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劇:摸象之喻——學術資源行政官與兩位教授的對話
(場景:大學校園一間佈置簡潔的辦公室。窗外傳來隱約的鳥鳴聲。辦公室內,擺放著幾排書架,上面整齊地陳列著各種學術書籍。一位負責學術資源的行政官李先生,正與兩位教授——研究文學的陳教授和研究歷史的王教授——圍坐在一張小圓桌旁,桌上放著幾份文件和一杯杯熱茶。)
(音效:輕柔的背景音樂漸起,淡入。)
李先生: 陳教授、王教授,今天請兩位來,是想就我們學校即將推動的跨學科研究項目,聽取一些寶貴的意見。特別是關於如何有效整合不同學科的資源,避免研究方向的偏差。
陳教授: 李先生客氣了。跨學科研究是學術發展的大趨勢,我們都很支持。不過,這其中的難點也不少。
王教授: 確實如此。我最近在審閱一些跨學科研究的計畫書,發現一個普遍的問題,就是很多研究只是不同學科的簡單拼湊,缺乏真正的融合。
李先生: 王教授說到點子上了。這讓我想起一個古老的寓言故事——盲人摸象。幾個盲人摸到同一頭大象的不同部位,就各自以為自己摸到的就是大象的全部。
(音效:短暫的停頓,背景音樂稍稍減弱。)
陳教授: 這個比喻很形象。就像我們文學研究者,有時過於關注文本的解讀,而忽略了其背後的社會歷史脈絡。
王教授: 我們歷史研究者也一樣,有時過於強調史料的考證,而忽略了文本的文學性和思想性。
李先生: 這就是我擔心的。如果跨學科研究只是不同學科的簡單相加,那就只是「A OR B」,就像把不同盲人摸到的部分拼湊在一起,雖然信息量增加了,但仍然沒有對大象的整體認識。
陳教授: 李先生說的「A OR B」很精闢。這就像我們各自完成了研究,然後簡單地放在一起,雖然看似合作,實則各自為政。
王教授: 更糟糕的是,有時候為了發表論文,學者們甚至會刻意強調自己學科的獨特性,反而加劇了學科之間的隔閡,形成了新的「盲點」。
(音效:茶杯輕輕碰撞的聲音。)
李先生: 所以,我認為真正的跨學科合作應該是「A AND B」,也就是「乘法式」的整合。這不僅僅是不同學科的簡單相加,更是不同學科的深度融合,從而產生新的知識和新的研究視角。
陳教授: 「乘法式」的比喻很妙!這意味著我們不僅要了解自己學科的知識,還要努力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並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更全面、更深入的認識。
王教授: 這需要我們在合作過程中進行深入的交流和互動,共同構建一個新的研究框架,將不同學科的視角和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
李先生: 沒錯。為了促成這種「乘法式」的合作,我們學術資源部門也需要做出一些調整。
(音效:翻動文件的聲音。)
李先生: 首先,我們會設立專項經費,鼓勵跨學科團隊的組建和研究項目的開展。
陳教授: 這很重要,經費的支持是研究得以順利進行的基礎。
李先生: 其次,我們會舉辦跨學科學術研討會和工作坊,為不同學科的學者提供交流和學習的平台。
王教授: 這是一個很好的主意,可以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溝通。
李先生: 更重要的是,我們會調整學術評價機制,鼓勵和支持整合性的跨學科研究,而非僅僅看重單一學科的成果。
陳教授: 這點至關重要。只有當學術評價機制真正重視跨學科研究的價值,才能激勵學者們積極參與跨學科合作。
王教授: 我認為,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意識也很重要。我們應該在教學中融入跨學科的內容,培養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李先生: 兩位教授的建議都非常好,我們會認真考慮並落實。希望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能夠真正推動跨學科研究的發展,避免「盲人摸象」的弊病,取得更豐碩的學術成果。
(音效:背景音樂漸強,淡出。)
(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