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暹羅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暹羅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9月15日 星期一

亞洲政府中的外國官員:一個逝去的時代

 

亞洲政府中的外國官員:一個逝去的時代

在19世紀,外國人擔任亞洲國家的高級政府職位並非罕見之事。這些官員通常因其在軍事戰略、金融和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專長而被招募,以協助許多亞洲國家在現代化和與西方列強競爭的過程中取得進展。這種做法突顯了一個獨特的全球互聯時期。

一個值得注意的例子是丹麥人 Andreas du Plessis de Richelieu,他曾擔任暹羅(今泰國)國王朱拉隆功(拉瑪五世)統治下的海軍總司令。他於1875年抵達暹羅,很快贏得了國王的信任,並在暹羅軍隊的現代化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他設計了重要的防禦工事並引進了現代武器。除了軍事貢獻,Richelieu 還在曼谷早期基礎設施的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包括其電網、鐵路和公共交通系統。

另一位傑出人物是英國人 Sir Robert Hart,他在1863年至1908年間擔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長達五十多年。他負責徵收關稅和管理中國的貿易。哈特正直且高效的行政管理為清政府提供了穩定可靠的收入來源。他的管理以其現代化和透明的作風而聞名,使其成為當時官僚體系中的典範。


外國官員及其職位列表

在該時期,聘用外國專家在亞洲各地非常普遍。以下是更多例子:

  • Gustave-Émile Boissonade(日本): 一位法國法學家,在19世紀末被明治政府聘請,協助起草日本的現代民法。他的工作對於建立現代法律框架至關重要,幫助日本從封建社會過渡到現代民族國家。

  • George Washington Williams(日本): 一位美國軍官,在明治初期擔任日本軍隊的外部顧問。他是協助訓練日本帝國陸軍,使其採用現代軍事戰術和組織結構的幾位外國專家之一。

  • Dr. Georg Böhmer(韓國): 一位德國醫生,在19世紀末成為韓國政府的醫療顧問。他在建立現代醫療機構和向韓國引進西方醫學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Hermann von Keyserlingk(波斯/伊朗): 一位德國外交官和軍官,在20世紀初擔任波斯政府的顧問。他為波斯軍隊的現代化和訓練做出了貢獻。


從全球化治理到國家主權

這些歷史案例展示了一個國界更具滲透性的世界。各國願意引進外國人才擔任重要的政府職位,通常是為了填補知識和技術上的空白。這是當時全球化和殖民擴張壓力下的直接結果,各國感到需要迅速現代化以應對競爭或自衛。

今天,外國人擔任高級政府職位(如軍事指揮官或主要政府機構負責人)的想法在大多數現代民族國家中幾乎是不可想像的。各國已變得更加保護其主權和政府職位,將其視為本國公民專屬。這種轉變代表了一個矛盾:儘管我們通過技術和貿易在全球範圍內聯繫更緊密,但對外國人在本國政府內擔任權力職位的信任已大大減少。從這個特定意義上講,與200年前相比,這個世界變得不那麼「全球化」了。


2025年6月11日 星期三

墟市衍巨賈:斯金納之論析曼谷都邑

 

墟市衍巨賈:斯金納之論析曼谷都邑



美國人類學家威廉·斯金納,嘗究中國鄉野墟市之制,示其層級分明,週期往復,於經濟與社會間,自有綱紀。今觀曼谷都邑,巨賈之肆林立,其繁華迥異昔時農家之市。然斯金納之論,可否鑑照今日之光景?吾輩將探其合與不合,以明其理。

合轍:斯金納之慧見,今亦可察

誠如斯金納所論,其層級販市之制,於曼谷巨賈之肆,亦可見其形。

  • 零售之級: 斯金納分市為三級,曰「標準墟市」、「中級市集」、「縣城」。曼谷之賈肆,亦然。其里巷小肆者,如區內超市連附之賈場,供居民日用,譬若標準墟市。其上則為城區大賈場者,如是拉拋(Ladprao)、邦卡比(Bangkapi)之中心廣場(CentralPlaza),羅賓遜(Robinson)等,貨品更廣,娛樂俱全,蓋為中級市集。至若都邑之巔,暹羅百麗宮(Siam Paragon)、尚泰世界(CentralWorld)、暹羅天地(Iconsiam)等,此巨賈之樞也,匯聚寰宇名品,集娛樂之大成,引客自城郭、邦畿乃至殊域,此乃斯金納所稱「縣城」甚或「大區域核心」者。

  • 空間之佈與社會之功: 斯金納嘗言,墟市之設,乃社群之所系,訊息之流通,風俗之傳布。曼谷之賈肆亦然,其功非僅賈貨。都邑炎熱,此清涼之室,實為居民「第三之處」(Third Place),親友相會、戀人結伴、尋樂休憩之所。此猶昔時墟市,人集賈貨之外,亦謀交遊,互通有無。賈肆亦塑社群之認同,諸如青年之所聚,奢華之標的,美食之勝地,皆有其特,有類昔日墟市劃分社群之界也。又,賈肆為風氣傳播之徑,寰宇時尚、飲食、娛戲,皆於此展,影響眾生之消費與生活習性,猶墟市之傳布新知。

  • 時習之週期性: 斯金納所言墟市週期之開,今賈肆雖日日啟門,然亦有類同之「時習週期」。每逢週末,人潮洶湧,猶大市之期。節令慶典、促銷之時,人尤麕集,如昔日之年節大市。賈肆亦常設藝文之會、音樂之演、品物之展,此等活動,臨時興起,亦引客而來,兼具交遊娛樂之功,有若舊時墟市之伴隨曲藝歌舞也。

  • 曼谷為宏觀區域之核心: 斯金納論及「宏觀區域」,各區有其經濟重心。曼谷者,實暹羅全境之核心,乃至東南亞之樞紐也。其巨賈之肆,為高價值貨物與體驗之集散地,廣納邦內諸郡,亦引鄰邦之客,此核心輻輳之勢,與斯金納所論不謀而合。

局限:今昔之異

然細察之,斯金納之論,畢竟立足於昔日鄉野,其於曼谷當代,亦有未盡合轍之處:

  • 鄉野與都邑之別: 斯金納之論,基於農耕社稷、前工業時代。曼谷乃極現代化之都會,其本質迥異。
  • 自生與規劃之殊: 傳統墟市多依民需自生,緩緩而成。今之賈肆,則由巨賈資本籌劃,巨資營造,其意在造需而非僅應需。
  • 交通之變革: 斯金納時,交通不便,遠行艱難。今曼谷有捷運高架(BTS)、地鐵(MRT),瞬息可達,廣納八方之客,非昔日徒步舟楫可比。
  • 貨物與體驗之異: 昔日墟市,多賈農產、日常用物。今之賈肆,則販賣奢華、時尚,兼售生活之體驗
  • 全球與在地之異: 斯金納之墟市,多在地化。今之賈肆,則連繫全球,國際品牌雲集,客亦遍及萬國,其範疇遠逾昔時。

結語

儘管斯金納之論,其細節難以盡應曼谷之現狀,然其所揭示之系統層級、空間組織、社會功能,仍能為吾輩理解都邑消費文化提供深邃之洞見。其論使吾輩超越賈肆之表象,識其作為現代社會與經濟之核心節點,兼具時間與空間之深層意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