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1日 星期六

論《紅樓夢》後四十回非曹雪芹手筆

 



論《紅樓夢》後四十回非曹雪芹手筆

《紅樓夢》前八十回以其深刻的思想性、精妙的藝術性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然而,後四十回的作者歸屬問題,歷來是紅學界爭論的焦點。本文將從文筆風格、情節發展、人物塑造、思想內涵等多個維度,通過原文比對,力證後四十回並非曹雪芹原筆,而是後人續作。


  • 語言的精緻與粗糙:

    • 前八十回: 曹雪芹的語言洗練生動,善用比喻、擬人、誇張等修辭手法,描寫細膩逼真,富有感染力。例如,描寫林黛玉初見賈府眾人時的心理活動:「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走一步路,惟恐被人恥笑了去。……因此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走一步路,惟恐被人恥笑了去。」(第三回)短短數語,便將黛玉初來乍到、小心翼翼的心態刻畫得入木三分。又如描寫王熙鳳的出場:「只聽後院中一陣笑語聲,說話未完,早進來了一個人,……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第三回)將鳳姐的精明強幹和八面玲瓏展現得淋漓盡致。「含春威不露」五字,更是點睛之筆,將其權威與氣勢巧妙地融合在笑容之中。前八十回中,類似的精妙描寫比比皆是,俯拾即是。
    • 後四十回: 後四十回的語言則趨於平淡直白,缺乏前八十回的精雕細琢和豐富的表現力。描寫景物多是簡單的鋪陳,描寫人物多是概念化的描述,缺乏生動的細節和深刻的內涵。例如,第一百零八回描寫賈府被抄家後的景象:「只見滿屋裏搬的搬,抬的抬,鬧的亂烘烘的。」這種描寫過於粗略,與前八十回描寫大觀園的精細筆觸形成鮮明對比。又如第一百二十回寫賈寶玉出家後的感悟,多是空洞的禪語,如「到頭一夢,萬境歸空」,缺乏深刻的哲理和真摯的情感,與前八十回中寶玉的詩詞風格大相徑庭。
  • 詩詞的精妙與平庸:

    • 前八十回: 前八十回的詩詞不僅數量眾多,而且質量極高,與情節和人物性格緊密相連,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例如,林黛玉的《葬花吟》(第二十七回),「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悲涼淒婉,字字血淚,充分展現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和悲劇命運的預示,堪稱《紅樓夢》中最經典的詩篇之一。
    • 後四十回: 後四十回的詩詞則顯得平庸乏味,多是應景之作,缺乏前八十回的意境和情感。例如,第一百二十回中,賈寶玉出家後所作的詩詞,多是空洞的禪語,如前文所述,與他之前的詩詞風格判若兩人,難以令人信服是同一人所作。


  • 情節的連貫性與割裂感:

    • 前八十回: 前八十回情節發展脈絡清晰,伏筆眾多,前後呼應,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例如,秦可卿的死因、甄士隱的遭遇、賈府的命運等等,都埋下了伏線,引人遐想。
    • 後四十回: 後四十回的情節發展則顯得突兀,許多情節與前八十回的伏筆和暗示相矛盾,甚至出現了情節上的硬傷。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賈寶玉中舉。前八十回中,寶玉厭惡科舉功名,曾說「我最厭這些道學家說話,什麼文章是立身之本,……那怕讀書,只怕看見文字。」(第二回)又說:「仕途經濟,也只好付之談笑。」(第二回)如此厭惡功名之人,後四十回卻安排他突然開竅,中舉成名,這顯然是與前文相矛盾的,也與人物性格不符。再如,前八十回中,秦可卿的死因撲朔迷離,引人遐想,脂硯齋的批語也多有暗示,後四十回卻簡單地歸結為淫喪天香樓,顯得草率而庸俗,也與前文的鋪墊不符。
  • 情節的悲劇性與團圓結局:

    • 前八十回: 前八十回的基調是悲劇性的,暗示了賈府最終走向衰敗的命運,以及主要人物的悲劇結局。例如,「好了歌」就預示了繁華終將落盡的結局,「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則暗示了王熙鳳的悲劇命運。
    • 後四十回: 後四十回則安排了一個相對團圓的結局,賈府雖然衰敗,但最終還是得以延續,賈寶玉也中舉成名,這與前八十回的悲劇基調明顯不符,也沖淡了作品的悲劇性和深刻性。


  • 人物性格的一致性與突變:

    • 前八十回: 前八十回的人物形象鮮明,性格各異,且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例如,林黛玉的孤高自許、多愁善感,王熙鳳的精明強幹、潑辣狠毒,薛寶釵的端莊穩重、隨分從時,都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後四十回: 後四十回的人物性格則出現了明顯的變化,甚至與前八十回的性格相矛盾。例如,林黛玉在前八十回中,即使在病重之時,也依然保持著她的清高和傲氣,如「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第五回)的名句,充分展現了她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而後四十回中,她卻變得柔弱順從,甚至主動去迎合賈府的長輩,這與她一貫的性格明顯不符,也失去了人物原有的光彩。
  • 思想主題的深刻性與庸俗化:

