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1日 星期六

維摩聊天室》第 9-16 集

 

《維摩聊天室》第九集:

🎭「慈悲是不是要當濫好人?」——不濫情才是真慈悲

👨‍🏫 維摩詰
🧑‍🎓 學生F(對「好人」與「佛法」有誤解)


🧑‍🎓 學生F:
老師,我同學說我學佛就該對大家都好
可是有些人真的很煩啊~我不能不理他嗎?😑

👨‍🏫 維摩詰:
慈悲 ≠ 討好。
慈悲不是說「什麼都好」,而是「什麼對對方真的有幫助」。

🧑‍🎓 學生F:
那我拒絕幫忙也算慈悲?🤔

👨‍🏫 維摩詰:
你拒絕「讓他繼續依賴、繼續錯下去」,這種拒絕反而是真正的幫忙。

🧑‍🎓 學生F:
那慈悲其實也很理性?

👨‍🏫 維摩詰:
當然。慈悲的本質是智慧,不是情緒。


🏫 日常對照例子:

📍例子 1:
你不借筆記給常偷懶的同學,反而鼓勵他自學,這是智慧的慈悲。

📍例子 2:
你拒絕八卦分享,但願意當傾聽者,這是選擇性的關懷。


✅ 小結:

慈悲,不是「你要我就給你」;而是「我給你真正需要的」。
慈悲需要勇氣與界線,才不會變成濫好人。



 

《維摩聊天室》第十集:

🌈「我很普通,真的能成佛嗎?」——成佛不是菁英限定

👨‍🏫 維摩詰
🧑‍🎓 學生G(對自己沒信心)


🧑‍🎓 學生G:
老師⋯我成績普通,運動普通,長相也普通
感覺佛法、覺悟這種東西離我很遠🥺

👨‍🏫 維摩詰:
誰說的?佛不是選「天才」,是給「願意學習」的人。

🧑‍🎓 學生G:
可我沒什麼天分,常常也懶懶的⋯⋯

👨‍🏫 維摩詰:
那你知道嗎?我以前也是普通人,但我知道一件事:

「普通的人,願意每天多看清一點自己的心,就已經在走佛道了。」✨


🏫 日常對照例子:

📍例子 1:
你從以前對爸媽頂嘴,變成願意先聽完他們講話,這就是修行。

📍例子 2:
你早上很懶,但今天比昨天多念一句佛號,那就是成長。


✅ 小結:

佛道不是天賦,而是一點一滴的選擇與覺察
你願意改變,佛道就屬於你。



 

《維摩聊天室》第十一集:

🧘‍♂️「禪定是不是一定要打坐?」——坐得住,不如看得清

👨‍🏫 維摩詰
🧑‍🎓 學生H(躁動型,坐不住)


🧑‍🎓 學生H:
老師,我有試過打坐,但3分鐘我腿就麻了
還忍不住滑手機😩這樣我是不是沒資格修禪?

👨‍🏫 維摩詰:
誰說禪一定要坐著?禪不是「姿勢」,是「心的品質」。

🧑‍🎓 學生H:
所以我邊走邊禪?邊排隊邊禪?

👨‍🏫 維摩詰:
你排隊時觀察心急、吃飯時專注嚼飯、聽老師講話時不飄神,
這些都是修禪定。💡


🏫 日常對照例子:

📍例子 1:
上課時不滑手機,專心聽課,這是「現場專注禪」。

📍例子 2:
心浮氣躁時停下來呼吸3秒,是「即時禪」。


✅ 小結:

禪定不是身體不動,而是內心清明、當下覺察
不一定要盤腿坐,也可以走路禪、刷牙禪、寫功課禪✨


 

《維摩聊天室》第十二集:

🌀「為什麼要發願?」——願力是人生的導航系統

👨‍🏫 維摩詰
🧑‍🎓 學生I(沒方向的青少年)


🧑‍🎓 學生I:
我每天都覺得人生好像沒目標欸
念書、考試、吃飯,感覺只是為了過一天😵‍💫

👨‍🏫 維摩詰:
那你就要發願了。
發願不是夢想,而是你願意成為什麼樣的人。

🧑‍🎓 學生I:
那我願意以後賺大錢買跑車,這算願嗎?😂

👨‍🏫 維摩詰:
你可以願賺錢沒錯,但更大的是:

「我願意用我的能力,利益別人、圓滿自己。」這才是願的力量💥


🏫 日常對照例子:

📍例子 1:
你發願每天幫一位同學一件小事,漸漸變成更善解人意的人。

📍例子 2:
你發願每天念佛5句,久了自然生信心、穩定心念。


✅ 小結:

「願」是心的導航,它讓你在雜亂中,知道方向。
發願,就像開啟佛道的Google Maps。


 

《維摩聊天室》第十三集:

🌪️「遇到爛人怎麼辦?」——對境練心的機會來了!

