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風漸盛:阿拉伯海貿轉華夏錄
緒論
昔日華夏,經濟重鎮多居於北。然觀今日,南風漸盛,沿海諸省,如廣州、深圳、杭州、上海等地,皆成巨邑,執全國經濟之牛耳。究其因,實乃自唐以降,阿拉伯、波斯之穆斯林商賈,揚帆遠渡,通商互市,遂開南方海貿之盛。
北重南輕:歷史之嬗變
溯及遠古,黃河、長江流域皆為農耕文明之源。然新石器時代,築城郭、立邑聚者,多見於北方。蓋因北方地勢平坦,易攻難守,故築城以自衛,遂成人口稠密之聚落。此乃北方之發展模式也。
然自唐以降,南方日漸崛起。開元年間,南方人口僅佔全國二成五,至元末,竟逾五成八。沿海諸州,尤為繁盛。此七百年間,史稱「唐宋元之變」,實乃中國經濟地理之鉅變也。
海貿興盛:南方之崛起
馬可波羅遊歷東方,至泉州,驚嘆其為世界商貿之樞紐。廣州之戶數,亦自唐開元年間之六萬餘戶,增至宋代之近二十萬戶。可見當時南方之繁榮。
學者或謂,南方之崛起,乃因占城稻之引進、水利之興修、人口之遷徙及國內貿易之發展。然吾以為,阿拉伯穆斯林商賈主導之海貿,實為關鍵。彼等自七世紀末葉起,航海至廣東等地,遂開海貿之盛,至南宋及元代達於鼎盛,終使南方崛起。此乃市場驅動之增長,亦得益於對外開放之國策。
瓷器之路:貿易之佐證
明代以前,瓷器乃中國出口之大宗。瓷器之精美,舉世公認,亦為文化交流之重要載體。故吾人以瓷器貿易為例,證海貿對南方經濟之影響。
觀乎史料,自七世紀末至十四世紀末,南方沿海地區之瓷窯數量大增,尤以宋元為盛。然明初實行海禁後,瓷窯數量銳減。此外,東非、南非及西亞等地出土之中國瓷器,亦自九世紀起逐年增加,至十四世紀達於頂峰,其後則顯著減少。由此可見,海貿之興衰與瓷器貿易之盛衰息息相關。
南北之異:文化之分野
南方之崛起,乃因貿易與商業之繁榮;北方之興盛,則藉戰爭與政治之力量。故南方文化重商,北方文化重政。南方興起市鎮,北方則重城邑。此南北文化之差異,亦為歷史發展之必然。
海禁之弊:南方之衰落
明太祖朱元璋實行海禁,阻斷海外貿易,南方經濟遂漸衰落。至明末,經濟重心復歸北方。可見,開放之政策,實為經濟發展之 vital 條件。
結論
綜上所述,阿拉伯海貿乃促成中國經濟中心南移之關鍵因素。然海禁之實行,亦導致南方經濟之衰落。故吾人當以史為鑑,堅持改革開放,方能實現國家之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