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大躍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大躍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6月13日 星期五

國志所限:從大躍進與中國製造看約束理論之施行

國志所限:從大躍進與中國製造看約束理論之施行



一、引言

約束理論(Theory of Constraints),本以析系統之瓶頸,聚焦其限,達其目者也。今多施於企業、工廠、專案,然試思之:一國之治,若循此道,能否利國興邦?

中國之史,有二事可鑒:
其一,大躍進,於一九五八年起,圖以農轉工,一躍超英趕美;
其二,中國製造二〇二五,當今之策,志在科技獨立,引領全球製造之未來。

二策雖異時異世,其思一也:明所限,聚其力,舉國服從,以通瓶頸。此與約束理論相合,然失其度,則過猶不及,反生災患。


二、辨其約束

大躍進者,毛公以農業為弱,工業為限,故志在鋼鐵增產,以證國強。

中國製造二〇二五則觀當世形勢,見科技倚外,芯片、機器人、人工智慧多仰洋人,故此為今之瓶頸,欲自立於全球高端產業之林。

二者皆非虛妄之志,實謂國策所繫,生死所賴。


三、施其對策

大躍進:令百姓爐火成鋼,家家冶鐵,廢耕田,合公社。民力盡出,然技無所依,器不足用,終致虛數橫行,實產無據。

中國製造:今則擇精策而施之,資金傾注於十方產業,科技創新,國資扶持,收購洋企,務實而行。誠屬「善用瓶頸」。

然問之,若未審瓶頸之實而誤其對策,則勞而無功矣。


四、萬事服從

大躍進:舉國服鋼,其餘如農、醫、學,皆讓其後。饑荒起,人死數千萬。上下不敢言,皆恐干政,舉國失衡。

中國製造:今雖無強迫之政,然資本、政策、學術、人才,皆傾於特定領域。市場信號或失其用,百業或遭擠壓。

夫「服從」者,於企業可謂協調;若一國而盲服,乃致壅塞。


五、圖其升級

大躍進:以人力升其產能,然器未備、技未通,徒費心力,所出之鋼不足用,徒增虛聲。

中國製造:以科研立本、以政策推進、以人才集聚、以企業升級,實有成效,然尚困於晶片與核心技術之制。

此步若無實策、無遠識,則升瓶頸反成死結。


六、審其瓶頸之變

大躍進:災起於農,而政仍執於鋼,餓殍遍野,然上不下聞,終至悲劇。

中國製造:今之治者,較知變通,惟目標固設,若固守不變,亦恐失之靈活,執於往日之瓶頸,而誤未來之道。

蓋瓶頸非恆存,若不時審之,則治策即舊也。


七、約束邏輯之禍福

若國以約束理論行政,當有戒慎之心,否則弊生焉:

  • 大躍進:鋼為要,食為輕,民困而死。是謂「誤辨瓶頸、盲服政策、忽人所需」,大禍也。

  • 中國製造:當世則恐過度補貼、創新過窄、市場失衡、與國際交惡。柔性之瓶頸如創造力、思想多樣,或被忽略。

是故用約束思維,必兼顧系統全貌、動態變遷、民生根本,方可成事而無橫禍。


八、約束理論之真義何在?

