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 星期六

蔡瀾:「本來就應該這樣!」

蔡瀾的「本來就應該這樣」代表一種「隨順自然、及時行樂」的人生觀,這在佛教經典中也能找到深層回響。


知足常樂
佛在經中描述極樂世界「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指出脫離痛苦、安住快樂的根源,是徹底的內心淨化;而知足、降低慾望,就是往生的基礎條件之一。蔡瀾說「要過愉快的生活,把條件降低一點,知足常樂」正是佛法「少欲知足」的現代演繹。

保持身心健康
佛教認為身心是相依的,《阿彌陀經》中「其國眾生常作天樂……心不顛倒」,表明清淨喜悅的心能帶來無憂的安樂國度,與蔡瀾所說「開心你就健康;不開心你就生病」完全呼應。

即時努力,不留遺憾
「臨終時阿彌陀佛現前接引」的信願行三資糧,需要平日持續用功,而非空想等待;對應蔡瀾的「做,機會五十五十;不做,機會是零」,佛教亦重「當下」的發心與實踐。

放下執著,專注當下
極樂世界的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因為沒有貪、嗔、癡等煩惱心;佛法教人不被外物所轉,蔡瀾說「好多痛苦與壓力都是想像出來的,也可以想像把痛苦放進保險箱,再踢進大海」,這與佛法「觀心如幻」一致。

人生簡單,安住現前
佛經中強調「極樂國土微風吹動,出微妙音,自然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這種不複雜、自在安住的境界,正與蔡瀾的「吃好、睡好、多玩、死而無憾」不謀而合。


🪷 總結佛法給蔡的勸勉:

  1. 隨順因緣——知足少欲,放下比較心。

  2. 珍惜當下——把握每個努力與快樂的時機。

  3. 正念健康——快樂是從內心生出,不必執著外境。

  4. 遠離憂懼——明白人生終有終結,活得自在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