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8日 星期六

化繁為簡,難於就繁。

 化繁為簡,難於就繁。

昔一九六八年,美醫大衛·納林者,遊學孟加拉,適逢霍亂再肆,奪命以萬計。霍亂之症,主於泄瀉,致死之由,脫水為甚。時人治之,唯賴靜脈輸液,然此法僅可行於邑中病院,廣大鄉野,民生困頓,醫乏藥缺,多束手無策。

納林睹此慘狀,忽有所悟。彼雖知靜脈輸液為補液之唯一途徑,然心忖或有他法。彼知鹽能攝水,然人體難以徑取過量之鹽。遂反覆思之,何物可助人體納鹽?終得其解,乃葡萄糖也,可促鹽分之吸收。遂構一配方:「糖助納鹽,鹽助納水。」

納林遂偕其僚李察·凱許醫師,於叢林帳篷中,演算試驗。經反覆驗證,終得一簡而有效之比例:鹽半茶匙,糖六茶匙,淨水一升。此方果能有效救人性命。

然於鄉民而言,「茶匙」之度量,殊難明瞭。遂將配方化為俚語:「一撮鹽,配一把糖,加一壺開水。」此等表達,縱使村民不知精確之量,亦可輕易製成救命之液。此法遂於偏遠之地迅速傳播,救人無數。

此方後世名之曰「口服補液療法」(簡稱ORT)。據《刺胳針》期刊所載,自此價廉而簡便之療法問世以來,全球因急性泄瀉而亡之童子,由每年五百萬降至一百三十萬。過去四十年間,口服補液療法已救活逾五千萬條生命。一九八七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甚至盛讚:「於二十世紀,未有任何其他醫學之突破,能於如斯短暫之時日,以如斯低廉之成本,拯救如斯之多生命。」

《獨立報》記者傑洛米·勞倫斯亦有言:「若有一藥,人皆可於自家廚房、陋巷茅屋中製成,且能拯無數之性命者,則莫若『糖六茶匙,鹽半茶匙,水一升』。攪拌飲之即可。無需特製之器,原料簡便且可久存,隨時可製無窮之藥液。此誠完美之解藥也。」

納林之同僚,李察·凱許醫師,對此突破提出精闢之見解。彼曰:「欲使一事簡之,難於繁之。」此言道出了成功背後之關鍵:化繁為簡,使知識與方法普惠於眾。口服補液療法之功成,不僅為一場醫學之勝,更為一場人性光輝之偉大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