蓋約束理論本為「解瓶頸、促通達」,而非「以瓶頸為主,以民為末」也。
其貴在聚焦而非固執服從而非壓迫升級而非虛張聲勢再審而非自誤形勢

大躍進,似其形,失其神;
中國製造,行於法,未必遠矣,成敗未可知,變化有待觀。


九、結語

國策若以約束理論為用,當知其力,亦當知其界。
若明瓶頸而行之有度,能引國向興;若誤瓶頸而迷其道,則生禍非福。

大躍進者,史之血鑑也;中國製造二〇二五,則今之試煉也。
國若能觀變通勢,納群聲、審所限、動所應,則「約束」不為限,而為機也。


2025年6月12日 星期四

鐵之真理:從英國鐵欄到中國冶煉的欺瞞回聲——為何需對政府需常懷警惕

 鐵之真理:從英國鐵欄到中國冶煉的欺瞞回聲——為何政府需常懷警惕

於異域與不同時代,國家雄心之追求,有時使政府走上隱秘真相與信任妥協的危險之路。當考察英國戰時「缺失鐵欄」現象與中國大躍進鋼鐵生產運動時,歷史的驚人平行便浮現。兩者皆為宏大的、中央指揮的物質生產運動,受愛國熱情或意識形態的激勵,卻最終因與現實的系統性脫節及缺乏透明度而受損。從歷史學者的角度看,這些事件提醒我們:「為人民」的原則在「目的正當手段」的冷酷信念下,所隱藏的固有危險,需對國家權力保持常時警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最黑暗的日子裡,於敦克爾克的困境之後,英國展開了全國性的運動。在比佛布魯克勳爵的熱情鼓舞下,象徵私有財產與公共壯麗的裝飾性鐵門與欄杆,受到市民的熱情交出。公眾全心全意地接受這一敘事:這些鐵將被熔化,鑄造成獲取勝利所需的武器。這是一次強有力的「戰時犧牲」,為國防作出的可見貢獻,凝聚了被圍困的民眾。然而,隨著歷史的探究,收集的壯舉遠遠超過了實際的處理能力。數以百萬噸計的金屬被收集,但僅有微不足道的26%成為了軍火。其餘的,作為過度收集的生銹證據,被悄然囤積、埋藏,甚至傾倒入海,其命運籠罩在秘密之中,相關記錄卻明顯缺失。英國各地牆壁上留下的「信任之樁」不僅是物理上的空洞,更是公眾對其犧牲真實效用的持久象徵。

數十年後,遙遠的中國展開了更為雄心勃勃、最終卻災難性的工業化運動:大躍進(1958-1962)。在毛澤東的意識形態信念下,全國動員起來,目標是在十五年內「超越英國的鋼鐵生產」。數以百萬計的農民被迫從農業轉向建造「土高爐」,以急切的努力生產鋼鐵。宣傳機器不懈地讚美這種「人民的鋼鐵」,描繪出一個為共產主義繁榮而奮鬥的統一國家。然而,與英國的鐵欄一樣,現實卻是一場悲劇的鬧劇。這些簡陋爐子生產的鋼鐵質量極差——脆弱、雜質重,對工業用途完全無用。此外,勞動力的轉移,加上為滿足不切實際的配額而虛報的產量,直接導致了歷史上最嚴重的饑荒,奪去了數千萬人的生命。饑荒與工業失敗的真相被壓制,異議被鎮壓,而成功的敘事卻以無法想象的人類代價得以維持。

這兩件看似迥異事件之間的平行令人毛骨悚然。兩者皆涉及:


大規模動員與宣傳: 危機中的政府(英國的戰爭,中國的意識形態轉型)成功地動員了民眾大規模參與,借助強大的、雖然不完全的敘事。

對實際的漠視: 在英國,收集與處理大量鐵的後勤超出了工業能力。在中國,生產的鋼鐵大多無價,農業這一生命基礎則遭到致命忽視。

系統性的秘密與欺瞞: 兩國政府選擇對其公民隱瞞全部真相。在英國,這是一種靜默的省略,以維護士氣與避免尷尬。在中國,則是對事實的殘酷壓制,以維持意識形態控制與防止內部異議。

「目的正當手段」: 對英國而言,贏得戰爭是最重要的目的,為此正當化了一定程度的父權式欺瞞。對中國而言,實現快速工業化與共產主義理想,則為極端手段的正當化,即使以廣泛的苦難與死亡為代價。

深遠的長期成本: 雖然英國的經歷主要導致了公眾信任的微妙侵蝕與美學上的傷痕,但大躍進則導致了經濟崩潰與無與倫比的人口災難。


從歷史學者的視角看,這些事件強調了一個永恆的命題:政府必須受到制約。 權力本質上傾向於集中信息與決策,創造出一種野心或權宜之計可能壓倒謹慎與透明的環境。正如尊敬的阿克頓勳爵所警告的那樣:「權力傾向於腐化,絕對權力絕對腐化。」當國家,即使懷有所謂的高尚意圖,認為自己最知曉且「目的正當手段」,便有可能使其公民走上鋪滿幻象與無意苦難的道路。

一個國家與其人民之間的關係的完整性,建立在真相與問責的基礎之上。托馬斯·傑斐遜的格言「常懷警惕是自由的代價」,不僅適用於保護個人自由,也適用於對國家權力的行為與聲明進行問責。喬治·華盛頓理解治理的雙重性,指出:「政府不是理性;它不是口才;它是力量。像火一樣,它是一個危險的僕人與可怕的主人。」

