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品格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品格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6月21日 星期六

察心辨性:善惡之判繫於動機

察心辨性:善惡之判繫於動機


判斷一人之善惡,常使吾人流於觀其外表與行徑。然深邃之哲學與宗教傳統教導吾人,此等表象之判斷實易生誤導。近期之論辯,已深入探討「動機」於界定真善之關鍵角色,並與淺薄之判斷及「誅心論」之複雜性作辨。

佛陀以其深邃之智慧,告誡世人勿以色相判斷:「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 此千古之訓,強調執著於外在形相或言語,實能障蔽本質。悅目之形色或巧言令色,或隱其險惡用心。故欲真識一人,必透其外表而觀其內。

此理不僅及於形貌,亦及於行為本身。二者或行相同之善舉。其一或出於真誠之慈悲與濟苦之心,其二則或為博取名聲或私利。外在行為雖同,然其內在動機則揭示其德行之迥異。前者乃真善之體現;後者則或為自利之偽裝。

此引出「誅心論」之精微概念。此詞常帶負面涵義,指無外證而僅憑臆測之惡念遽然定罪。然於判斷善惡之際,對「察心」之深入理解,實屬必要。此非為懲罰未表露之惡念,而係為洞悉一個人持恆行為背後之驅動力量。真善之人,必涵養慈悲、布施、智慧等善念,並以之為純粹行事之泉源。

此中區別,可由卡特總統「心中有慾」之著名言論清晰闡明。此言根植於《聖經·馬太福音》第五章第二十八節:「凡看見婦女就動淫念的,這人心中已經與他犯姦淫了。」此觀點認為,即便未形諸於外之內在慾念,亦可構成「罪」。從宗教觀點而言,人之心境,無論外顯與否,皆具道德分量。

然而,吾人必須將此與法律觀點加以區辨。法律體系之本質,主要關乎違反成文法規之行為。單純之思想,無論多麼強烈或不合宜,皆非罪行。法律不能,亦不應懲罰未形諸於外之意圖。

從佛教觀點視之,雖不若亞伯拉罕諸教稱之為「罪」,然如強烈淫念等不善心境,則被視為「煩惱」。此等煩惱障蔽智慧,滋長執著,並引發苦痛。佛教之修行,即在於積極淨化心靈之內在雜染,而非僅止於控制外在行為。此乃自我覺察與轉化內在心識之歷程。

總而言之,欲明辨一人之善惡,需從單純觀察其外形或行為,轉變為勤懇審視其動機與心境。誠然,法律框架自當聚焦於行為;然深層之倫理與靈性傳統,則一貫強調真正之品格,乃於內在動機之熔爐中鍛造而成。欲真識善人,不獨觀其所行,更須究其所以然。

2025年6月17日 星期二

豐盛之生:非徒攝影美食豔容耳



豐盛之生:非徒攝影美食豔容耳


嘗覽社群媒體,覺人皆享「上乘之生」乎?佳景之圖,珍饈之膳,容顏無瑕——此皆樂之徵兆歟?然此非全貌也。夫真樂之生,古哲所謂「善生」者,其義深遠,非螢幕所能盡顯也。

數世紀以來,哲人夙夜匪懈,究詰其問:「人生何者為最?」有巨擘曰 亞里士多德 者,生於西元前三八四年,著《尼各馬可倫理學》,直探此旨。其論或異於今人樂觀,聞之或驚。

豐盛之生之非

首先,當明豐盛之生之所非。其非僅:

  • 恆覺愉悅: 吾輩常以樂為情,如電光石火,倏忽即逝。然亞氏視樂為 存有與行事之正道。食佳餚而心悅,此瞬時之樂耳,非能使人全生為善也。
  • 外物之惠: 雖華服美食豔容可悅,然亞氏謂此不足以成豐盛之生。彼甚至言,外在之事(如奇禍臨身或子孫不肖)或損人康寧,然此非其本質也。故華服珍膳雖可娛心,非豐盛之生之基石也。
  • 無盡歡樂: 親近人者,徒因其「樂」或「有用」,非至深之情也。亞氏論「嗜樂之友」與「功利之友」——此類友誼,唯隨其所用或歡樂而存。此固無害,然不足以成 深厚圓滿之友誼,亦無以真益人生也。

豐盛之生之是

然既非浮華之樂,亞氏何謂豐盛之生?彼界定 (或作 康寧,亦譯 eudaimonia 者)為 「靈魂合德性之理性活動」。試析其義:

  • 務求己善: 亞氏不徒論循規蹈矩,或求事事善果。彼重 品格——何以成人之 善者。此乃 修身 之旅,恆致力於培育美德也。
  • 修養德性: 德性 者,乃良善品格,如 等。乃恆為正事、應時而行也。亞氏曰:德性非天生,乃習而得之,藉由實踐與 實用智慧(知如何在世間行事)以成。此謂尋中庸之道——如勇非魯莽亦非怯懦,乃得其當也。
  • 需有深友: 亞氏以為 友誼 「於生之計,最為必需」。然其非指泛泛之交或社群之從者。彼重 圓滿之友誼——與德性相合、真解己心之人所結之緣。此為稀有而恆久之情,足使人生真義彰顯,並助己身精進也。
  • 涉乎觀照與窮理: 此或為亞氏學說中最獨特之處。彼主張,人欲得真豐盛之生,當 觀照——系統探求世間之真理與義理。此乃運用理性,究析宏旨,明己身於天地間之所處。猶兼哲人與科學家也。
  • 求其平衡: 雖外物非本,然亞氏亦認,當有足夠之物以應所需,並有餘暇。然非貪求無盡或過度。乃足支德性之生與求知之用,非積累無涯之財也。

爾輩豐盛之生之程

亞氏豐盛之生之觀,非徒逐浮華、求表象。乃艱鉅而深遠之徑,重於 品格之修養有意義之情誼、與 智慧之追尋

此或言之甚繁,尤其爾輩方思慮將來。然亞氏之見,乃有力之提醒:真 康寧 者,非現於世者,乃存乎己身之所是,及己與世間之交感。乃培植內在,建立真情,運用心智以通世事也。

今汝輩,雖稚齡,何為以築豐盛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