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人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人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10月21日 星期二

無形中的基督教根基:解析湯姆・霍蘭《天下:基督教如何塑造西方世界》對西方心智的影響

 

無形中的基督教根基:解析湯姆・霍蘭《天下:基督教如何塑造西方世界》對西方心智的影響


湯姆・霍蘭(Tom Holland)的《天下:基督教如何塑造西方世界》(Dominion: The Making of the Western Mind)提出了一個經過嚴謹考證且引人入勝的論點:現代西方世界的價值觀、倫理觀和社會結構並非單純的世俗成就,而是深刻且不可分割地根植於基督教霍蘭挑戰了啟蒙運動帶來純粹理性、後宗教道德框架的流行觀念,反而主張許多「世俗」理想實際上是基督教神學概念的直接繼承者。

基督教的革命性倫理轉變

霍蘭首先對比了古代社會(特別是羅馬)與基督教所引入的價值觀。在羅馬世界中,強權即公理,殘酷是一種觀賞性運動,而對弱者、窮人或奴隸的同情幾乎不存在。地位、權力和主張統治地位是至高無上的。

然而,基督教引入了一種激進、反主流文化的倫理體系:

  • 卑微者的尊嚴: 它宣揚最後的將是首先的,窮人、病人、邊緣人士在上帝眼中擁有特殊的地位。這在一個崇尚權力、鄙視弱小的世界中是一個革命性的概念。

  • 普世之愛與同理心: 「愛你的鄰舍如同愛自己」、關懷陌生人,甚至愛你的敵人,這些誡命為普世同理心奠定了基礎,而這在古典異教思想中是陌生的。

  • 每個人的內在價值: 相信所有人,無論社會地位、性別或種族,都是按上帝的形象創造的,這成為後來普世人權概念的基礎原則。這徹底改變了對奴隸制、婦女地位和弱勢群體待遇的看法。

世俗思想中持久的遺產

霍蘭細緻地追溯了這些最初激進的基督教概念如何逐漸滲透西方意識,並成為我們呼吸的空氣。他認為,即使是那些試圖拒絕基督教的思想家,如伏爾泰或尼采,也仍然在一個由基督教根本塑造的道德和知識框架內運作。

  • 正義與人權: 現代關於正義、平等和人權的概念——經常由世俗運動倡導——被證明直接源於基督教關於個體生命神聖性以及所有靈魂在上帝面前價值平等的教義。

  • 仁慈與福利: 醫院、慈善機構和現代福利國家(如里斯-莫格提到的 NHS)等機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基督教關懷病患和窮人的誡命。

  • 對暴力的「他者化」: 殘酷是道德錯誤的,奴隸制是一種不人道的行為,或者所有人都應享有基本尊嚴——這些在許多現代西方人看來不言而喻的觀念,霍蘭認為是基督教獨特的遺產,而非普遍或自然存在的人類直覺。

實質上,《天下》一書主張,即使西方社會變得越來越世俗化,但其道德羅盤、對人類價值的理解以及其基礎機構,都與其之前兩千年的基督教影響密不可分。

2025年9月15日 星期一

歐洲非法移民危機的「鄰避效應」根源

 

歐洲非法移民危機的「鄰避效應」根源

歐洲(包括英國)正麵臨著一個複雜而深具挑戰性的非法移民問題。雖然公眾討論的焦點往往集中在人道主義關懷、經濟差距以及第三世界國家的政治不穩定上,但問題的一個重要且常被忽視的根源在於「鄰避效應」(NIMBY,Not In My Backyard)。每個人都同意對於那些逃離困境的人「必須採取行動」,人權必須得到維護,以及那些在經濟、社會和政治上受苦的人值得同情。然而,當涉及到將移民實際融入當地社區的實際解決方案時,「鄰避心態」卻經常佔上風。


「鄰避效應」的困境

「鄰避效應」的影響力巨大。在廣泛的理論層面上,人們普遍支持幫助有需要的人。人們被苦難的影像所感動,並相信提供庇護的原則。然而,這種集體同情心在涉及移民的實際後果時,往往會動搖。

當建議需要新建住房、學校或醫療設施以容納新來者時,當地居民常常提出反對。對服務過度擁擠、基礎設施壓力、對當地文化潛在影響,甚至房地產價值可能下跌的擔憂,都變得突出。這些反對意見,雖然有時被包裝成實際考量,但往往掩蓋了更深層次的,不願親自承擔移民可能帶給他們周遭環境的預期成本或改變。

