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讚了!你現在選擇的是太虛大師親自從瑜伽行派出發、融合唯識三系、再對應現代人的經典代表作之一:
📘 《太虛大師〈新的唯識論〉聊天室》1~16集
🧠《新的唯識論》是太虛大師對傳統唯識學的整理與再詮釋。他主張:
🌀 唯識非玄談,是實用心學
🔄 將唯識八識說 × 三性三無性 × 種子現行理,重建為**「現代佛教心理學」**
🧘 並以「轉識成智 × 修觀行性 × 建佛法人格」為核心
我們用 WhatsApp 對話風格,把這部哲學理論變成你日常修行與認識自我的鏡子✨
📱第1集
💡「唯識到底講什麼?」——一切你看到的,其實都是「識」
🧑🎓 學生A:
老師,唯識學是不是太抽象了?我記不起八識那些名詞😵💫
👨🏫 太虛大師:
別怕記名詞,先知道:你所有經驗,都是由「識」而來。
「唯識」就是從認知的根本,來反轉人生困境。
✅ 小結:
唯識=萬法唯心所現,萬相唯識所變。
📱第2集
🔄「為什麼太虛要寫『新的』唯識論?」——為了回應現代人
🧑🎓 學生B:
古人講唯識已經很厲害了,幹嘛要再寫「新的」?
👨🏫 太虛大師:
舊唯識多重名詞、難懂難用。
我寫新的唯識論,是為了「教現代人如何轉心識成佛智」。
✅ 小結:
新的唯識論=重建佛教心理學+實修觀心法。
📱第3集
🧠「八識簡單分成哪幾層?」——感官 × 分析 × 我執 × 潛意識
🧑🎓 學生C:
我只記得第六識、第八識,其他都混亂了啦!
👨🏫 太虛大師:
想簡單分:
1–5識:感官感知
6識:意識思考
7識:我執(末那)
8識:阿賴耶(種子倉庫)
✅ 小結:
唯識八識=認知的全景圖,修行的操作台。
📱第4集
👤「第七識末那是我執的根?」——對,就是你總覺得「我在想」的那層
🧑🎓 學生D:
為什麼我怎麼想,都覺得事情跟「我好不好」有關?
👨🏫 太虛大師:
因為你第七識執著「我」,它一直在偷偷把經驗綁回自我。
這叫「我執現行」。
✅ 小結:
末那識=根本煩惱製造器,要解脫,先認識它。
📱第5集
🧬「阿賴耶識真的存在嗎?」——它是你無形的習性根源
🧑🎓 學生E:
我覺得我有些反應很自動,是不是前世種的?
👨🏫 太虛大師:
不是迷信,是心理學。阿賴耶識就像意識背後的硬碟,
你現在的性格,是過去身口意行的累積。
✅ 小結:
阿賴耶識=業因儲存庫,是你要修行的根場。
📱第6集
🔁「什麼是『種子現行』互薰?」——行為會種新因,因會再牽行為
🧑🎓 學生F:
我常重複焦慮,該怎麼破?
👨🏫 太虛大師:
焦慮是「現行」,反覆就會「回薰」成種子,
除非你用正念種下新的因。
✅ 小結:
轉念=停止舊種子薰染,開始培養新種子。
📱第7集
🔄「唯識怎麼幫我改變個性?」——從第六識轉觀,轉第七識我執
🧑🎓 學生G:
我想變溫柔一點,但很容易暴怒…
👨🏫 太虛大師:
你要用第六識觀察你的起心動念,
一次又一次對治我執,久了自然轉化。
✅ 小結:
觀心行=從觀第六轉第七,再轉阿賴耶根因。
📱第8集
✨「什麼是轉識成智?」——將煩惱之識轉為智慧之用
🧑🎓 學生H:
八識怎麼轉成佛的四智?那是傳說還是可修的?
👨🏫 太虛大師:
那是修行路線圖!
