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3日 星期一

國學研究 相關人士



  • 梁啓超: 近代輸入西學的重要人物,1902年謀創《國學報》,曾與黃遵憲函商。主張國學與新學(西學)融合,認為精通國學者才能有效傳播西學。
  • 黃遵憲: 與梁啓超函商《國學報》事宜,建議撰寫《國學史》,認為應先廣納新學,再與固有之學比較競爭。
  • 馬鳴: 梁啓超曾希望與黃遵憲、馬鳴三人分任《國學報》事。
  • 羅振玉: 1902年赴日本考察,在《扶桑二月記》中使用“國學”概念。與王國維合辦《國學叢刊》。
  • 王均卿、沈知方、劉師培、宋雪琴: 據說1900年在上海創立國學扶輪社(時間上有爭議)。
  • 顧炎武: 其“亡國”與“亡天下”之辨被清末民初國學倡導者經常提及,影響了他們的天下意識。
  • 章太炎: 開辦東京國學講習會、國學振興社,國粹派領袖骨幹,傳播西學。
  • 馬裕藻: 章太炎弟子,發起北京、杭州國學會。
  • 謝無量、廖平、劉師培、宋育仁: 執掌成都國學館(後改名國學學校、國學專門學校)。
  • 唐文治: 創辦無錫國學專修館。
  • 吳仲、沈宗畸: 合辦《國學萃編》。
  • 陳爾錫、呂學沅: 創立國學扶危社及《國學》雜志。
  • 倪羲抱: 創立國學昌明社與《國學雜志》。
  • 姚光: 南社成員,創辦《國學叢選》。
  • 張之洞: 主張保存國粹,倡設各省存古學堂及古學院。
  • 顧颉剛: 受國學影響,決心編撰《國學志》。
  • 胡適: 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提倡整理國故,後又表示“忏悔”研究國故之言,認為國學是“死路”。曾任《國學季刊》編委會主任。
  • 毛子水: 在《新潮》雜志發表《國故與科學的精神》,主張以科學精神研究國故。
  • 南社社員: 部分社員組成新南社,一面“整理國學”,一面“引納新潮”。
  • 《學衡》派: 以歸國留學生為核心,主張昌明國粹,融化新知,與胡適等人爭論。
  • 吳承仕: 帶領中國大學國學系改革課程。
  • 林玉堂: 北大國學門開設“中國比較發音學”和“標音原則”班,任方言會主席。
  • 張競生: 發起並任北大國學門風俗調查會主席。
  • 沈兼士: 廈門大學國學院主任。
  • 張星烺: 續任廈門大學國學院主任,曾留學美、德。
  • 陳衍: 著名國學大家,主辦《國學專刊》,未參與廈門大學國學院的籌組和學術活動。
  • 葉長青: 陳衍高足。


  • 克萊門茲、科茲洛夫、奧登堡、斯坦因、格魯威德爾、勒柯克、伯希和、斯文赫定、華爾讷、安得思: 來華進行考古發掘的西方學者。
  • 島田彥桢: 撰寫《皕宋樓藏書源流考並購獲本末》。
  • 桑原骘藏: 日本學者,曾評介陳垣著述。
  • 安特生(J.G.Anderson): 瑞典學者,在中國發現新石器。
  • 桑德華(PereLicent): 法國教士,在中國發現舊石器。
  • 步達生(DavidsonBlack): 解剖學專家,考定周口店發現的人齒。
  • 鋼和泰、伊鳳閣: 俄國學者,曾被聘為北大國學門導師。
  • 巴腦爾特: 法國學者,曾被聘為北大國學門通信員。
  • 今西龍、澤村專太郎、田邊尚雄: 日本學者,曾被聘為北大國學門通信員。
  • 吳克德: 丹麥學者,曾被聘為北大國學門通信員。
  • 衛禮賢: 德國學者,曾被聘為北大國學門通信員,主持德國“中國學社”。
  • 明義士: 加拿大學者,在齊魯大學國學所教授甲骨文和商代文化。
  • 戴密微: 瑞士學者,參與廈門大學國學院籌備。
  • 司徒雷登: 燕京大學校長,發起中國化改革,加強國學研究。


  • 孫诒讓: 黃慶澄曾代其訪求古書。
  • 黎莼齋: 前星使,曾竭力搜羅古書,刻《古佚叢書》。
  • 楊守敬: 曾協助黎莼齋搜羅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