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鑒:
臣知君精於會計,深諳財政體系之規。然臣不得不陳述,仰賴傳統成本會計以決內務,尤於特定決策,恐有誤導之虞。
如伊利·高德拉特Eli Goldratt之制約理論(TOC theory of constraints),以「流速」之極大化為營利之本,視成本會計為管理之大礙。非謂依循會計準則之財務報告無用,乃其核心原則與最佳運營決策之需相悖。
其本源在於成本分攤,尤以間接費用為甚。雖似合理,然此舉可致產品成本失真,未能準確反映資源耗用或公司營利之能。有源云:「分攤致失真,掩各產品之真利貢獻。」
此誤導於諸管理決策影響甚鉅:
- 產品組合決策: 若以人為增減之產品成本為決,公司恐誤擇利薄之品,或棄實則貢獻大之品。有源曰:「依成本會計之製者,其產品組合決策遠非最佳。」
- 自製或外購決策: 成本會計可致外包決策失誤,或高估內製部件之邊際成本,尤於非制約資源有餘力之時。反之,若佔制約資源之時,則或低估自製之機會成本。
- 定價決策: 若僅依全負擔產品成本定價,恐拒可利之訂單,雖價低而量大,仍可藉餘力增總流速。重於覆蓋分攤費用,而非極大化資金流轉。
- 投資決策: 成本會計常未能區分投資於制約與非制約資源之影響。如增瓶頸下游之產能,未必增總流速,然依傳統分析,或以局部效率之增而贊之。反之,於制約之投資,或以孤立之低效率指標而被拒。
- 績效衡量: 依成本之指標,可致不良行爲,鼓勵局部效率而損整體系統。如管理者或重其部門之極大化利用,致庫存積累,而無益於總流。
- 戰略決策: 以「成本世界」之思維,視組織各部成本同等重要,可掩制約於限制總績之關鍵作用。此阻礙辨識並重於真驅營利之因素。
諸源明示,成本會計成於昔日工業條件,時直接勞力佔總成本甚巨。今時,間接費用高,生產複雜,其基石假設多已不合。
宜以流速會計,合制約理論之則,重於流速(銷售收入減全變動成本)、庫存(投資)、運營費用。依此三全局指標評決,更明連於利潤。
總而言之,君之會計專長於財務報告與控制極為寶貴,然過度依賴成本會計以決內務,尤於產品組合、自製外購、定價、投資、績效衡量等,可致分析有誤,結果次優,阻礙公司極大化流速與營利之能。於今複雜商境,明成本會計之固有局限,方能作明智有效之戰術戰略決策。
臣頓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