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說病」。
📱《維摩詰經》現代對話風格改寫(一):「你為什麼會生病?」
👨🏫 維摩詰(老師/前輩角色)
🧑🎓 阿難(年輕學生,代表問問題的人)
🧑🎓 阿難:
老師,你怎麼最近都沒來學校?大家都說你身體不好欸😟
👨🏫 維摩詰:
我這不是普通的感冒,是「眾生病,我就病」啦。
🧑🎓 阿難:
什麼意思?你感冒是因為別人感冒喔?😂
👨🏫 維摩詰:
不是啦~這叫「同理心 MAX」。
眾生有煩惱、有痛苦,我感覺到他們的苦,所以我也會生病。
🧑🎓 阿難:
蛤?那豈不是每次班上有人考砸你就頭痛?🤯
👨🏫 維摩詰:
對啊,如果大家因為分數焦慮、親子吵架、友情破裂、戀愛失敗……我也會「心理中箭」。
因為我把他們的苦當成自己的事。
🧑🎓 阿難:
那你怎麼不乾脆自己先開心就好?別人的事讓他們自己煩啦~
👨🏫 維摩詰:
如果你看到有人跌倒你還笑,這就不是佛法。
佛教的智慧,不是逃避,而是理解苦,然後去幫助別人。這樣才叫「大悲心」。
🧑🎓 阿難:
那你生病,是為了提醒我們大家都還在苦中?
👨🏫 維摩詰:
沒錯!我的病是一面鏡子,讓你們看到——我們都還沒「畢業」。真正健康的,不只是身體,是心。
🏫 加碼學生日常例子:
📍生活例子 1:
有同學被排擠,你沒說什麼但心裡超難過,這就是「同體大悲」的初體驗。
📍生活例子 2:
考試前壓力爆炸,但想起身邊同學也一樣焦慮,就少了點自我中心,多了點共感,這就是「眾生病,我亦病」。
✅ 小結:
佛法不是要你逃避痛苦,而是看見痛苦、理解痛苦,然後從心出發去轉化它。
這不是變軟弱,而是變強大的開始。
「何處是道場?」
📱《維摩詰經》現代對話風格改寫(二):你在哪裡修行?
👨🏫 維摩詰(老師/禪系大叔)
🧑🎓 文殊(理性型學生,代表菩薩智慧)
🧑🎓 文殊:
欸老師,我一直聽說你超猛。那你平常都去哪裡修行啊?有什麼「道場」推薦嗎?
我爸叫我假日去參加禪修班,但我想打電動欸😅
👨🏫 維摩詰:
修行不一定要跑去深山、寺廟,那只是環境清靜而已。
真正的道場,是在人間。
🧑🎓 文殊:
人間?你說像……學校?補習班?便利商店??🫨
👨🏫 維摩詰:
沒錯!
當你在教室裡面練習不對朋友發火,是在修「忍辱」。
當你在補習班累爆了還堅持,是在修「精進」。
當你看到同學落淚去安慰他,是在修「慈悲」。
這些,全部都是真正的修行。
🧑🎓 文殊:
真的假的!那我坐在教室裡,也算一種禪?
👨🏫 維摩詰:
只要你心清淨、懂觀照,就是禪。
不是坐著就叫禪,是你有沒有看見自己的心有沒有亂。
🧑🎓 文殊:
所以修行不是逃離煩惱,而是從煩惱中練出本事對吧?🔥
👨🏫 維摩詰:
YES!
修行不是假裝世界沒有吵雜,是你站在吵雜中還能保持內心清明。
真正的道場,是你心所在的地方。
🏫 加碼學生日常例子:
📍生活例子 1:
考試時明明知道作弊很簡單,但你沒做,這就是「持戒」。
📍生活例子 2:
家裡吵架很煩,但你不逃避,願意聽爸媽講完,這就是「聞法」與「忍辱」。
📍生活例子 3:
幫學弟妹講題目、解煩惱,這就是「布施」。
✅ 小結:
佛說:道場,不在天上,不在廟裡,而在你處處用心的當下。
你每天面對的人事物,就是你最好的修行教材。
「維摩詰的靜默說法」
📱《維摩詰經》現代對話風格改寫(三):什麼是最厲害的佛法?