英國城市中缺失鐵欄的可見樁與在中國鋼鐵饑荒中喪生的數千萬人的隱形墓碑,作為這一真理的莊嚴紀念碑。它們是超越特定政治體系或歷史背景的歷史教訓,永恆地提醒我們,即使在國家面臨重大挑戰的時刻,透明度、問責制與對政府的持續監督,並非僅僅是奢侈,而是功能性與道德社會的基石。



2025年5月31日 星期六

論毛澤東之廣宣大才:直追伯內特與奧格爾維諸賢

 

論毛澤東之廣宣大才:直追伯內特與奧格爾維諸賢

欲評毛澤東主席為「廣宣大才」,與李奧·伯內特、大衛·奧格爾維等商業巨擘並駕,須易視角,由商賈販賣之術轉至政治宣傳與大眾動員之域。毛氏之策,雖非為貨物之銷,然其造就品牌、巧鑄標語、策劃全民運動之能,足顯其於大眾說服與心理操控之深解。其所以為奇才者,蓋深諳民心,能將繁縟之理念化為簡潔有力之訓示,並以無遠弗屆之聲勢,驅動全國上下之變革。

標語之力:毛氏口號之版權威能

誠如賢能廣宣之士,毛氏深知其策之成敗,繫於箴言之精煉、有力、易傳。其於巧鑄標語,可謂天賦異稟,能將繁複之意識形態,濃縮為響徹雲霄之口號,根植於民心。此非僅辭藻,乃行動之召,簡明之令,形塑公眾意識之巨器也。

試觀其影響深遠之「標語」:

  • 「為人民服務」:此口號歷久彌堅,為中國共產黨之核心品牌承諾。其將黨員塑造成為人民無私奉獻之公僕,深植民眾信任與忠誠。猶如品牌強調以客為尊,深得民心。
  • 「敢想敢幹」:大躍進期間,此為一極具煽動性之號召,旨在激發革命熱情與無窮潛力。此乃一「品牌挑戰」,鼓勵百姓懷抱宏大甚至不切實際之目標,不質疑權威,以求掌握自主與集體之力。
  • 「破四舊」:文化大革命之核心指令,此口號提供明確之行動綱領,直指紅衛兵攻破「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此猶如直效行銷,明確目標,為推翻傳統社會之破壞行為提供依據。
  • 「革命無罪,造反有理」:此為最具煽動性且極其有效之口號,明確宣示反抗權威無罪,尤其為紅衛兵之行為提供合法性。此猶如對混亂行為之「背書」,以革命之名,徹底顛覆既有秩序。
  • 「槍杆子裡面出政權」:此簡潔而具侵略性之聲明,乃革命運動之根本「使命宣言」,強調武裝鬥爭之不可或缺。
  • 「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此為心理戰術之巧用,旨在貶低敵人,鼓勵革命者無所畏懼。乃宣傳中「貶低競爭者」之經典範例。
  • 「婦女能頂半邊天」:此強而有力之號召,旨在促進性別平等,凸顯婦女於國家建設之關鍵作用,有效擴大動員之「目標受眾」。
  • 「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此為具體之「案例研究」或「見證」,轉化為全國性指令,推廣模範企業,供全國效仿。
  •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此口號精煉傳達革命英雄主義與犧牲奉獻之核心價值。
  • 「毛主席萬歲!」:此乃極致之「品牌忠誠」口號,無處不在,鞏固其個人崇拜。

這些口號,皆直白有力,富於情感煽動性,且反覆傳播。其簡潔性確保即便是廣大文盲亦能輕易理解記憶,猶如廣告語之深入人心。

運動式大眾動員:品牌與行為改造

毛氏之政治運動,乃大眾動員之策略典範,比擬於雄心勃勃之廣告運動,追求訊息之全面滲透與行為之徹底改變。其不僅止於說服,更在於塑造沉浸式之意識形態環境。

  • 大躍進(一九五八至一九六二年):此為毛氏規模最鉅、範圍最廣之「運動」,旨在迅速實現國家工業化與農業集體化。

    • 廣宣之術:廣泛使用宣傳畫報,虛報豐收與鋼鐵溢流之景,即便饑荒蔓延全國。組織大眾會議、遊行、批鬥地主之「訴苦」活動,以製造狂熱與順從。其宏大之「品牌承諾」為「超英趕美」,此一雄心激勵了不切實際之目標。
    • 影響:大躍進之強烈「廣宣」,營造出虛假之樂觀氛圍,掩蓋了災難性之現實。由宣傳驅動之不斷施壓,追求不切實際之目標,導致虛報與災難性政策,終釀成人類歷史上最大之饑荒之一。
  • 赤腳醫生運動(一九六零至一九七零年代):此舉旨在訓練農民提供農村基本醫療服務。

