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8日 星期六

戰後暹羅對華人移民政策

 戰後暹羅對華人移民政策

背景:

  • 中國內亂與飢荒:
    • 二戰後,中國國共內戰,廣東地區發生飢荒,大量潮汕居民為逃避戰亂和災荒,前往暹羅謀生。
    • 戰時返國的暹羅歸僑也紛紛返回暹羅復業,戰時被暹羅驅逐的華僑也趁機返回。
  • 華人大量湧入:
    • 大量華人湧入暹羅,引起暹羅政府的注意和不滿。
    • 輪船超載現象嚴重,加劇了暹羅政府的擔憂。

暹羅政府的移民政策:

  • 制定「移民條例」:
    • 為阻止華人大量湧入,暹羅政府制定「移民條例」,採取移民限額和增加入境稅的措施。
    • 1947年和1948年,華人移民限額均為1萬人。
    • 1949年,限額遞減至200人。
  • 擔憂影響:
    • 暹羅政府擔憂華人大量湧入會影響其經濟和社會治安。

中華民國政府的應對:

  • 自動限制:
    • 為防止暹羅政府採取不利措施,中華民國政府決定先行自動限制華人入暹。
    • 擬訂「人民出國赴暹管理辦法」和「取締往暹輪船濫載辦法」。
  • 交涉:
    • 與暹羅政府進行移民限額的交涉,但暹羅政府堅持其立場。
  • 鑾披汶的影響:
    • 1948年鑾披汶的排華政策對華人移民產生影響,導致華人移居暹羅人數減少。

補充要點

  • 戰前暹羅移民政策:
    • 早期暹羅對華人移民無限制。
    • 1927年首次頒布「移民律」,以增加入境稅限制華人移民。
    • 之後多次修改移民條例,提高入境稅,限制不識字者入境。
    • 1937年頒布「外僑登記條例」,加強對外僑管制。
  • 戰後政策原因:
    • 影響暹羅經濟。
    • 影響暹羅社會治安。
    • 阻礙暹羅同化政策。
    • 輪船濫載嚴重。
    • 暹羅人民的不滿。
  • 條例糾紛
    • 新舊客的認定不同,導致人數統計有誤。
    • 超額人員遣返問題。
  • 1948-49交涉
    • 1948年暹羅方片面宣布,華人移民限額為一萬名,拒絕中方增加名額要求。
    • 1949年,鑾披汶出任總理,繼續排華政策,移民限額大幅縮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