👩🎓 羅睺羅(發問者,新手)
🧑🏫 維摩詰(高能哲學系大叔)
🧑🎓 文殊、舍利弗、其他菩薩(佛學社團成員)
🧑🎓 羅睺羅:
各位大神🙇♀️我真的搞不懂啦!
你們都說佛法超厲害,那請問:「什麼是最高深的佛法?」
給個簡單一點的解釋好嗎?🙏🙏
(🧘♂️ 哲學同學會群組熱烈討論中⋯⋯)
🧑🎓 文殊:
「不執著一法,亦不離一法。」(#矛盾但是真理)
🧑🎓 舍利弗:
「應遠離妄想分別,入不二法門。」(#佛法無二 #超越對立)
🧑🎓 富樓那:
「一切法空,如幻如化。」(#人生是3D電影)
🧑🎓 阿難:
「以聞持為基礎,然後轉入無聞之聞。」(#聽而無聽)
🧑🎓 羅睺羅:
⋯⋯等一下,我頭好痛喔😵
你們是不是太哲學了啦,我連國文課都快死了🥲
👨🏫 維摩詰:
(過了好幾秒⋯⋯)
🧏♂️💬 ← 他什麼都沒講
🧑🎓 文殊:
😳⋯⋯欸,他怎麼不說話?是在打字還是當機了?
🧑🎓 羅睺羅:
老師?你掉線了嗎?😅
👨🏫 維摩詰:
我沒說話,就是答案。🙂
📌 解釋時間(維摩詰式翻譯):
🧑🏫 維摩詰:
真正的佛法,不在語言中。
用語言講「不二法門」這件事,本身就已經「二」了。
所以最厲害的回答,是「沉默」。
🏫 加碼學生日常例子:
📍例子 1:
朋友很難過,你本來想勸他「想開點」,但你靜靜陪著他,他反而感受到支持。→ 這就是「不說話的智慧」。
📍例子 2:
老師點你上台發表,你一緊張講錯話,大家笑你,但你沒反擊,也沒逃跑,安靜站穩,這比任何話語更有力量。
📍例子 3:
網路吵架留言狂戰,你沒有加入嘴砲,而是安靜觀察、釋懷,這是現代的「維摩之默」。
✅ 小結:
有些問題,最深的回答不是一句話,而是一個「不說」。
這不是逃避,而是「道斷言語」,當你的心停止追逐答案時,答案自然出現。
「城市也是修行的地方?」
📱《維摩聊天室》第四集:
🚦「你怎麼不去山上修行?」——修行就在生活裡!
👨🏫 維摩詰(資深佛系都市人)
🧑🎓 須菩提(喜歡清靜的學生)
🧑🎓 學生們(代表現代人心聲)
🧑🎓 須菩提:
老師,你住在毘耶離城鬧區?
怎麼不去山上、寺廟那種安靜地方修行?人這麼多不會太吵嗎?😅
👨🏫 維摩詰:
欸,我修行就是為了眾生啊~
怎麼可以「修自己」然後跑去沒人的地方?那叫自私。😏
🧑🎓 學生A:
可是城市很煩欸!上下課人擠人、補習、噪音、手機訊息轟炸……這怎麼修行?
👨🏫 維摩詰:
正因為這裡煩,所以更要修。
不是在無聲中才可以靜,是在吵中還能不亂,才是真的「定」。
🧑🎓 學生B:
所以你邊過馬路邊念佛?😆
👨🏫 維摩詰:
哈哈哈~
是看到每個紅綠燈都提醒我:「停下來,觀照自己的心。」
你們有試過手機收到通知時,先不點開,先看自己心有沒有焦躁嗎?😌
🏫 學生日常對照例子:
📍例子 1:
在吵雜的捷運上戴耳機,不是逃避,是觀照內心能否不跟外境走。
📍例子 2:
教室有人吵架,旁邊的人看熱鬧,你試著理解雙方的情緒,不加入批評。這是修「智慧」與「慈悲」。
📍例子 3:
打開手機看到朋友曬成績/比物質,原本想比較,但你提醒自己「別讓外在影響我的心」,這就是都市修行!
