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時食肆:京華酒肆何以存乎困境
第二次寰宇大戰之際,英倫民生百業皆受波及,京華(倫敦)食肆亦不能倖免。糧食部之策,嚴控物資,釐定物價,國人皆尚儉樸,酒樓飯館遂臨前所未有之困厄。然私營之業,其生命力頑強,或變通,或出新,竟能於斯時維繫經營,略有盈餘,其道何在?
糧食部之令,如天網恢恢,統制食料之供,仰賴配給之制,舶來之貨亦受限。物價既定,則酒家利潤亦薄。往昔菜譜之豐盛,珍饈之羅列,皆成過往雲煙。庖人唯有於有限之食材中,竭盡所能,巧製佳餚。雖民間以配給券購糧於指定之鋪,然酒肆似另有途徑,可得未配給之物,故富者仍可於館中享用膳食,然其價幾何,則未可知也。
朝廷力倡節約,糧食部長Woolton勳爵明言,奢靡之食,與國人之共艱苦不合時宜。一九四一年,曾欲令酒肆每餐僅供一主菜,可見其意在簡約。更有國營之食肆,名曰「英國餐廳」,以志願者佐理,價廉而富營養,專供戰時勞工及不便自炊之人。此乃官府干預餐飲之舉,於私營之肆,實為一競。
糧食部洞察秋毫,凡所產之物,所舶之貨,所宰之牲,皆在其監管之下。凡商賈欲乘國難而牟取暴利者,皆被視為不忠不義。民人亦警惕物價之飛漲,若有商家哄抬物價,則群情激憤,或有官府干預。
然私營之巧思,亦未曾停歇。酒肆為應時局,各出奇招。沙袋或飾以彩繪,與店堂相協;遮光板亦成揮灑之處。歌舞昇平之所,依舊人氣不減,可見民人於戰時亦有尋樂之需。雖有宵禁之令,初時僅允關乎國計民生之業開張,然酒肆亦能於規章之內,擇時經營。然亦有不法之徒,假「會所」之名,高價欺客,尤以軍人為甚。
求存之道,在於善用非配給之物,如蔬果魚肉麵包等,以此為膳食之主。亦有酒肆專營特定之客,如軍營附近之肆,或富人聚居之地。雖黑市交易為法所不容,然亦有傳聞,為求佳餚,或有暗地購置禁品者,其價自是不菲。
簡樸之食,反成時髦。凡不費配給之物,如素菜淡飯,反能降低成本,亦合乎官府之意。國營食肆之盛行,正可見此類膳食之需求。精打細算,物盡其用,亦為持家之道。縱食材有限,亦可憑藉廚藝,化腐朽為神奇。
雖戰時艱苦,民人仍有社交之需,酒肆茶坊,遂成難得之休憩之所。縱無盛宴華筵,然一室之溫馨,亦可慰藉人心。善於經營者,或可於物價管制之內,巧定價錢,招徠顧客,維持生計。顧客之惠顧,亦為酒肆之恆產。
綜上所述,戰時京華酒肆之能存,非僥倖也,乃變通之功,應時之策,以及經營者之巧思。雖受糧食部之嚴控,然其能於困境中求生存,足見私營之韌性與活力。於國難之時,亦為京華庶民,提供一處喘息之所,其功亦不可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