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0日 星期一

越戰時期的香港

 

「傷靈之港」:越戰時期的香港

越戰烽火,延燒南亞。時香港,身處冷戰樞紐,既為美軍休養生息之所,亦受戰事之影響。香江繁華,築於血淚之上;華洋雜處,滋生社會百態。故欲論香江之近代史,不可不察越戰之影響也。

一、戰略要地

夫香港,雖為英屬殖民地,然其地理位置,實乃兵家必爭之地。冷戰時期,英美同盟,香港遂成美國於亞洲之重要據點。越戰爆發,香港更具戰略價值。

  • 軍事補給:香港港口,可供美國海軍停泊、補給。美軍艦船,往來頻繁,運送軍需物資,支援越戰前線。

  • 情報樞紐:香港亦為情報收集中心,各國間諜雲集,明爭暗鬥。彼時香江,暗流湧動,實乃情報之角力場。

  • 休養生息:越戰期間,美軍士兵,不堪戰火之苦,常至香港「休假」(Rest and Recuperation, R&R)。香江燈紅酒綠,歌舞昇平,慰藉彼等飽受摧殘之身心。

二、經濟騰飛

越戰為香港帶來巨額經濟收益,促使其經濟騰飛。

  • 美金湧入:每年有數十萬美軍士兵湧入香港,消費娛樂。彼等揮金如土,刺激本地經濟發展,各行各業,皆因越戰而受益。

  • 行業興旺:酒店、餐飲、娛樂等服務行業,生意興隆。更有無數香港居民,投身其中,以謀生計。

  • 財源廣進:美軍士兵消費,帶來大量稅收。香港政府亦因此財源廣進,有餘力改善民生。

三、社會百態

美軍士兵之湧入,雖促進香港經濟發展,然亦引發諸多社會問題。

  • 道德爭議:美軍士兵流連酒吧妓院,尋花問柳,引發道德爭議。社會輿論,褒貶不一,莫衷一是。

  • 治安惡化:美軍士兵酗酒鬧事,打架鬥毆,甚至犯下搶劫、強姦等罪行,導致社會治安惡化。

  • 文化衝突:美式文化與傳統華人文化,格格不入,衝突不斷。香港社會,面臨文化衝擊。

四、民意覺醒

面對越戰所帶來的經濟利益與社會問題,香港居民逐漸覺醒,開始關注社會議題,參與公共事務。

  • 報刊論戰:中英文報刊,連篇累牘,報導越戰相關新聞,引發激烈討論。香港居民,透過報刊,表達對越戰及社會問題之看法。

  • 工會發聲:各行業工會,紛紛發聲,維護工人權益。勞工階層,逐漸意識到自身力量。

  • 民意沸騰:1966年,香港爆發「天星小輪騷動」,導火線雖為船票漲價,然亦反映出香港居民對社會不滿情緒之累積。

五、身份認同

越戰促使香港居民重新思考自身身份認同。

  • 文化反思:香港居民,目睹美式文化之衝擊,開始反思自身文化價值。

  • 公民意識:參與公共事務之經驗,提升香港居民之公民意識。彼等開始將香港視為家園,關心其未來發展。

  • 法律意識:美軍士兵之犯罪行為,促使香港居民關注法律制度之完善。

結論

越戰烽火,雖遠在天邊,然對香港之影響,卻至為深遠。越戰既促進香港經濟騰飛,亦引發諸多社會問題。面對挑戰,香港居民逐漸覺醒,參與公共事務,建立公民意識,重塑自身身份認同。故曰:越戰既為香港帶來傷痛,亦促使其浴火重生。

Citations:

  1. https://repositories.lib.utexas.edu/items/4993e2c2-c4e7-4e5a-8c42-9c3399d03b33/full  'A haven for tortured souls' : Hong Kong in the Vietnam 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