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聊天室》
主角群:
👨🏫 佛陀(講者,沉穩智慧)
🧑🎓 須菩提(學生代表,金剛經提問王)
👩🎓 其他學生(當代日常角色)
📱第1集:
🧠「佛法到底該怎麼學?」——從不執著開始
🧑🎓 須菩提:
老師,我想修行、學佛法,但不太懂從哪開始😥
👨🏫 佛陀:
從一個觀念開始:「行布施,不住於相」
🧑🎓 須菩提:
啥?布施就布施,還能住不住的喔?🤔
👨🏫 佛陀:
意思是:你幫人,不是為了說「我幫了你」或「我真善良」。
要不執著「我相、人相」,這才是真布施。
✅ 小結:
學佛的第一步,是破除「我在修行」的執著。
行善,不留痕,就是智慧的開始。
📱第2集:
💸「布施幫助別人,為什麼還不能執著?」——因為你越想得,反而越空
🧑🎓 學生A:
老師,我幫別人很多次,為什麼他們都沒感謝我?😭
👨🏫 佛陀:
這就說明你還「住相」了。
真正的布施,是幫完轉身就走,不問回報。
🧑🎓 學生A:
那我不是被占便宜嗎?
👨🏫 佛陀:
你幫人不是因為他好,而是因為你心中有善。
你不是輸家,你是自由的人。
✅ 小結:
布施不是生意,不要用「換來什麼」去衡量;
不住於布施的結果,才是最大的功德。
📱第3集:
🙈「怎麼看人,不執著外表?」——看見「非色相」的真實
🧑🎓 須菩提:
老師,那怎麼看一個人是好人?是看他行為嗎?樣子嗎?
👨🏫 佛陀: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
🧑🎓 學生B:
所以看外表會走歪?那追星算嗎?🥹
👨🏫 佛陀:
重點是你被表象牽著走,就看不到內在本質。
看人,不只看外型和表現,更要看他的心和動機。
✅ 小結:
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學佛要練「看透表相」的智慧。
📱第4集:
👤「什麼是『無我』?」——我不是我?!
🧑🎓 須菩提:
老師,你說「無我」,那我現在在問話的是誰?我是不是我?😵💫
👨🏫 佛陀:
你說的「我」,只是暫時組合的身心,不是真實永恆不變的「我」。
🧑🎓 學生C:
蛤?那我考不好會不會也是假我😂
👨🏫 佛陀:
哈哈,某種程度上,是的。
執著一個固定「我」,你就會被困住。
✅ 小結:
放下對「我是怎樣的人」的固執,你才能自由改變。
📱第5集:
🧱「我想成佛,是不是也是執著?」——真正的佛,是『無成』之成
🧑🎓 須菩提:
老師,我很想成佛,有問題嗎?
👨🏫 佛陀:
若有人說「我成佛了」,那他其實沒成佛。
🧑🎓 須菩提:
咦?佛不能說自己是佛喔?🤯
👨🏫 佛陀:
因為「成佛」不是拿來炫耀的名片。
真正的覺悟,是無我、無得的狀態,不是稱號,而是實踐。
✅ 小結:
佛不是身分,而是智慧與慈悲的活現。
放下「要變成什麼」,你就開始靠近佛了。
📱第6集:
🤲「怎樣的布施最有功德?」——用心無住的給予才最珍貴
🧑🎓 學生D:
我上次捐錢助學,但又怕不夠,就沒再捐
是不是捨不得就沒有功德了?😰
👨🏫 佛陀:
捨得多少不重要,重點是:你捨的時候心有沒有住相。
🧑🎓 學生D:
住相=心裡計較、想圖回報?
👨🏫 佛陀:
對。
如果你布施時沒有「我捨、你得」的心,哪怕只是一碗飯,也勝過千金布施。
✅ 小結:
不是「捨多少」決定功德,而是「捨得時的心」。
📱第7集:
🧘♂️「修行的心態該怎樣?」——如夢如幻,不執不取
🧑🎓 須菩提:
老師,修行久了,總覺得有點驕傲,覺得自己比別人懂佛法😬
👨🏫 佛陀:
若起「我懂、你不懂」的念,就是落入我相了。
你要觀一切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 須菩提:
好詩意……但意思是?
👨🏫 佛陀:
意思是:一切成就、煩惱、分別,最終都會消散,別執著。
✅ 小結:
修行不是炫耀成就,而是學會放下一切成就感本身。
📱第8集:
🎯「怎麼做事才不落入功利心?」——做了就放下
🧑🎓 學生E:
老師,我想幫忙社團,但我又怕別人不感謝我
這樣我還要幫嗎?😩
👨🏫 佛陀:
你要問的不是「他們怎麼看你」,而是「你是不是從心願意去做」。
🧑🎓 學生E:
那我做完就放掉結果,對嗎?
👨🏫 佛陀:
沒錯。佛法的功德在於:
「如理行事,事後不求果報。」
✅ 小結:
做是本分,不執著得失才是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