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2日 星期六

論謙德之要


古今中外,諸宗教哲學,皆以謙遜爲德。謙遜使人睿智,爲善領導,促社會和諧。然世人難以踐行,蓋因人性趨傲,俗世尚誇,恐遭忽視。然謙遜之益,昭昭可見,於商於政,於己於人,皆有裨益。


論謙德之要


《易經·地山謙》

謙,亨,君子有終。

彖曰: 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

象曰: 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釋義:

謙卦,下艮上坤,象徵地中有山。山高而藏於地中,乃謙遜之象。君子觀此卦象,當效法謙德,裁取多餘,增益不足,衡量財物,公平施予。

爻辭:

  • 初六: 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 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 六二: 鳴謙,貞吉。
    • 象曰: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 九三: 勞謙君子,有終吉。
    • 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 六四: 無不利,撝謙。
    • 象曰:無不利,撝謙,不違則也。
  • 六五: 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
    •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 上六: 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 象曰:鳴謙,志未得也,可用行師,征邑國也。

總論:

謙卦,示君子以謙遜之德。天道、地道、鬼神、人道,皆尚謙而惡盈。故君子當內蘊謙德,外顯謙行,則能亨通順遂,終獲佳果。


夫古今之聖賢,諸宗教之哲人,莫不以謙遜爲德之至要。自基督之教,至伊斯蘭之義,自釋迦之理,至斯多亞之學,其旨一也:謙德者,修身之本,爲政之要,和世之基也。然則謙德何以爲貴,於當世有何裨益乎?

宗教哲學,何以重謙?

一曰,謙以致智。古之賢者,如蘇格拉底,謂自知無知,乃智慧之始。此理亦見於宗教典籍,如釋氏之去我執,基督之戒驕矜。

二曰,謙以爲善。如羅馬之奧勒留,印度之甘地,皆以服人爲德。諸教亦有明訓,如耶穌濯足,穆罕默德之躬行。

三曰,謙以息爭。諸教皆戒驕爭,如印度教之去我慢,道家之柔克剛。

四曰,謙以固社。諸教皆以謙德,固人際之繫,如錫克教之自視爲塵,儒家之重人和。

世人何以難行謙德?

蓋因人性趨傲,俗世尚誇,恐遭忽視。然史證謙德者,方爲大賢。

當世何以踐行謙德?

於商,則宜多聽少言,納諫如流,功歸團隊。

於政,則宜以民爲本,改過從善,協和共濟。

於己,則宜虛心求教,知錯能改,樂於助人。

結論

謙德之要,古今一理。雖難踐行,然其益昭昭。如路易斯之言,謙德非輕視己身,乃輕視己欲。

補充:諸家之論

  • 基督之教:
    • “凡自高者必降卑,自卑者必升高。”
    • 耶穌濯足,示謙德之至。
  • 伊斯蘭之教:
    • “勿以傲慢,背向於人,勿以驕矜,行於地。”
    • 穆罕默德,躬行儉樸,待人和善。
  • 釋氏之教:
    • “愚者自謂智,智者自知愚。”
    • 僧侶乞食,示去我執。
  • 印度教:
    • “智者以知與謙,視爲一體。”
    • 甘地,躬行簡樸,以非暴力,爲民請命。
  • 道家:
    • “柔之勝剛,弱之勝強。”
    • 水爲喻,示謙德之柔韌。
  • 儒家:
    • “君子之於言也,訥於言而敏於行。”
    • 孔子,躬行儉樸,以德行,爲人師表。
  • 猶太教:
    • “謙卑之賞,乃敬畏耶和華,財富,尊榮,與生命。”
    • 摩西,雖爲領袖,卻謙卑至極。
  • 斯多亞學派:
    • “人若自謂盡知,則無以學新。”
    • 奧勒留,以《沉思錄》,自警自勉。
  • 錫克教:
    • “智者視己,如衆人足下之塵。”
    • 藍迦,示平等謙德。
  • 土著傳統:
    • “至剛者,至柔也。”
    • 狩獵獻祭,示敬畏自然。

哲人之論

  • 蘇格拉底:“吾知吾之無知。”
  • 亞里士多德:“君子重真理,輕人言。”
  • 愛比克泰德:“人若謗我,吾當思己之過。”
  • 奧勒留:“勿以鄰里之事,虛度光陰。”
  • 奧古斯丁:“驕矜使天使墮落,謙卑使人如天使。”
  • 阿奎那:“謙卑非輕視己身,乃不以己爲重。”
  • 康德:“人之尊嚴,在於自知其德行之限。”
  • 克爾凱郭爾:“難行之道,方爲正道。”
  • 尼采:“身之智慧,勝於至深之哲學。”
  • 史懷哲:“至樂者,乃爲人服務者。”
  • 韋伊:“謙卑乃耐心之傾聽。”

總結:

諸家之論,雖異曲同工,皆以謙德,爲修身之本,爲處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