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8日 星期二

論跨學科合作之歧途與正鵠

 

論跨學科合作之歧途與正鵠:兼論「瞽者摸象」之喻

夫學術之道,貴乎融會貫通,洞見底蘊。然近代以降,學科分立,壁壘森嚴,學者多囿於一隅,鑽研一技,遂有「瞽者摸象」之喻。誠然,跨學科之提倡,本欲破除此弊,然若不得其法,則適得其反,徒增「縫隙之瞽」,而無益於全局之觀照。今試辨析之。

「瞽者摸象」之喻,言人以管窺天,以蠡測海,僅見事物之一端,而昧其全貌。此弊之成,非獨由於視野之狹隘,亦由於方法之偏執。昔之學者,文史哲不分,經史子集兼通,故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今則不然,學科劃分日趨精細,學者各守其業,互不相聞問,遂成「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之局。

跨學科之設,本欲彌補此缺憾,使不同學科之學者,各抒所見,互補所短,以期對研究對象有更全面之認識。此理想固佳,然實踐則往往流於形式,或僅為「加法式」之合作,而非「乘法式」之整合。

何謂「加法式」?譬如文學學者研究《夷堅志》之敘事技巧,得出甲結論;歷史學者研究《夷堅志》之社會背景,得出乙結論。然後將甲乙二者並置一處,或合刊成書,或同台演講,是為合作。然此種合作,雖增資訊之量,而無生新知之質。猶數瞽者各摸一象之局部,然後彙報所觸,雖知象有牙、有耳、有足、有尾,然終不知象之全形為何。此即「A OR B」之謂也,各有所得,而未有融會貫通之功。

何謂「乘法式」?則非僅僅將不同學科之成果相加,而更在於創造新之研究視角與方法。譬如文學學者與歷史學者合作研究《夷堅志》,則不僅要分析其敘事技巧與社會背景,更要探討二者之互動關係,例如敘事如何反映或塑造社會認知,社會變遷如何影響敘事之創作與傳播。此種合作,則能產生單一學科所無法企及之新知,猶瞽者經人引導,合眾人之觸覺,方能於心中構建出象之大致輪廓。此即「A AND B」之精義,非僅得其一端,而能窺其全貌。此「AND」非僅交集之意,乃融合昇華,產生新知之謂也,一加一大於二。

然則何以致此「乘法式」之合作?非徒提倡跨學科之名,而更在於:

一曰共同之目標。合作各方須有明確之共同研究目標,並對此目標達成共識,方能避免各行其是,徒勞無功。

二曰互通之語言。不同學科有不同之術語與概念,合作各方須努力學習與理解對方之語言,方能有效溝通,避免誤解。

三曰整合之思維。此尤為重要。學者不僅須精通本學科之知識,更須具備跨學科之素養,能將不同學科之知識融會貫通,形成整體性之認識。

四曰鼓勵之機制。學術評價機制亦須與時俱進,鼓勵跨學科之研究,而非僅重單一學科之成果,方能推動學術之發展。

若僅止於「加法式」之合作,則雖有跨學科之名,而無跨學科之實,徒增「縫隙之瞽」而已。唯有致「乘法式」之整合,方能真正打破學科之壁壘,克服「瞽者摸象」之弊,而臻於學術之至境。此吾之所深願,亦後學之所當勉力行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