✅ 小結:
山林給你安靜,城市給你磨練。
真正的清淨,不是環境沒聲音,是心中無執著。
哪裡有眾生,哪裡就是道場。
💡 想一想:
你有沒有過一種經驗——以為出去旅遊就會放鬆,結果還是覺得煩?
佛法說的「煩惱根源」不在別人、不在地方,而在你自己的「心是否被牽著走」。
煩惱即菩提
📱《維摩聊天室》第五集:
🤯「煩惱是壞東西嗎?」——煩惱即菩提
👨🏫 維摩詰(人生閱歷999+)
🧑🎓 學生們(代表現代人的內心困惑)
🧑🎓 學生A:
老師,我最近真的煩到爆炸🤯
功課壓力、家裡氣氛超差、朋友也有點疏遠我⋯⋯
這樣我是不是沒資格學佛啊?佛不是要很清淨嗎?😭
👨🏫 維摩詰:
你以為佛就是每天盤腿打坐、開心平靜、滿臉慈祥嗎?
錯啦~正因為你有煩惱,才是最適合學佛的時候。
🧑🎓 學生B:
啥?煩惱還能加分喔?😅
👨🏫 維摩詰:
來,我說句經典名句你抄起來:
🧘♂️「煩惱即菩提。」
🧑🎓 學生A:
蛤?煩惱怎麼會變成菩提(覺悟)?邏輯有點跳啊!
👨🏫 維摩詰:
因為煩惱就是你的教材。
沒有煩惱,你就不會思考、改變、超越自己。
換句話說:你跌倒的那一刻,也正是你站起來的機會點。
🧑🎓 學生B:
所以生氣、難過、嫉妒、焦慮⋯⋯其實都不是壞事?
👨🏫 維摩詰:
不是壞,是「未被理解的智慧」。
如果你懂得從情緒裡學東西,那些情緒就不是毒藥,是「轉機」。
🧑🎓 學生A:
有點懂了⋯⋯好像我上次對同學發飆之後反而學會道歉,那也是某種「菩提」?
👨🏫 維摩詰:
👏對啊~
佛法不是讓你變成「沒感覺的人」,而是幫你變成「看懂自己的人」。
🏫 學生日常對照例子:
📍例子 1:
你在考試前焦慮得睡不著,但後來發現是你太想「證明自己」,於是學著放鬆心態,這是菩提在你心中發芽。
📍例子 2:
你發現自己愛比較,但也開始問:「我真的有比別人差嗎?」→ 這就是智慧的開端。
📍例子 3:
你被朋友誤解,很想報復,但你忍住了,甚至學會去溝通,這是「從怒氣中生出慈悲」。
✅ 小結:
📌「煩惱即菩提」不是鼓勵你煩惱,而是教你:煩惱是轉變的入口。
就像蓮花不長在天上,而是長在爛泥裡。
🌱 懂得從煩惱中學東西,就是你走向覺悟的第一步。
📱《維摩聊天室》第六集:
🌀「什麼是空?」——空不是悲觀,而是看見真相
👨🏫 維摩詰(佛系超理智派)
🧑🎓 學生C(代表對佛學感到迷惑的人)
🧑🎓 學生C:
老師,我聽過你們一直講「空性、空性」,到底是什麼意思啊?
是什麼都沒有?那不就很負面?很像「人生沒意義」那種感覺?😓
👨🏫 維摩詰:
錯啦~「空」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不被執著」。
你不是人生沒意義,是人生不是你以為的那樣而已。
🧑🎓 學生C:
蛤?可以講人話嗎?我國文不太好😂
👨🏫 維摩詰:
好,我問你:
你吃一碗滷肉飯,覺得超爽,代表那碗飯一定好吃嗎?
🧑🎓 學生C:
當然啊~油亮亮的,香氣撲鼻~🤤
👨🏫 維摩詰:
但你朋友可能說:「超油,我不要吃。」
那請問:那碗滷肉飯是好吃還是不好吃?🤔
🧑🎓 學生C:
呃⋯⋯看誰吃吧?
