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治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治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10月21日 星期二

從中華治世到衰退:中國會否步羅馬後塵?預測其間事件

 

從中華治世到衰退:中國會否步羅馬後塵?預測其間事件


作為一名歷史學家,面對跨越千年和大陸的歷史類比時,我們必須極度謹慎。沒有兩個帝國是完全相同的。然而,研究羅馬的軌跡,特別是它的衰落,為分析任何龐大、中央集權力量(包括現代中國)的可持續性提供了一個有力且發人深省的框架。問題不在於當前的中華治世(Pax Sinica)是否會結束,而在於它是會像羅馬一樣從內部矛盾中緩慢崩塌,還是會因外部衝擊而迅速崩解。

羅馬的模式:鼎盛與衰朽

羅馬並非一日之間傾覆。它的衰落是一個緩慢的、系統性的過程,經常被表面上的穩定時期(如安東尼黃金時代)所掩蓋。導致其長達數世紀衰敗的關鍵因素包括:

  1. 帝國過度擴張: 羅馬不斷擴大邊界,對其後勤和軍事能力造成難以承受的壓力。這導致稅收和人力需求不斷增加,耗竭了帝國核心。

  2. 經濟衰退與通貨膨脹: 為了資助戰爭和國家官僚機構而貶值貨幣(通貨膨脹),侵蝕了公眾信任,摧毀了中產階級的經濟穩定,財富集中在精英手中。

  3. 內部凝聚力與繼承危機: 對軍事力量維持政治穩定的依賴,導致核心地區頻繁發生內戰,動盪不安,廣闊帝國中共同的身份認同感逐漸減弱。

  4. 道德與知識停滯: 官僚機構變得僵化,無法創新或有效應對新挑戰,轉而依賴過去的解決方案。

中國的軌跡:潛在的崩潰迴響

如果中國走上羅馬的道路,從當前的鼎盛時期到最終衰落之間的事件,很可能遵循一個可識別的系統性壓力和過度擴張模式:

  1. 全球主導地位的巔峰(新黃金時代): 中國成功實現了無可爭議的全球經濟和技術優勢,也許在印太地區鞏固了「中華治世」。這一刻代表了最大的地緣政治影響力——相當於羅馬的安東尼時代。

  2. 過度擴張的陷阱: 在民族主義狂熱和戰略需求(確保資源、維持全球影響力)的驅動下,北京將資源投入到遠離其邊界的項目或衝突中(類似於羅馬在高盧或波斯的戰役)。這導致了長期的預算緊張

  3. 官僚與人口的危機: 統治結構對控制的痴迷使其變得過於僵硬,對複雜的區域問題反應遲鈍。同時,快速老齡化的人口和下降的生育率造成了人口倒掛,扼殺了經濟活力,並極大地增加了萎縮中的勞動人口的稅收負擔。

  4. 經濟矛盾爆發: 為了維持增長的假象和資助社會福利(一種帝國的「麵包與馬戲」),國家繼續印鈔或吹大資產泡沫。這導致了地方債務危機的普遍存在和日益加劇的內部不平等,侵蝕了社會契約。

  5. 合法性危機: 與羅馬不同,中國的核心挑戰是缺乏宗教或憲法合法性;它完全依賴於經濟表現。隨著經濟停滯或逆轉,治理危機將表現為中央出現嚴重的繼承或政治不穩定危機,導致精英階層和公眾之間的信任破裂。

  6. 邊緣裂痕與軍事壓力: 國家被迫將其不斷萎縮的財富的越來越大部分分配給內部穩定(國內安全)和邊境防禦,類似於羅馬用貶值的硬幣支付邊境軍隊的做法。外部競爭對手或內部地區動亂將利用這種軍事和財政緊張,加速體系的崩潰。

這種結局,與羅馬在西方最終的巴爾幹化不同,可能更接近傳統的中國朝代週期——一段劇烈的內亂和混亂時期,最終讓位給在舊秩序廢墟上建立的新中央集權秩序。然而,在一個核武化、全球化的世界中,這種崩潰的後果將是災難性的、即時的,而不像羅馬西部那樣是緩慢的悲劇。