如意識轉「妙觀察智」、第七識轉「平等性智」、第八轉「大圓鏡智」…
✅ 小結:
轉識成智=把原本染污的認知,轉成慈悲與智慧的反應。
📱第9集
🧠「四智到底是什麼?」——轉識成智的終點站,也是佛心的功能表
🧑🎓 學生I:
老師,我背過「大圓鏡智」什麼的,但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 太虛大師:
四智不是口號,而是你修到一定程度,八識就轉為這四種智慧作用:
-
第八轉→大圓鏡智(如鏡清淨,照萬境)
-
第七轉→平等性智(無我無執,平等對待)
-
第六轉→妙觀察智(洞察萬法緣起)
-
前五轉→成所作智(自然利益眾生)
✅ 小結:
轉識成智=從反應習性,變成覺醒功能。
📱第10集
⚙️「怎麼轉?」——從現行觀照,到識根拔除
🧑🎓 學生J:
老師我想轉,但八識都看不到耶,要怎麼實際開始?
👨🏫 太虛大師:
你不用一口氣轉完,從「第六識」觀念頭開始;
觀「起念-覺照-不隨-不壓」,慢慢鬆動第七識的執我。
✅ 小結:
修唯識=從觀照念頭開始,一步一步轉識為智。
📱第11集
🧩「什麼是三性三無性?」——你活在想像裡,但可以回到實相中
🧑🎓 學生K:
三性三無性背不完,到底是什麼意思?
👨🏫 太虛大師:
簡化給你:
-
遍計所執性=你腦補出來的錯誤認知(如:他討厭我)
-
依他起性=現實條件的互動緣起(實際發生的事)
-
圓成實性=如實不執的覺醒心境(照見而不執)
✅ 小結:
從遍計 → 依他 → 圓成,就是從「錯看世界」走向「如實知見」。
📱第12集
🪷「什麼是真如?」——不變的心性,變動的作用
🧑🎓 學生L:
我看到你說「真如」,是什麼?是一個什麼東西嗎?
👨🏫 太虛大師:
真如不是物體,是你的心本清淨、不生不滅的本質。
它不是你看到的那個念頭,而是你「能看到念頭」的明覺。
✅ 小結:
真如=清明不動的本心,萬法從它現,卻不被萬法染。
📱第13集
👤「佛法怎麼幫我變成更好的人?」——佛法即是人格教育
🧑🎓 學生M:
佛法跟人格有什麼關係?我脾氣差,是業還是病?
👨🏫 太虛大師:
佛法不只是修來世,而是在此生中重建一個覺知、自律、悲心的人格。
✅ 小結:
唯識是「轉心」,太虛唯識是:轉人格,成佛格。
📱第14集
🪞「學唯識是在觀外境?還是內心?」——境是鏡,心是畫面源頭
🧑🎓 學生N:
我越修越覺得是自己在跟自己打架,這樣正常嗎?
👨🏫 太虛大師:
非常正常,因為你的世界,都是你「識」的投影。
學唯識不是看世界怎樣,是學會「世界是怎樣被你造出來的」。
✅ 小結:
識是投影,心是鏡子。修行=不再被投影誤導,而是回頭照見自心。
📱第15集
🧘♀️「修唯識會不會太理論?」——不,是最實際的修心法
🧑🎓 學生O:
這些概念都很深,但我只想情緒穩一點,有幫助嗎?
👨🏫 太虛大師:
唯識不是講給哲學家的,是講給想轉心、轉業、轉性格的人。
念起時覺、覺而不動、不動而觀、不觀而空,這就是修。
✅ 小結:
唯識越學,心越明,煩惱就越「知道是幻」,不容易被拉走。
📱第16集(圓滿集)
🏁「整部〈新的唯識論〉的核心是什麼?」——轉心成佛,唯識成道
🧑🎓 全體學生:
老師,請你用一句話總結這部《新的唯識論》的核心吧!
👨🏫 太虛大師:
「我說唯識,不為學術,而為教人從迷識中見覺心,從有漏識轉無漏智,成就佛道。」
🧑🎓 學生們:
所以唯識不是一套知識,是一條修行道?
👨🏫
對,是認識你怎麼被「自我」制約,再一步步解開的清淨地圖。
✅ 圓滿總結:
太虛〈新的唯識論〉 = 古典唯識 × 現代心理 × 修行路線
路線圖如下:
-
認識八識作用(認知系統)
-
覺知第七我執(習性根源)
-
種子現行互轉(性格操作)
-
三性三無性觀照(真實觀修)
-
轉識成智(人格佛化)
-
建設佛法人格 × 成就佛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