👨‍🏫 維摩詰
🧑‍🎓 學生J(剛被霸凌)


🧑‍🎓 學生J:
老師,我最近真的很不爽
有個同學一直找我麻煩,嘴巴超壞,我快爆炸了🔥

👨‍🏫 維摩詰:
別急,先看清楚:

那個人是你生命的「對鏡」——來幫你練心的📸

🧑‍🎓 學生J:
他明明是壞人,怎麼變成我的老師了?😵‍💫

👨‍🏫 維摩詰:
因為你從他那學到:
✔️ 忍辱
✔️ 情緒管理
✔️ 看見自己的弱點
這些不在書本裡的,都是真修行。


🏫 日常對照例子:

📍例子 1:
你忍住沒罵回去,而是觀察自己的怒火,這叫「內觀」。

📍例子 2:
你選擇拉開距離、但內心不怨恨,是慈悲與智慧的平衡。


✅ 小結:

「爛人」可能是你生命中最嚴格的道場助教。
遇到他,不是失敗,而是開悟的前兆。


 

《維摩聊天室》第十四集:

🪞「怎麼面對自己討厭的樣子?」——直視才有轉變

👨‍🏫 維摩詰
🧑‍🎓 學生K(自卑型)


🧑‍🎓 學生K:
老師,我常覺得自己很廢、不夠好
看到別人光鮮亮麗,我就想躲起來😞

👨‍🏫 維摩詰:
我懂。那是因為你把「現在的樣子」當成「永遠的樣子」了。

🧑‍🎓 學生K:
但我就真的很爛啊,考試又輸別人,還常忘東忘西😩

👨‍🏫 維摩詰:
你以為佛只愛優等生嗎?
錯,佛法是給每一個願意改變的人的希望手冊


🏫 日常對照例子:

📍例子 1:
你開始誠實面對自己的壞習慣,這是修「觀」。

📍例子 2:
你願意試著每天一點點進步,而不是否定自己,這是修「信」。


✅ 小結:

不完美不可怕,逃避才是真正阻礙你的人
直視自己,才能突破自己,佛法就是幫你照見本來的光✨


 

《維摩聊天室》第十五集:

🪷「佛是神嗎?」——佛不是神,是你內在的可能

👨‍🏫 維摩詰
🧑‍🎓 學生L(對佛像有疑問)


🧑‍🎓 學生L:
欸老師,我朋友說你們在拜神像,佛教是迷信嗎?🫣

👨‍🏫 維摩詰:
佛不是神,也不接受人拜他求財買彩券🎰
佛是一個證悟的人,是我們未來的潛能代表

🧑‍🎓 學生L:
所以佛像不是叫我們膜拜,而是提醒我們?

👨‍🏫 維摩詰:
對!看到佛像,是在問自己:

「我今天有沒有更慈悲?更清明?更少抱怨?」


🏫 日常對照例子:

📍例子 1:
當你想發火時想到「佛會怎麼做?」,這是以佛為師。

📍例子 2:
看到佛像不是「神明求保佑」,而是「我該學習他的心量」。


✅ 小結:

佛不是外在神蹟,而是你內在的覺醒力。
佛像是鏡子,照出你未來能成為的樣子。


 

《維摩聊天室》第十六集:

🏁「修行的終點是什麼?」——不是變完美,而是完全自在

👨‍🏫 維摩詰
🧑‍🎓 學生M(有理想主義傾向)


🧑‍🎓 學生M:
老師,我一直覺得修行要變得「超級好」、從不犯錯那種
但我怎麼修都覺得自己很難做到😔

👨‍🏫 維摩詰:
你以為修行是當聖人,但其實:

修行的終點不是完美,而是自在。

🧑‍🎓 學生M:
自在?像耍廢那種?😅

👨‍🏫 維摩詰:
不是逃避,是你知道自己是誰、想做什麼、能接納自己,那就是自在。


🏫 日常對照例子:

📍例子 1:
你可以承認自己今天情緒低落,但不自責,這是自在。

📍例子 2:
你知道自己的短處,但也知道自己的光點,不比較不炫耀,這是自在。


✅ 小結:

修行的目的不是讓你變得像佛像一樣「冰冰的完美」,
而是讓你成為「自己真正的樣子」,自在又慈悲地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