    • 前八十回: 前八十回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朽,以及人性的複雜和多樣,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批判性。通過描寫賈府的衰敗和人物的悲劇命運,展現了封建社會的沒落和崩潰,以及封建禮教對人性的壓抑和摧殘。
    • 後四十回: 後四十回則顯得較為庸俗化,主要集中在因果報應和勸善懲惡的主題上,缺乏前八十回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例如,後四十回中,賈府的衰敗被簡單地歸結為因果報應,缺乏對社會制度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 人物命運的安排與前文的呼應:

    前八十回中,曹雪芹通過判詞、曲子、詩詞、人物的言行舉止等方式,暗示了主要人物的悲劇命運。這些暗示與後四十回的結局存在明顯的衝突。

    • 林黛玉之死: 前八十回中,林黛玉的形象是孤高自許、多愁善感的,她與賈寶玉的愛情是悲劇性的,這在《葬花吟》(第二十七回)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這明顯暗示了黛玉紅顏薄命、早逝的結局。然而,後四十回卻安排黛玉在賈寶玉中舉後才死去,這與她一貫的形象和前文的暗示不符。更重要的是,黛玉的死在後四十回中顯得過於平淡,缺乏前八十回的悲劇感染力。
    • 賈寶玉之出家: 前八十回中,賈寶玉厭惡科舉功名,醉心於女兒堆中,這在第二回中就有所體現:「我雖比別人蠢些,可知將來也不過是混個衙門裡的事,……那怕讀書,只怕看見文字。」這暗示了寶玉最終會脫離世俗、遁入空門的命運。後四十回雖然也安排了寶玉出家,但卻是在他中舉之後,這與他一貫的性格和前文的暗示相矛盾。而且,寶玉出家的原因在後四十回中也顯得過於簡單,缺乏前八十回的深刻性和複雜性。
    • 王熙鳳之結局: 前八十回通過「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判詞,暗示了王熙鳳機關算盡、最終落得個悲慘下場的命運。後四十回中,王熙鳳雖然也病死了,但其死前的情節和描寫卻顯得過於簡單,缺乏前八十回的鋪墊和渲染。

  • 思想內涵的轉變與前文的基調:
  • 前八十回的主題是多層次的,既有對封建禮教的批判,也有對女性命運的關注,還有對人性的深刻探討。後四十回則將主題簡單地歸結為因果報應和勸善懲惡,這與前八十回的複雜性和深刻性相去甚遠。

    • 對封建禮教的批判: 前八十回通過描寫賈府的衰敗和人物的悲劇命運,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禮教的虛偽和殘酷。例如,通過描寫賈府中的種種醜惡現象,揭示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朽。後四十回則淡化了對封建禮教的批判,轉而強調因果報應,這使得作品的思想性大打折扣。
    • 對女性命運的關注: 前八十回對女性命運的關注是深刻而同情的,通過描寫金陵十二釵的悲劇命運,展現了封建社會對女性的壓迫和摧殘。後四十回則將女性的命運簡單地歸結為命運的安排和因果報應,缺乏前八十回的深刻性和人文關懷。

  • 細節描寫的缺失與前文的精細:
  • 曹雪芹在前八十回中,對生活細節的描寫極其精細,例如對服飾、飲食、器物、環境等都有細緻的描寫,這些細節不僅使故事更加真實可信,也豐富了人物形象和情節內涵。後四十回則缺乏這種精細的描寫,顯得比較粗略和空洞。

    例如,前八十回中描寫大觀園的景物,可謂是移步換景,處處皆景,例如:「一進門,兩邊都是抄手游廊,當中是穿堂,當地放著一個大理石屏風,上面山水人物皆是鑲嵌的。」(第三回)後四十回則很少有如此細緻的景物描寫。


  • 脂硯齋評語的缺失:

    脂硯齋是《紅樓夢》的重要評點者,其評語對理解《紅樓夢》的思想和藝術具有重要的價值。然而,脂硯齋的評語只到第八十回,後四十回則沒有任何評語,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後四十回並非曹雪芹的原筆。

    更多原文例證:

    • 關於元春之死: 前八十回通過元春省親的盛大場面,暗示了她短暫的榮華富貴和悲劇命運。然而,後四十回中元春之死卻顯得過於草率,缺乏應有的鋪墊和渲染。
    • 關於賈府的衰敗: 前八十回通過種種細節描寫,暗示了賈府走向衰敗的必然性。後四十回則將賈府的衰敗簡單地歸結為因果報應,缺乏對社會制度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結論:

通過以上多個方面的原文比對和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紅樓夢》前八十回與後四十回在文筆風格、情節發展、人物塑造和思想內涵等方面都存在難以彌合的差異,這些差異有力地證明了後四十回並非曹雪芹的原筆,而是後人續作。

此論不僅基於文本的細緻比較,也得到了學界普遍的認同。胡適在《紅樓夢考證》中就對後四十回提出了嚴厲的批評,認為其「思想低下」、「文筆粗劣」。周汝昌、俞平伯等紅學大家也持類似的觀點。這些研究都為本文的論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因此,在欣賞《紅樓夢》這部偉大的作品時,我們應當更加重視前八十回,以更準確地理解曹雪芹的原意和作品的真正價值。後四十回雖然在情節的完整性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藝術成就和思想深度遠不及前八十回,我們應當以批判的眼光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