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東南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東南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6月20日 星期五

謀淵於淵:白賴恩·史都華之東亞遊歷

謀淵於淵:白賴恩·史都華之東亞遊歷


英國外交之史,若論其沉靜而深邃之洞察,實鮮有能與白賴恩·史都華 Brian Steward 比肩者。彼生於蘇格蘭之峻谷,其職涯非僅寥寥數任,乃歷數十年之久,深植冷戰亞洲之激盪核心。此間舞台,賭注之巨,莫過於帝國、思潮與萬民之未來。言及史都華之東方歲月,耳邊或聞秘會之細語,電報情報之嘶鳴,以及國策與詭術之間,那微妙而險惡之舞。

史都華,性聰慧而深藏不露,非僅一尋常外交官耳;彼乃承英倫外交傳統之精髓,亦為情報探員也。其步入亞洲錯綜複雜之途,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餘波,此時地緣政治波譎雲詭,變化無常。當其同儕多聚焦於戰後歐洲之際,史都華卻被導引,或命定,趨向遠東——此地孕育無數機遇,以俟敏銳之觀察者及運籌帷幄之士。

其穿梭於亞洲大陸,猶如下棋佈局,謀求影響,蒐羅情報。早年之任職,乃為磨礪其語文之精熟,尤以精通官話為最。此語遂成其解讀廣袤複雜之中國世界隱微意圖與潛流之終極鑰匙。彼異於尋常西人,不流於表面,深入探究方言之精微、社交潛規之奧義,以及塑造當代政治決策之歷史積怨。此等深度沉浸,非為閒暇之趣,實乃其專業所必需,此間風險重重,一絲誤解足以釀成巨禍,而其學識即為「切身利害」之所在。

或其最顯赫之冒險,乃現於香港任內。此殖民地,危懸共赤之畔,實為情報之要衝及樞紐。史都華身處此獨特境地,巧妙平衡公開外交之務與隱密情報之行。試想其間之張力:白晝之正式宴會,寒暄中隱藏探詢之意;繼而夜半,於幽暗茶樓或雜沓巷弄,與訊息來源互通有無,而彼等之忠誠,常如香江潮水般變幻不定。彼親歷大陸難民之潮起潮落,京師施壓之細微,以及赤化香港之恆久威脅,悉心呈報中國對此繁華資本主義飛地之意圖。當英國與無可避免之主權移交周旋之際,其洞察力之寶貴,莫可言喻。

除香港外,其足跡亦達其他動盪之地。聞其跡於越地戰事漸熾之時,此乃意識形態激戰,以血火為爐之慘烈場域。於此等環境,如史都華般深諳地域之情勢者,其職責非僅為官方代表,更在於探究實情,評估地方勢力之強弱,辨明盟友與仇敵之真貌。其間賭注,生死攸關,彼能讀出官方文告及非正式函件之弦外之音,至為關鍵。

其於北京之職,亦緊張萬分。在毛澤東時代中國嚴密控制之環境下運作,每番互動皆為計算之風險。蒐羅情報,非賴奇巧之器,而憑敏銳之觀察、培養意料之外之聯絡,以及從看似不相關之事件中,辨識其脈絡。此乃鬥智之局,於嚴酷且常不留情面之境展開,一步失策,輕則遭驅,重則難料。史都華之冒險精神,非魯莽也,乃計算之勇氣——於敵地尋真,所需之沉靜膽識。

白賴恩·史都華非僅觀望亞洲;彼實深切體察之。其普通話之流利,舉世罕有,使其能與中國官員及庶民深層交流。此語言文化之精通,乃其無匹之資產,助其穿透層層官方迷障,獲致深刻洞察,並於冷戰最艱鉅之時,塑造英國國策。其理解更廣及亞洲地緣政治之奧秘、殖民遺緒之殘影、民族主義之勃興,以及將重塑廿一世紀之經濟變革。

其職涯,與其謂劇烈之動盪,不如稱智識之精準。然其間之高賭與恆久壓力,正是一名情報人員生命之寫照。白賴恩·史都華乃不世出之英才,於動盪年代中一股沉靜之力量,示人以智、以言,並以堅定之志,探究世界暗流,方為最深遠之冒險。其遺澤在於,這位蘇格蘭人,不僅目睹亞洲之歷史,更以其含蓄而卓效之方式,從幕後協助塑其形貌也。

