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量子佛學
課程目標:
- 深入了解量子力學與佛學的核心概念。
- 探索量子力學與佛學在世界觀、認識論、倫理學等方面的共通之處。
- 培養學生運用量子力學與佛學的知識,思考現代社會問題的能力。
課程大綱:
第一學期
- 第一週:導論
- 什麼是量子佛學?
- 量子佛學的研究範圍與意義
- 本課程的學習目標與評分方式
- 第二週:量子力學基礎
- 量子力學的發展簡史
- 量子力學的基本概念:疊加態、糾纏、不確定性原理等
- 量子力學的數學工具:線性代數、機率論
- 第三週:佛學基礎
- 佛學的起源與發展
- 佛學的基本教義: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
- 佛學的主要宗派:原始佛教、大乘佛教、藏傳佛教等
- 第四週:量子力學與佛學的共通之處
- 萬法皆空:量子力學的「空性」與佛學的「性空」
- 緣起性空:量子糾纏與佛學的「緣起」
- 觀測者效應:量子力學的「觀測者」與佛學的「心」
- 第五週:量子佛學的倫理學
- 量子力學與佛學對「自我」的看法
- 量子佛學的道德觀:慈悲、智慧、中道
- 量子佛學在現代社會的應用:環境倫理、社會正義
- 第六週:期中考
第二學期
- 第七週:量子佛學與意識
- 意識的本質:量子力學的「意識」與佛學的「識」
- 意識與物質的關係:量子力學的「心物合一」與佛學的「色心不二」
- 意識的量子理論:Penrose-Hameroff 模型
- 第八週:量子佛學與宇宙
- 宇宙的起源與演化:量子力學的「宇宙論」與佛學的「宇宙觀」
- 多重宇宙:量子力學的「多世界詮釋」與佛學的「華藏世界」
- 時間的本質:量子力學的「時間」與佛學的「剎那」
- 第九週:量子佛學與科學
- 量子佛學與物理學
- 量子佛學與生物學
- 量子佛學與認知科學
- 第十週:量子佛學的當代議題
- 量子佛學與人工智能
- 量子佛學與基因工程
- 量子佛學與氣候變遷
- 第十一週:學生報告
- 學生分組報告,presentation
- 第十二週:總結
- 總結本課程的學習重點
- 展望量子佛學的未來發展
- 第十三週:期末考
參考書目:
- 量子力學:
- Griffiths, D. J. (2005). Introduction to quantum mechanics (2nd ed.). Pearson Prentice Hall.
- Liboff, R. L. (2003). Introductory quantum mechanics (4th ed.). Addison-Wesley.
- 佛學:
- 印順法師。《佛法概論》。
- 星雲大師。《佛學入門》。
- 聖嚴法師。《禪與悟》。
- 量子佛學:
- 蔣志純。《法界緣起:量子力學與金剛經》。
- Capra, F. (2010). The tao of physics: An exploration of the parallels between modern physics and Eastern mysticism (3rd ed.). Shambhala.
- Herbert, N. (1985). Quantum reality: Beyond the new physics. Anchor Books.
評分方式:
- 期中考:30%
- 期末考:30%
- 學生報告:30%
- 課堂參與:10%
注意事項:
- 本課程為研究所課程,學生需具備量子力學與佛學的基礎知識。
- 本課程強調思辨與討論,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 本課程參考書目僅為部分,學生可自行尋找其他相關資料。
備註:
- 本課程表及參考書目僅供參考,教師可依實際情況調整。
- 鼓勵學生多參與相關學術研討會,與學界專家交流。
如果您有任何問題,歡迎隨時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