這造成了一個悖論:一個社會集體承認援助移民的道德義務,但卻個別抵制其融入所需的具體行動。政治家為了回應當地關切,往往陷入困境,介於廣泛的人道主義原則和具體的選民焦慮之間。

這種「鄰避」動態,顯著加劇了它試圖避免的「危機」。當合法的、有組織的、融入性的移民途徑因地方阻力而受阻時,更多人會被迫走上非法途徑、非正式定居點和不穩定的生活條件,這加劇了移民和東道社區的問題。有效解決歐洲移民挑戰,不僅需要全球性解決方案,還需要正視並克服這種根深蒂固的當地對融入和共同責任的抵抗。


2025年8月29日 星期五

鑽石礦井的警世故事:當科技發展超越倫理考量

 

鑽石礦井的警世故事:當科技發展超越倫理考量

1954年,德比爾斯鑽石礦工被X光掃描的駭人照片,生動地提醒了我們人類歷史上一個反覆出現的模式:我們在迅速採用新科技的同時,卻未能充分考量其對人類福祉和環境的長遠影響。這個為了追求利潤和控制而誕生的歷史事件,成了我們當代科技挑戰的有力寫照。

在20世紀中期,螢光鏡(fluoroscope)是影像技術的一大奇蹟。它能即時呈現人體內部影像,為鑽石產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安檢工具。對礦業公司而言,這是防止盜竊的高科技解決方案;但對礦工來說,這卻是每日暴露於有害、高能量輻射的威脅。當時,X光的全部危險——特別是累積劑量所造成的傷害——尚未被廣泛認知,或是在經濟利益面前被選擇性地忽略。其結果是,那些辛苦開採鑽石的人們,健康受到了深遠而持久的損害。

這段歷史事件是一個更大問題的縮影。今天,我們身邊充斥著各種科技——從先進的監控系統到人工智慧——它們帶來巨大益處的同時,也伴隨著顯著且常常無法預見的風險。追求效率、便利和經濟增長的心態,經常蓋過了對潛在非預期後果的關鍵評估。

從金伯利礦井的教訓中,我們能學到幾點:

  • 一項技術的即時效用,不代表其長期的安全性。 螢光鏡是解決安全問題的「方案」,卻也製造了嚴重的健康問題。

  • 最脆弱的群體,往往承受了科技風險的最大負擔。 礦工們缺乏權力與知識去拒絕這些程序,因此成了輻射暴露的最大受害者。

  • 倫理考量必須是技術開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非事後補救。 我們必須不僅僅問:「我們能做到嗎?」,更要問:「我們應該這樣做嗎?」以及「這樣做會對人類和地球健康造成什麼代價?」

當我們迎接下一波科技創新浪潮時,我們必須銘記金伯利的礦工們。我們必須積極地去理解我們創造物的全部影響,將倫理治理擺在首位,並確保進步的追求不會以犧牲人類尊嚴和安全為代價。


2025年6月3日 星期二

商君書》五民政策的現代類比與實例

《商君書》五民政策的現代類比與實例

I. 中國 (China)

中國在過去三十年經歷了巨大的經濟轉型,同時也保持了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許多政策,雖然其官方目的可能是維護穩定或促進發展,但被批評者認為在不同程度上符合「五民」的某些特徵。

  • 弱民 (Weakening the Populace)

    • 時間線: 1990s - 至今
    • 政策/現象:
      • 嚴格的社會組織控制與公民社會打壓: 持續限制獨立工會、非政府組織 (NGOs)、宗教團體和異議聲音的發展。例如,自2015年起對維權律師的大規模抓捕(709大抓捕),以及對各種民間團體的限制。
      • 戶籍制度與城鄉二元結構: 儘管有所放鬆,但長期以來,戶籍制度限制了農民工在城市享受同等福利、教育和醫療,導致他們在城市缺乏穩定的社會保障和歸屬感,形成社會階層固化,削弱了底層民眾的議價能力和集體行動力。
      • 應對疫情的極端封控措施 (清零政策): 2020-2022年,嚴格的「清零政策」下的封城、強制隔離、大規模核酸檢測等措施,對公民的日常生活、精神健康造成巨大衝擊,削弱了個體的自主性與行動自由。
    • 來源/批評: 人權組織報告、學者研究、社交媒體上對政策執行不當的抱怨、受影響群體(如農民工、維權人士)的自述。
  • 貧民 (Impoverishing the Populace)