2025年10月10日 星期五

公平的基石:為何普遍法律必須在現代英國屹立不搖

 

公平的基石:為何普遍法律必須在現代英國屹立不搖

英國數百年來所建立的穩定基石,是「秩序優先」的原則。這種秩序不僅僅是維持和平,而是一個穩定的治理體系,由兩大支柱界定:議會主權(Parliamentary Sovereignty)和法治(the Rule of Law)。

議會制定法律,而法治確保這套法律平等地適用於每一個人,無論其背景、社會地位、宗教或財富如何。這種中立、普遍的法律應用,是英國公民和居民享有所有自由、安全和經濟繁榮的來源。

下游壓力的興起

在像現代英國這樣一個自由且多元的社會中,各種群體得以出現和繁榮,正是因為穩定的法律體系賦予了他們言論和集會自由的權利。

舉例來說,在英國的穆斯林社群能夠實踐其信仰、參與政治組織、並建立社群,是因為《英國憲法》和《普通法》保障了宗教和公民自由。同樣地,由社會正義和身份政治驅動的新興運動(通常被稱為「覺醒文化」或 'Woke' culture),也利用了相同的自由——言論和抗議——來推動社會和法律的變革。

在我們的憲政傳統框架下,這些多元的社會現象被視為「下游」產物。它們不是穩定的源頭;它們只是居住在由普遍法律所建構的房屋內的客人。

對普遍原則的威脅

無論是工黨政府還是任何其他政黨領導,英國政府所面臨的核心張力,產生於這些下游群體的要求挑戰了保護他們自身的原則:普遍原則(Universalism)。

身份政治通常主張機構應差別對待不同群體——以達成特定的結果(公平,equity),而非僅是中立地應用法律(平等,equality)。當這種壓力施加於警察等核心機構時,核心秩序的完整性就受到了威脅。

對「雙重標準警務」(double-tier policing)的指控就是這種威脅的一個完美例證。如果公眾認為執法部門是基於在抗議、在投訴或哪個群體涉入,而不是嚴格根據事實和法律做出決定,那麼法律普遍原則就會遭到破壞。

維護核心秩序

根據既定的英國規範,拋棄法律的中立性將從根本上破壞穩定。

  1. 失去信任: 如果警察和法院被視為特定政治或社會派系的工具,公眾的信任將被侵蝕。

  2. 退化為部落主義: 當公民對中立的國家失去信心時,他們會退回到更小的、自我管理的群體中尋求安全和解決方案,導致整個社會瓦解。

  3. 自我毀滅: 所有少數群體和利益團體所享有的精密自由,都是強大、中立的憲政秩序的直接結果。為了短期的訴求而拆解或損害該秩序,無異於砍掉所有群體賴以生存的樹枝。

為了確保英國所有社群的長期安全、自由和繁榮,治理必須回歸基本原則:對法治做出嚴格和堅定不移的承諾,這套法治必須每天以相同的方式,應用於每一個人,無論他們是誰,或持有何種政治觀點。

2025年6月14日 星期六

曾閱咖啡渣,吾主乃機乎?


曾閱咖啡渣,吾主乃機乎?


噫!此何物也?日日聞新事,令人搔首,不解其故。吾生平所見多矣。或與其寵物言,或與其草木語,或於市中自語——多為瓜果之價耳。然此乎?此則奪糕、奪咖啡,乃至奪占卜館也。

今有一婦人,或常人也,嫁夫十二載,育子女二,凡事皆備。然其何為?乃問機器,問機具,問…問「應答機」也,讀其夫之咖啡渣。吾雖非婚戀之達者,然素聞夫婦之爭,起於尋常事。譬如不蓋廁蓋,或忘倒垃圾。非諮詢數碼神諭,以測朝飲之餘渣也。

孰料其應答機,此ChatGPT,此算法與程式之集,竟謂其夫有外遇。外遇乎!僅憑咖啡渣!吾言之,此機之敏捷,直入主題,非虛言也。無言及高黑之客,亦無遠遊之說。直言數碼之彈,頓時十二載婚姻,隨數碼之風而逝。