    • 廣宣之術:「赤腳醫生」一詞本身,乃一精妙之品牌塑造,立即喚起基層、親民、務實之醫療服務形象。此乃有意與傳統且常難以企及之城市醫療機構形成對比。此運動透過正面形象與自力更生、服務農村大眾之敘事而推廣。
    • 影響:赤腳醫生計畫雖有其局限,然卻成為一極其成功之「社會品牌」,顯著改善偏遠地區之基本醫療可及性,示範了良好品牌塑造與廣泛推廣之社會倡議所蘊含之力量。
  • 文化大革命(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此動盪且具破壞性之政治運動,旨在肅清「資產階級」與「修正主義」份子,鞏固毛氏權力。

    • 廣宣之術:此運動乃心理操控與製造群體歇斯底里之典範。毛氏有意利用青年(紅衛兵)之狂熱作為其主要「行銷力量」。《毛主席語錄》(「紅寶書」)成為無處不在之「產品」,為千百萬人攜帶與引述,幾乎如聖典。宣傳畫報、革命樣板戲、大型集會,營造出無所不在、無可逃避之意識形態環境。不斷之「批鬥會」與公開批判,則充當了對被視為敵人者之負面廣告。
    • 影響:在強烈宣傳與極端大眾動員之驅使下,文化大革命導致了社會動盪、廣泛迫害及文化遺產之毀壞,展示了失控之政治「運動」所蘊含之巨大破壞力。

與西方宣傳家之比較

雖然毛氏之手法乃極權統治者之所為,然其作為宣傳家之效力,可與西方人物如羅納德·雷根、溫斯頓·邱吉爾、唐納德·川普及馬丁·路德·金恩二世等相較,儘管其背景與目的有根本之異。

  • 羅納德·雷根(「偉大溝通者」):與毛氏相似,雷根擅於簡化複雜議題,並運用令人難忘之金句(如「邪惡帝國」、「推倒這堵牆」)。其長處在於樂觀之敘事與設定明確之選擇,訴諸普世價值。然雷根處於民主體制下,有新聞自由與政治反對;他必須說服而非強制。
  • 溫斯頓·邱吉爾:作為演說大師,邱吉爾運用生動之語言與有力之比喻(如「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我們永不投降」),激勵國民於戰時團結。其目標乃在面對外敵時團結國家,號召愛國主義與勇氣,此皆在一自由社會中為之。
  • 唐納德·川普:作為一股顛覆力量,川普精通透過社群媒體與集會直接向支持者溝通。其反覆使用具爭議性之口號(如「讓美國再次偉大」、「假新聞」),建立起強烈之內部認同與外部敵意。雖培養個人崇拜,然其手法分散,且不斷受到自由媒體與政治反對之挑戰。
  • 馬丁·路德·金恩二世:金恩博士乃道德說服之大師,訴諸普世人權與美國理想之良知。其「我有一個夢」之演說,充滿願景之語言與精妙之修辭,旨在透過非暴力倡議實現社會轉型,其運作乃是與既有權力結構對立,仰賴思想、同理心及集體良知之力量。

其根本差異在於控制與競爭,以及強制與同意。毛氏在絕對國家控制之體制下運作,其「宣傳」乃唯一之訊息,透過身心強制而貫徹。其目的在於實現社會與個人之全面改造。西方領袖則在競爭性之媒體環境與政治體制下,依賴說服以獲得同意(如透過選票、公眾支持)以推行特定政策或團結國家,而非實現全面之思想控制或強制之意識形態灌輸。

結語

毛澤東作為「廣宣大才」之效力,源於其深邃之心理洞察,其將複雜意識形態簡化為易於理解之口號之非凡能力,以及其將宣傳融入國家生活各層面之策略。他深知,不斷重複、強烈情感訴求,以及建立強大集體認同,乃動員千百萬人之關鍵,即便其所「販售」之「產品」(政策與運動)常導致災難性後果。毛氏之遺產,強烈提醒吾人,宣傳、大眾傳播與政治權力之交集,其潛力之巨大與危險,此等影響之規模,於商業領域實屬罕見,若非絕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