2025年6月10日 星期二

香港:百年來勞工販運的「中轉站」——歷史的迴響與當代警訊

 

香港:百年來勞工販運的「中轉站」——歷史的迴響與當代警訊

近期兩名台灣大學生因海外高薪工作廣告,慘遭販運至柬埔寨從事詐騙,引發社會譁然。事件中提及他們先是前往香港「面試」,再被轉送柬埔寨。作為一名歷史學家,這則新聞讓我立刻聯想到香港自19世紀末以來,在華人勞工遷徙史中所扮演的,一個既是門戶又是「中轉站」的複雜角色——這條歷史的軌跡,在今日依然迴盪著令人不安的警訊。

自19世紀中葉以來,隨著全球經濟的變遷和帝國主義的擴張,「苦力貿易」興盛。當時的中國,飽受內憂外患,大量貧困人口被迫離鄉背井,遠赴海外尋求生計。而當時的香港,作為英國殖民下的自由港,以及地理上與中國大陸緊密相連的地理優勢,很自然地成為了這些勞工出洋的主要集散地和中轉站

當時的香港,航運發達,歐美與東南亞的船隻頻繁停靠。許多招募者便利用這層便利,在香港設立據點,以看似誘人的高薪廣告,吸引來自廣東、福建等地的中國勞工。他們的目的地五花八門:遠至澳洲的礦場、北美洲與中美洲的鐵路建設工地、南美洲的種植園,近則遍布東南亞的礦區、農場和工廠。這些勞工通常被稱為「契約華工」(或稱「苦力」),他們在簽訂的契約中,往往面臨極為不利的條款,且鮮少理解其中風險。

歷史的陰影在於,這些看似「合法」的契約背後,往往掩蓋著實質上的勞工販運與剝削。許多華工在出發前就被扣押證件、限制人身自由;一旦抵達目的地,更是如同被囚禁的奴隸,被迫從事非人的勞動,生活條件惡劣,甚至遭受虐待。由於交通不便、債務纏身以及當地排華政策等種種因素,絕大多數的苦力終其一生都未能返回故鄉,客死異鄉。香港作為這條剝削鏈條上的一個關鍵節點,儘管本身並非剝削的主謀,卻無疑提供了「門戶之便」。

從歷史的角度回顧,香港作為一個「中轉站」的功能,有時合法,有時則遊走在法律和道德的邊緣。它既是通往「新世界」的希望之門,也成為了通往「苦難深淵」的渡口。今日,當我們看到李姓和林姓大學生被騙至香港後,再被轉運到柬埔寨的網路詐騙中心,遭受武裝看守、限制自由的遭遇,這無疑是對歷史的一種令人心痛的重演。只是昔日的勞工被送去礦場、農場,今日的受害者則被送去電信詐騙園區。

這起事件清晰地提醒我們:歷史的教訓不容遺忘。 香港在過去一個世紀中,曾是大量人口流動的通道,這其中包括了正常的移民,但也難免被不法分子利用,成為人口販運和剝削的「中間站」。儘管時代變遷,販運的形式從實體勞工轉變為網路詐騙,但其利用弱勢群體脫貧的渴望、虛假的高薪誘惑、以及對資訊不對稱的惡意利用,本質上與百年前的苦力貿易如出一轍。

當前正值暑假來臨,學生們求職心切,警方發出警告實屬必要。這不僅是對個人風險的警示,更是對香港這座城市在歷史長河中,所承載的複雜角色的一種無聲提醒。香港的歷史,確實為它賦予了「門戶」的起始角色,而我們應當從中汲取教訓,警惕歷史的「迴響」,避免悲劇再度上演。

2025年6月3日 星期二

奶茶聯盟:東南亞青年行動主義之數位團結與深遠影響》

 

《奶茶聯盟:東南亞青年行動主義之數位團結與深遠影響》


史家觀夫廿一世紀初公民參與之巨變,鮮有能如「奶茶聯盟」者,足彰青年行動主義之巧思與堅韌也。此盟始於庚子年四月(西元2020年),緣起於名流紛爭之微末,然迅即發展為跨國之強大象徵,力抗數位專制與霸權敘事。其所用戰術,尤以泰國青年所創者,予後世全球運動以深遠之啟迪。