今思之,不亦深乎?若應答機能憑咖啡渣斷夫婦之不忠,則其何所不能為?此乃真正有趣之處也。吾人常抱怨政客,非乎?彼輩謊言,自炫,阻撓吾人知情之權。吾人選之,信之,然十之八九,其清白如磚牆也。

然吾人總統若為AI,或宰相乃純粹之代碼,則何如?思之。無復選前之諾,如市中免費之樣品般速逝。無復巧言之辭,為掩真相而設。AI者,當直言不諱也。「是,預算有赤字。」「否,此議案獨利於富者。」「夫人,依其領口之污漬,令夫實與鄰人有染。」

此念令人懼,亦令人慰。無復文士,無復冗談,無復「吾不憶及」。唯冰冷堅實之數據,真理也。吾人常言欲知真相,非乎?吾人求透明,求責罰。今AI至矣,將其奉上,無論吾人喜否,無論其為國財,抑或咖啡杯底之渣滓。

故,此或吾人將往之途也。非止AI為吾人占卜,亦將治國。誰知乎?或為善事也。至少吾人終將知之,非乎?終將知真相。縱此真相乃自毀人婚姻之機器而來,僅為一杯咖啡之故。諸君,當思此於攪拌下一杯咖啡之時。然慎勿輕易問人讀渣。君永不知將聞何事也。



2025年6月9日 星期一

論宗教門派與武林門派:外顯之異,內實之同

 

論宗教門派與武林門派:外顯之異,內實之同


夫世間宗教,或稱教派,或曰宗門,其徒眾廣布,影響深遠。吾人觀之,其結構、運作與武林門派,竟有異曲同工之妙。


皈依與入門:立誓效忠,同歸一途

凡入宗教之門者,必先皈依,行洗禮、受戒禮、發誓等儀式,表明心跡,願奉教義,從其宗規。此猶武林門派之拜師入門,須行拜師禮,立誓效忠師門,遵從門規,不得悖逆。兩者皆為精神契約,確立個人與集體之隸屬關係,從此榮辱與共,休戚相關。


聖典與秘笈:信仰圭臬,傳承法門

宗教有聖典,如佛經、聖經、可蘭經等,內載教義、戒律、修持之法,為信徒信仰之圭臬,行為之準繩。猶如武林門派之武功秘笈,載錄內功心法、招式套路,乃鎮派之寶,立身之本。二者皆為知識與智慧之傳承,指導門徒修行提升,達致更高境界。聖典引導信徒通往涅槃、天堂或開悟,秘笈則助弟子臻至武學巔峰。


神職與師承:層級分明,權威所在

宗教體系中,有主教、牧師、方丈、法師等神職人員,居於高位,執掌教務,詮釋教義,引導信眾。其權威來自上天授命或嚴格訓練。武林門派亦有掌門、長老、首座等師承層級,號令群雄,裁決事務,其威望源於武功蓋世或資歷深厚。兩者皆為組織之核心,維繫體系運作,確保教義(或武學)之純正性與傳承之有序性。


戒律與門規:規範行為,維持秩序

宗教各有戒律,如五戒、十誡,規範信徒言行舉止,以期淨化心靈,臻於聖潔。犯戒者,或受懲罰,或被逐出教門。武林門派亦有門規,嚴禁門徒行惡犯上,私鬥外洩武學。犯規者,輕則受罰,重則「清理門戶」。此二者皆為內部治理之工具,旨在約束成員行為,維護集體之名譽與秩序。


傳教與揚名:擴展影響,壯大聲勢

宗教常有傳教之舉,派遣使者遠赴異地,廣宣教義,吸納信眾,以期教派壯大。武林門派亦冀望揚名立萬,通過比武、行俠仗義,提高門派聲望,招攬英才,擴展勢力。兩者皆求影響力之擴張,以期理念(或武學)廣為人知,門派(或教派)基業永固。


結語:萬變不離其宗

是故,宗教門派與武林門派,雖形式迴異,一重精神之修持,一重武藝之精進,然其內在之組織架構、傳承模式、規範體系及擴張意圖,實則大同小異。皆為人類社會中,由共同信仰或技藝凝聚而成之類家族式社群,在各自領域中發揮影響,構築秩序。觀古今之變,審中外之異,其理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