    • 時間線: 1990s - 至今
    • 政策/現象:
      • 土地徵收與城市化: 地方政府在城市化過程中大量徵收農村土地,農民得到的補償往往不足以彌補其土地價值,導致大量失地農民陷入相對貧困。
      • 醫療、教育、住房市場化: 儘管帶來了資源增長,但高昂的醫療費用、學費和房價,對於低收入群體構成沉重負擔,甚至導致「因病致貧」、「因學致貧」。
      • 勞動權益保護不足: 儘管有勞動法規,但加班文化(如「996」)、工資拖欠、職業安全問題等長期存在,尤其在部分製造業和互聯網行業,剝削勞工的情況時有發生,導致部分群體難以積累財富。
    • 來源/批評: 社會學家對收入不平等的研究、媒體報導、底層勞工的投訴、房地產市場觀察。
  • 辱民 (Humiliating the Populace)

    • 時間線: 1990s - 至今
    • 政策/現象:
      • 社會信用體系: 雖然旨在規範社會行為,但其廣泛應用可能導致個人被公開「懲罰」或限制,如「失信人」乘坐高鐵飛機受限、子女教育受影響等,對個人聲譽造成貶損。
      • 強制拆遷: 在一些地方,違規或暴力強拆現象導致居民財產受損、生活無著,在公開場合抗議被壓制,使其尊嚴受辱。
      • 對特定群體的公開羞辱: 歷史上曾有對特定犯罪分子(如吸毒者)進行公開示眾的行為,雖然現在較少見,但在特定情境下仍可能發生,如在社交媒體上對「不當」行為的「人肉搜索」和網絡暴力。
    • 來源/批評: 人權觀察組織、媒體報導、法律學者的分析、社會信用體系受害者。
  • 愚民 (Keeping the Populace Ignorant)

    • 時間線: 1990s - 至今
    • 政策/現象:
      • 嚴格的網絡審查與信息過濾 (防火牆): 阻擋大量境外信息來源,限制網民接觸敏感政治內容、歷史事件真相以及多元思想,確保官方敘事的主導地位。
      • 教育內容的政治審查: 歷史教材、思政課程強調官方意識形態,淡化或修改敏感歷史事件,灌輸特定價值觀。
      • 媒體管控與宣傳: 官方媒體壟斷主要信息發布渠道,進行單一視角宣傳,抑制異見,塑造特定輿論環境。
      • 「清朗」行動等網絡內容清理: 定期對社交媒體、自媒體進行內容審查和刪除,壓制不同意見,甚至對「不當言論」的發布者進行懲罰。
    • 來源/批評: 國際媒體自由組織、人權報告、學者對中國教育和媒體的分析、網民對信息閉塞的抱怨。
  • 虐民 (Abusing/Oppressing the Populace)

    • 時間線: 1990s - 至今
    • 政策/現象:
      • 對異議人士和維權律師的打壓: 包括任意拘留、秘密審判、軟禁、酷刑指控等,如對劉曉波、高智晟等人的處理。
      • 對新疆維吾爾族及其他少數民族的壓制: 設立「再教育營」(職業技能教育培訓中心),實施大規模監控,限制宗教信仰和文化習俗。聯合國人權辦公室和多國政府稱其為嚴重侵犯人權。
      • 香港國安法 (2020年): 實施後導致大量民主派人士被捕,言論自由、新聞自由、集會自由受限,對香港公民社會產生寒蟬效應,被批評為壓制異議的工具。
    • 來源/批評: 聯合國人權組織、國際特赦組織、人權觀察、歐美各國政府、香港本土媒體及獨立機構。

II. 美國 (USA)

作為一個民主國家,美國的政策制定受多方制衡,且有較強的公民社會監督。然而,其政策在執行過程中,仍可能產生類似「五民」效果的負面影響,尤其針對弱勢群體。這些通常不是政府的刻意「愚民」或「虐民」政策,而是結構性問題、不完善的政策設計,或特定政策導致的意外後果。

  • 弱民 (Weakening the Populace)

