導——被證明直接源於基督教關於個體生命神聖性以及所有靈魂在上帝面前價值平等的教義。

  • 仁慈與福利: 醫院、慈善機構和現代福利國家(如里斯-莫格提到的 NHS)等機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基督教關懷病患和窮人的誡命。

  • 對暴力的「他者化」: 殘酷是道德錯誤的,奴隸制是一種不人道的行為,或者所有人都應享有基本尊嚴——這些在許多現代西方人看來不言而喻的觀念,霍蘭認為是基督教獨特的遺產,而非普遍或自然存在的人類直覺。

實質上,《天下》一書主張,即使西方社會變得越來越世俗化,但其道德羅盤、對人類價值的理解以及其基礎機構,都與其之前兩千年的基督教影響密不可分。

2025年8月29日 星期五

鑽石礦井的警世故事:當科技發展超越倫理考量

 

鑽石礦井的警世故事:當科技發展超越倫理考量

1954年,德比爾斯鑽石礦工被X光掃描的駭人照片,生動地提醒了我們人類歷史上一個反覆出現的模式:我們在迅速採用新科技的同時,卻未能充分考量其對人類福祉和環境的長遠影響。這個為了追求利潤和控制而誕生的歷史事件,成了我們當代科技挑戰的有力寫照。

在20世紀中期,螢光鏡(fluoroscope)是影像技術的一大奇蹟。它能即時呈現人體內部影像,為鑽石產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安檢工具。對礦業公司而言,這是防止盜竊的高科技解決方案;但對礦工來說,這卻是每日暴露於有害、高能量輻射的威脅。當時,X光的全部危險——特別是累積劑量所造成的傷害——尚未被廣泛認知,或是在經濟利益面前被選擇性地忽略。其結果是,那些辛苦開採鑽石的人們,健康受到了深遠而持久的損害。

這段歷史事件是一個更大問題的縮影。今天,我們身邊充斥著各種科技——從先進的監控系統到人工智慧——它們帶來巨大益處的同時,也伴隨著顯著且常常無法預見的風險。追求效率、便利和經濟增長的心態,經常蓋過了對潛在非預期後果的關鍵評估。

從金伯利礦井的教訓中,我們能學到幾點:

  • 一項技術的即時效用,不代表其長期的安全性。 螢光鏡是解決安全問題的「方案」,卻也製造了嚴重的健康問題。

  • 最脆弱的群體,往往承受了科技風險的最大負擔。 礦工們缺乏權力與知識去拒絕這些程序,因此成了輻射暴露的最大受害者。

  • 倫理考量必須是技術開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非事後補救。 我們必須不僅僅問:「我們能做到嗎?」,更要問:「我們應該這樣做嗎?」以及「這樣做會對人類和地球健康造成什麼代價?」

當我們迎接下一波科技創新浪潮時,我們必須銘記金伯利的礦工們。我們必須積極地去理解我們創造物的全部影響,將倫理治理擺在首位,並確保進步的追求不會以犧牲人類尊嚴和安全為代價。


2025年6月9日 星期一

論宗教門派與武林門派:外顯之異,內實之同

 

論宗教門派與武林門派:外顯之異,內實之同


夫世間宗教,或稱教派,或曰宗門,其徒眾廣布,影響深遠。吾人觀之,其結構、運作與武林門派,竟有異曲同工之妙。


皈依與入門:立誓效忠,同歸一途

凡入宗教之門者,必先皈依,行洗禮、受戒禮、發誓等儀式,表明心跡,願奉教義,從其宗規。此猶武林門派之拜師入門,須行拜師禮,立誓效忠師門,遵從門規,不得悖逆。兩者皆為精神契約,確立個人與集體之隸屬關係,從此榮辱與共,休戚相關。


聖典與秘笈:信仰圭臬,傳承法門

宗教有聖典,如佛經、聖經、可蘭經等,內載教義、戒律、修持之法,為信徒信仰之圭臬,行為之準繩。猶如武林門派之武功秘笈,載錄內功心法、招式套路,乃鎮派之寶,立身之本。二者皆為知識與智慧之傳承,指導門徒修行提升,達致更高境界。聖典引導信徒通往涅槃、天堂或開悟,秘笈則助弟子臻至武學巔峰。


神職與師承:層級分明,權威所在

宗教體系中,有主教、牧師、方丈、法師等神職人員,居於高位,執掌教務,詮釋教義,引導信眾。其權威來自上天授命或嚴格訓練。武林門派亦有掌門、長老、首座等師承層級,號令群雄,裁決事務,其威望源於武功蓋世或資歷深厚。兩者皆為組織之核心,維繫體系運作,確保教義(或武學)之純正性與傳承之有序性。


戒律與門規:規範行為,維持秩序

宗教各有戒律,如五戒、十誡,規範信徒言行舉止,以期淨化心靈,臻於聖潔。犯戒者,或受懲罰,或被逐出教門。武林門派亦有門規,嚴禁門徒行惡犯上,私鬥外洩武學。犯規者,輕則受罰,重則「清理門戶」。此二者皆為內部治理之工具,旨在約束成員行為,維護集體之名譽與秩序。


傳教與揚名:擴展影響,壯大聲勢

宗教常有傳教之舉,派遣使者遠赴異地,廣宣教義,吸納信眾,以期教派壯大。武林門派亦冀望揚名立萬,通過比武、行俠仗義,提高門派聲望,招攬英才,擴展勢力。兩者皆求影響力之擴張,以期理念(或武學)廣為人知,門派(或教派)基業永固。


結語:萬變不離其宗

是故,宗教門派與武林門派,雖形式迴異,一重精神之修持,一重武藝之精進,然其內在之組織架構、傳承模式、規範體系及擴張意圖,實則大同小異。皆為人類社會中,由共同信仰或技藝凝聚而成之類家族式社群,在各自領域中發揮影響,構築秩序。觀古今之變,審中外之異,其理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