事端之發,乃因中華民族主義之網絡勢力,群起攻訐泰國藝人Bright Vachirawit及其友Nnevvy,緣由乃彼等被視為輕蔑「一中原則」與疫病起源之說。此欲強行思想劃一之舉,卻遭泰國網民出人意表、敏捷且卓有成效之反擊。

泰國青年之戰術:數位抗爭之示範

泰人反擊之妙,在於其捨棄傳統、被動之抗議模式,反採一系列異於常規、然力道甚強之戰術:

  1. 以諧謔與反諷為器: 面對針對泰國內政(如王室、政局不穩、貧困)之侮辱,泰人網民非不屑一顧,亦非動怒自衛。反之,彼等以自嘲幽默與反諷應之(如:「然也,復何新哉?」、「此乃吾輩早悉之語!」),此出乎意料之應對,頓使攻者措手不及,無以獲致預期之激憤,反示泰人自信與不為敵方敘事所制也。
  2. 揭露虛偽與邏輯不符: 泰人網民精明指出華人網民藉翻牆軟件(VPN)登入被禁之社群平台(如推特、Instagram)以宣揚其政府意識形態之矛盾。其詰問曰:「汝何以登臨推特?」或「汝不懼VPN之事乎?」等語,巧妙反詰,直指攻者之虛偽與彼等所享、所護之審查體制之矛盾。
  3. 跨國團結與象徵主義: 此紛爭迅速蔓越泰國邊界,化為「奶茶聯盟」之廣泛運動。香港與台灣之網民,感同身受中華民族主義之壓力,遂速相應援,因皆喜飲奶茶而結盟。此簡樸親切之符號,遂成有力之團結旗幟,使一地之小爭,化為區域乃至全球之運動。此亦昭示共享文化符號能促成意想不到之聯盟也。
  4. 去中心化、迷因主導、流動傳播: 此反擊非由中心統籌,乃自發之草根運動。訊息迅速轉化為廣為傳播之迷因(memes)、短小精悍之諧語,及視覺引人入勝之內容。此去中心化、病毒式之傳播,使反應瞬發,繞過傳統媒體監控,使運動極具抗壓性,難以被壓制也。

影響與傳承

奶茶聯盟之立時影響,不容置疑。其引全球媒體關注中華軟實力與民族主義網絡戰之複雜動態。於外交層面,彼京亦尷尬不已,因其網絡戰術所遇者,乃團結一致之陣線,非孤立就範之順從。

更為深遠者,奶茶聯盟已演化為持久之象徵,及亞洲乃至全球青年運動之實踐範本。其精神與戰術顯著影響緬甸軍事政變後之網絡抗爭(有「政變茶」之變體),亦啟發印度及他處之行動者。其證明數位空間雖有爭議,然能成鍛造意想不到之聯盟、發出集體聲音之沃土也。

世界青年之借鑒

奶茶聯盟予處數位時代之青年行動者以數項寶貴之借鑒:

  1. 創意傳播之力量: 幽默、反諷與視覺吸引之迷因,可為傳達複雜訊息、解除敵意、促廣泛參與之極有效工具,超越傳統政治論述也。
  2. 數位平台之戰略運用: 深諳各類社群平台之奧妙,善用其病毒式傳播機制,並調整溝通風格,乃達致影響之關鍵。
  3. 巧思所致之堅韌: 面臨強大甚或受國家支持之對手時,頑固抵抗或不如靈活應變、出其不意之策略更為有效。
  4. 跨國團結之潛力: 共同之價值觀,縱使透過看似尋常之文化符號表達,亦能跨越地域隔閡,締造強大聯盟,發出難以被壓制之集體聲音。
  5. 數位素養為自由之工具: 深入理解信息如何於網絡流動(與被壓制),對於抵制宣傳與有效傳播己方訊息至關重要。

總而言之,奶茶聯盟超越其網絡爭端之初始,成為一引人入勝之歷史案例,示青少年如何憑藉數位素養與創意精神,在日益互聯且充滿爭議之全球數位場域中,將個人之冤屈轉化為強大之跨國運動,以求自由與自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