    • 時間線: 1990s - 至今
    • 政策/現象:
      • 工會力量的衰落與勞動法規的鬆動: 多年來,工會成員比例下降,勞動者在資方面前的議價能力減弱,導致工資增長停滯、福利縮水。
      • 醫療保險覆蓋不足與成本高昂: 儘管有《平價醫療法案》,但仍有數千萬人缺乏足夠的醫療保障,高額醫療費用可能使人生病時陷入困境,削弱其面對風險的能力。
      • 教育系統的不平等: 學校資金來源依賴地方稅收,導致貧困社區學校資源匱乏,教育質量低下,限制了低收入家庭子女的上升通道。
    • 來源/批評: 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勞工權益組織、公共衛生專家。
  • 貧民 (Impoverishing the Populace)

    • 時間線: 1990s - 至今
    • 政策/現象:
      • 減稅政策偏向富裕階層: 過去幾十年,多項減稅政策被批評為主要惠及富人,加劇了貧富差距,中低收入群體的實際購買力相對下降。
      • 金融化與投機盛行: 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等金融化導致資產價格虛高,對普通工薪階層而言,積累財富更加困難,且容易受到經濟泡沫破裂的衝擊。
      • 最低工資標準長期停滯: 聯邦最低工資標準長期未能跟上生活成本上漲的速度,導致部分全職工作者仍生活在貧困線附近。
    • 來源/批評: 國會預算辦公室報告、左翼智庫、經濟不平等研究機構。
  • 辱民 (Humiliating the Populace)

    • 時間線: 1990s - 至今
    • 政策/現象:
      • 福利政策的污名化: 對福利領取者(如食品券、失業救濟)的社會污名化,將貧困歸咎於個人懶惰,而非結構性問題,導致部分符合條件者羞於申請。
      • 「公共羞辱」式懲罰(如性犯罪者登記公開): 雖然旨在保護公眾,但性犯罪者登記制度被批評為一種終身公開羞辱,對個人改造和融入社會造成巨大障礙。
      • 無家可歸者的管理: 一些城市對無家可歸者採取驅逐、限制其在公共場所活動等措施,而非提供充分幫助,導致其生活狀況進一步惡化,並可能加劇社會邊緣化和公開污名。
    • 來源/批評: 社會正義倡導者、公民自由組織、人權律師。
  • 愚民 (Keeping the Populace Ignorant)

    • 時間線: 1990s - 至今
    • 政策/現象:
      • 媒體兩極化與虛假信息氾濫: 政治極化導致媒體選擇性報導,社交媒體算法加劇「信息繭房」效應,使民眾難以接觸多元真實信息,容易被虛假信息誤導。
      • 公立教育系統的資源不均: 貧困地區學校師資力量薄弱,課程內容落後,導致部分學生缺乏批判性思維和信息辨別能力。
      • 對科學共識的挑戰: 政治人物和媒體對氣候變化、疫苗接種等科學共識的質疑甚至否定,對公眾科學素養造成負面影響,阻礙理性決策。
    • 來源/批評: 媒體監察組織、教育政策研究者、社會心理學家。
  • 虐民 (Abusing/Oppressing the Populace)

    • 時間線: 1990s - 至今
    • 政策/現象:
      • 過度警力與種族歧視: 針對少數族裔(特別是非裔美國人)的警務暴力、過度執法和種族歸納,導致不公正的逮捕、拘留和傷亡事件,反映系統性歧視。
      • 大規模監禁: 美國監獄人口龐大,尤其是有色人種比例過高,與毒品戰爭、強制性最低量刑法案等政策相關,導致大量公民被長期剝奪自由,對其家庭和社區造成深遠影響。
      • 移民政策的嚴苛與邊境執法: 對無證移民的拘留、遣返,以及在邊境地區實施的家庭分離政策,對移民群體造成精神和肉體上的巨大痛苦。
    • 來源/批評: 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美國公民自由聯盟 (ACLU)、人權觀察、法律學者、社會正義運動。

III. 英國 (United Kingdom)

英國作為老牌民主國家,其社會福利體系相對完善,但過去三十年,特別是自緊縮政策以來,一些政策也引發了對其負面影響的批評。

  • 弱民 (Weakening the Populace)

    • 時間線: 2010s - 至今 (尤其在緊縮政策後)
    • 政策/現象:
      • 福利削減與緊縮政策: 自2010年保守黨執政以來,大規模削減社會福利支出,如限制住房福利、凍結兒童福利等,導致許多低收入家庭生活困難,削弱了其抵抗經濟衝擊的能力。
      • 工會權力的進一步限制: 新立法對工會罷工權的限制,如要求更高的投票參與率,使得工會更難發揮其代表勞工權益的作用。
      • 公共服務的私有化或外包: 醫療(NHS部分服務)、教育、交通等領域的私有化或外包,可能導致服務質量下降,並削弱公民對公共服務的集體所有權。
    • 來源/批評: 工會、社會福利倡導組織、左翼政黨、社會學家。
  • 貧民 (Impoverishing the Populace)

