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 星期五

功利主義 佛經觀點

 功利主義 佛經觀點

功利主義簡介
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由邊沁、密爾提出,主張「最大快樂原則」:行為或政策若能為最多人帶來最大幸福、減少最多痛苦,就被視為正當。這種思想將道德問題簡化為快樂與痛苦的計算,試圖用量化方式判斷正義。然而這也引發質疑:是否允許犧牲少數,換取多數快樂?人命、尊嚴、友情等是否能被化約為數值?


佛經觀點:不以犧牲少數換取多數快樂
《佛說阿彌陀經》宣說極樂世界的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指出理想的世界是徹底離苦得樂,而非透過部分眾生的痛苦換取他人快樂。這與《法華經》所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相呼應,明示每個生命皆平等,任何人都不應成為他人幸福的犧牲品。


佛經觀點:強調慈悲心而非功利計算
佛陀在《增一阿含經》中開示:「若見眾生受苦,起悲愍心,是名大慈悲心。」真正的道德應以慈悲為根本,而非計算結果是否最大化快樂。佛教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尤其強調對一切眾生平等地願其離苦得樂,這與功利主義「可犧牲少數以滿足多數」的邏輯完全相反。


佛經觀點:看重心念動機而非單結果
《阿彌陀經》指出「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即得往生」,強調決定命運的是心念是否清淨,而非外在行動帶來什麼結果。這與功利主義僅看「結果好壞」的態度不同,佛法認為動機若不善,無論結果如何都不符合正法。


佛經觀點:不可將生命價值量化
《金剛經》明言「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即為邪見」,指出佛性與真實價值不在外相可度量之處,而在心地的平等無礙。將生命、尊嚴量化為數值,無法真正理解眾生的無上價值。


✅ 綜合來看,佛教經典一致指出:

  • 道德應立基於慈悲與智慧,而非快樂的數量;

  • 所有人皆具佛性,任何生命不應成為達成多數幸福的工具;

  • 真正的「極樂」是無眾苦、離煩惱,而非把少數人痛苦視為合理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