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8日 星期二

論近代學術「瞽者摸象」之弊及其與古典之異

 

論近代學術「瞽者摸象」之弊及其與古典之異

夫學術之進,猶江河之奔流,滔滔不絕,日新月異。然觀近代之學風,則有瞽者摸象之弊,見一端而昧全局,執一詞而遺萬象,此誠不可不深思者也。反觀古典,尤以哲學之著述為然,每具宏觀之視野,洞察事物之本源,此其所以異也。今試申論之。

近代學術之「瞽者摸象」,其弊端之顯著者有四端:

一曰分科之過細。近代科學之昌明,實基於分工之精細。然分科既細,則學者囿於一隅,鑽研一技,久之則不見其他,猶瞽者摸象之足,遂以柱為象之全形。譬如治文學史者,或專注於文本之考證,而忽其社會文化之背景;或沈溺於思想之闡釋,而遺其藝術之特徵。此皆分科過細之弊也。

二曰資訊之爆炸。近代印刷術之改良,傳播之便捷,致使資訊爆炸式增長。學者淹沒於浩如煙海之資訊中,疲於奔命,難以綜覽全局,猶瞽者觸象之一毛,遂以其紋理為象之全貌。此非不勤勉也,乃資訊過載之所致也。

三曰方法之偏執。近代學術重實證,尚量化,精於微觀之分析,而忽於宏觀之把握。猶瞽者摸象之鼻,遂以其柔軟為象之本性。此非否定實證之重要,乃過於偏執一端,而忽略其他方法之互補也。

四曰西學之影響。近代中國學術受西方學術體系之影響甚深,西方之分析哲學、實證科學等,固有其長,然亦易使學者拘泥於細節,而忽略整體之觀照。猶瞽者摸象之尾,遂以其細長為象之特徵。此非貶抑西學,乃欲明其影響之所在也。

反觀古典,尤以哲學之著述為然,則多具全局之視野,此其所以異於近代者有三端:

一曰經世致用之旨。古之學者,多以經世致用為己任,學問不僅在書本之間,更在於社會之實踐。故其觀察事物,必求其於世道人心之關係,不囿於一己之見,而能綜覽全局。

二曰義理思辨之風。古之哲學,重義理之闡發,明事物之本原,窮天人之際,察古今之變。故其思考問題,必從宏觀之角度切入,不拘泥於細枝末節,而能洞見其根本。

三曰文史哲之融合。古代文史哲不分家,學者多兼通數藝,故其知識結構較為完整,能從多個角度觀察事物,不至於見樹不見林。

以《夷堅志》為例,若以近代之學風觀之,則或考其版本,或釋其故事,或論其思想,或探其民俗,各有所得,亦各有所失。然若以古典之視野觀之,則當知其不僅為稗官野史,亦可見宋代社會之風貌,思想之流變,乃至人心之幽微。此則非僅從一端而能窺其全豹者也。

故欲治學,不可不戒「瞽者摸象」之弊。當博覽群書,融會貫通,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不宜畫地自限,當拓展視野,打破學科之藩籬,方能避免見樹不見林之憾,而得學問之真諦。此古今治學之通則,亦吾輩後學所當深思力行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