    • 時間線: 2010s - 至今
    • 政策/現象:
      • 「零工經濟」的崛起與勞工權益缺失: 靈活工作模式帶來了工作機會,但也導致許多工人缺乏穩定收入、病假、養老金等保障,尤其在特定行業,部分工人面臨相對貧困。
      • 住房危機與租金上漲: 房價和租金持續上漲,使得許多年輕人、低收入家庭難以負擔,導致居住不穩定和經濟壓力。
      • 通脹與生活成本危機: 近年來,通脹高企,而工資增長相對滯後,導致許多家庭實際購買力下降,生活水平受到侵蝕。
    • 來源/批評: 貧困慈善機構、經濟學家、工會、媒體報導。
  • 辱民 (Humiliating the Populace)

    • 時間線: 2010s - 至今
    • 政策/現象:
      • 福利改革中的「羞辱性」措施: 部分福利申請過程過於繁瑣、官僚,要求申請者不斷證明其「符合條件」,被批評為是對貧困者的不信任和羞辱。例如,強制性工作活動或嚴格的制裁制度。
      • 移民政策中的「敵意環境」: 「敵意環境」政策(Hostile Environment Policy)旨在通過限制移民的就業、住房和醫療等服務,迫使他們離開。這導致許多移民,甚至是合法居民,生活在恐懼和不確定中,遭受歧視和羞辱。
      • 對無家可歸者的公開處理: 雖然有福利政策,但部分地方政府對無家可歸者的處理方式,如拆除帳篷營地,而非提供充足居所,被批評為加劇了他們的公開羞辱。
    • 來源/批評: 移民權益組織、人權倡導者、慈善機構、社會學家。
  • 愚民 (Keeping the Populace Ignorant)

    • 時間線: 1990s - 至今
    • 政策/現象:
      • 媒體所有權集中與偏見: 英國主要媒體(如報紙、電視台)由少數大型集團控制,其政治傾向會影響信息呈現,可能導致公眾難以獲取平衡的視角。
      • 社交媒體上的虛假信息和「脫歐」公投中的信息戰: 英國「脫歐」公投期間,大量虛假信息和誤導性宣傳充斥網絡,對公眾決策產生負面影響。
      • 教育課程中的爭議: 關於國家歷史、文化遺產等在學校教育中的呈現,常有政治爭議,導致部分內容可能被簡化或美化,以符合特定敘事。
    • 來源/批評: 媒體監察組織、學術研究、政治評論員、教育改革倡導者。
  • 虐民 (Abusing/Oppressing the Populace)

    • 時間線: 1990s - 至今
    • 政策/現象:
      • 移民拘留中心的不人道待遇指控: 儘管有監督,但英國的移民拘留中心屢次被指控存在虐待、條件惡劣和缺乏醫療保障等問題。
      • 反恐立法與監控: 歷次反恐法案賦予政府更大的監控權力,包括對公民通訊的監聽,被批評為侵犯個人隱私和自由。
      • 警務中的種族歸納與歧視: 針對少數族裔的「攔截搜查」(Stop and Search)比例過高,引發對種族歧視和過度警力的擔憂。
    • 來源/批評: 國際特赦組織、人權觀察、英國公民自由權利組織、受影響群體。

結語:

《商君書》所描繪的「五民」政策,反映的是一種極端國家主義的統治哲學。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在民主國家,政府政策通常不會公開宣稱旨在「弱民」或「愚民」。然而,當我們以「五民」的結果而非目的來審視時,會發現即便是民主政體,其政策在執行過程中,也可能因為資源分配不均、制度性偏見、信息不透明或權力濫用等原因,導致某些群體在經濟、社會地位、尊嚴或知情權方面受到負面影響,甚至遭受壓迫。

這些現象的存在提醒我們,無論是何種政體,對權力的監督、對人權的保障、對信息流通的維護,以及對弱勢群體的關懷,都是社會持續進步、防止「愚民」與「虐民」現象蔓延的關鍵。


Disclaimer: The interpretation of policies as "weakening," "impoverishing," etc., is often subject to different political and social perspectives. This list aims to present widely discussed criticisms and examples, not necessarily universally accepted truths or official justifications for these polic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