瞽者摸象:論近代《夷堅志》研究之偏蔽
夫《夷堅志》者,宋洪景盧之巨製也,卷帙浩繁,事類紛紜,誠可謂宋代社會之一縮影。其間神鬼妖異之譚,因果報應之說,民俗風情之描,官場百態之繪,無不備載。故後世學者,莫不欲探其奧蘊,究其底蘊。然觀近代之研究,多有瞽者摸象之弊,見一端而昧全局,析一枝而遺全林,殊可慨也。
何謂瞽者摸象?譬如數瞽者同觸一象,或摸其牙,則曰象之狀如錐;或撫其耳,則曰象之狀如扇;或抱其足,則曰象之狀如柱;各執一端,莫衷一是,終不得象之真貌。今之《夷堅志》研究,亦有類此者。
觀夫中土學者,多耽於文獻考證之業,皓首窮經,鉤沉索隱,於版本源流、作者生平、成書年代等,考證之精詳,固可稱道。然或囿於史料之窠臼,徒見其稗官野史之價值,而忽其文學之旨趣,思想之精微,不免捨本逐末之譏。又或側重於社會史之探討,徵引故事以佐證宋代之民俗風情、宗教信仰、官場生態等,其於史學之貢獻,自不可沒。然若僅視《夷堅志》為史料之淵藪,而忽略其虛構之特質,藝術之匠心,亦難窺其堂奧。
至於海外之研究,則又別開一徑。扶桑之士,或從比較文學之視角,比勘《夷堅志》與日本怪談文學之異同,探討其在東亞文化圈之影響。此固可見其跨文化之視野,然若對中土文化之脈絡不甚了了,則不免隔靴搔癢,難得其真諦。泰西之儒,或援用西方之理論框架,如社會學、人類學、精神分析學等,剖析故事中之性別關係、權力結構、潛意識等。此固可見其理論之精深,然若拘泥於外來之概念,而忽略文本自身之語境,則恐有削足適履之嫌。
舉例而言,《夷堅志》中多有因果報應之說,中土學者或據此考證宋代之宗教信仰,海外學者或據此闡釋文化之差異。此固各有其理,然若僅止於此,則未免失之片面。蓋《夷堅志》之因果報應,不僅關乎宗教信仰,亦關乎倫理道德、社會秩序、乃至人性之幽微。若能兼顧此數者,方能窺其全豹。
又如《夷堅志》中多有神鬼妖異之譚,中土學者或據此考證宋代之民俗風情,海外學者或據此分析文化之符號。此亦各有其據,然若僅滯於此,則未免失之膚淺。蓋《夷堅志》之神鬼妖異,不僅反映民俗文化,亦寄託作者之感慨,諷喻社會之弊端,乃至展現其豐富之想像力。若能洞察此數者,方能得其精髓。
是故,欲研《夷堅志》者,不可不戒瞽者摸象之弊。當博觀約取,兼聽則明,融會貫通,方能得其真諦。不宜囿於一隅之見,拘於一家之言,當拓展學術之視野,打破學科之藩籬,方能避免見樹不見林之憾。此乃吾之所願,亦後學之所當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