👨🏫 維摩詰:
正解!這就是「空」的觀念:它沒有固定本質。
你賦予它好或壞,是你心在標籤。
🧠 空的定義(現代翻譯版):
空 = 沒有固定不變的性質
所有事情都在變動中,沒有東西是「絕對」的。
🧑🎓 學生C:
所以說「空」,是要我對什麼都不在意嗎?變成冷淡的工具人?🫠
👨🏫 維摩詰:
不是放棄,是「看穿」。
你看到事物會變化,就比較不容易「卡住」。
像你失戀了,如果你以為「他就是我一輩子的唯一」,那你就會超痛苦;
但你知道「人會變,感情也在變」,你就能漸漸放下。這就是「空」的智慧。
🏫 學生日常對照例子:
📍例子 1:
成績考不好,你不再一直自責,而是想:「成績是這次的結果,不代表我的全部。」這是空性。
📍例子 2:
你原本覺得某同學超煩,但後來發現他家裡狀況不好,你開始同理,這就是不執著「好人壞人」的標籤。
📍例子 3:
你很想買最新手機,但告訴自己:「它不是永遠的快樂來源」,這是從空性中生出的自由。
✅ 小結:
📌「空」不是消極,而是釋放。
當你不再緊抓不放,你會更自在、彈性、慈悲。
🌈 所以佛法說:「空」生出真正的自由與智慧。
《維摩聊天室》第七集:
🧑🎓「學佛一定要出家嗎?」——在家也能成就無上智慧
👨🏫 維摩詰(在家修行大師)
🧑🎓 學生D(對出世與在世有疑問)
🧑🎓 學生D:
老師,我媽說學佛最好是出家才「正統」啦
像你這種住在城裡、穿西裝的,真的可以成佛嗎?🤔
👨🏫 維摩詰:
我問你喔~
你覺得運動員一定要進國家隊才厲害?
還是也有很多在學校默默練習、很猛的人?💪
🧑🎓 學生D:
欸…好像兩種都有喔。
👨🏫 維摩詰:
修行也是。
在家修行,就像在人群中練武功,更難,但更接地氣。
🧑🎓 學生D:
所以不是穿袈裟就叫修行,而是看心態?
👨🏫 維摩詰:
沒錯~
出家是一種選擇,在家也能成佛。
像我,每天逛市場、進城辦事,但心念不離佛法。這才是真功夫。💼🧘♂️
🏫 日常對照例子:
📍例子 1:
你在家幫忙照顧弟妹、尊重父母、還能心平氣和應對情緒,這是修行。
📍例子 2:
朋友傳八卦,你選擇不亂講、不批評,這是持戒。
📍例子 3:
你日常心中有佛、行中有道,走在路上也能是佛的代言人。🌟
✅ 小結:
修行不在外型,而在內心。
有家、有生活、有挑戰——更需要佛法!
《維摩聊天室》第八集:
😤「我會生氣,是不是代表我修得很差?」——憤怒也是教材
👨🏫 維摩詰
🧑🎓 學生E(為情緒困擾)
🧑🎓 學生E:
老師,我最近一直控制不住情緒耶,動不動就爆氣
我是不是超沒用?修行又破功了🥲
👨🏫 維摩詰:
你有意識到自己在生氣,就是進步了。👏
佛法不要求你「沒情緒」,而是教你「看清情緒」。
🧑🎓 學生E:
可是我氣起來時什麼佛都忘了欸😤
👨🏫 維摩詰:
那你就從「氣完之後」開始修~
慢慢讓自己一次比一次少後悔。這就是修行進度條在走。🧘♀️📶
🏫 日常對照例子:
📍例子 1:
你昨天罵人,但今天開始練習用深呼吸取代怒吼,這就是修忍辱。
📍例子 2:
情緒來時不立刻發作,而是用文字寫下感覺,就是轉煩惱為智慧。
✅ 小結:
佛不是不生氣的人,而是懂得處理情緒的人。
每次控制憤怒的練習,都是走向菩提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