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 星期五

羅爾斯的《正義論》 佛經觀點

羅爾斯的《正義論》 佛經觀點


📜 羅爾斯《正義論》簡介

美國哲學家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 1921–2002)在《正義論》中提出「無知之幕」的思想實驗:
無知之幕與原初狀態:想像自己尚未出生,不知道將來是富人或窮人、健康或殘疾、聰明或平庸、屬於多數或少數種族⋯⋯在此「無知之幕」下,理性且自利的人必須設計出他願意在任何位置生活的社會制度。
🔎 推論:在不知自身處境的情況下,人們不會選擇功利主義(擔心成少數犧牲者),也不會選極端自由至上主義(擔心成社會底層),而會傾向選擇保障最不利者的制度。

🔹 羅爾斯兩條基本正義原則

  1. 平等的基本自由原則:每人應享有最廣泛、相容於他人同樣自由的基本自由(如言論、信仰、集會等),這些自由不可為經濟效益或多數幸福而犧牲。

  2. 差異原則(Difference Principle):社會經濟的不平等必須同時滿足:

    • 對處境最不利成員有最大利益;

    • 不平等職位與地位要對所有人開放,確保機會均等。

這套理論挑戰精英制:認為人的天賦、家境、出身、努力意願等皆非純粹個人可主導,而是帶有「道德任意性」;因此社會應調整分配,使弱勢者亦能有尊嚴地生活。

🔹 貢獻
《正義論》成為現代福利國家制度的重要哲學依據,強調自由、平等、對弱勢的關懷。


🪷 佛經觀點對照與補充

1️⃣ 「平等心」與「一切眾生平等」
《法華經》明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表明不論貧富、智愚、地位,每個眾生本質上平等、具無限潛能。這與羅爾斯強調「無知之幕」下的平等精神相契合,佛法認為若社會制度無法尊重一切生命的尊嚴,就是違背佛法核心。

2️⃣ 《優婆塞戒經》布施原則,對應差異原則
佛教將布施視為修行根本。《優婆塞戒經》教導:「若見貧乏,應起悲心,布施資具,隨力隨心。」佛教並不認為貧弱者應自負困境,而是倡導社會成員扶持弱勢、共創福業,這與羅爾斯「不平等應對最不利者有益」的差異原則高度相符。

3️⃣ 因果觀與社會責任
雖然佛法強調因果業力,但同時在《阿含經》中佛陀開示:「人命相依,無有獨立。」提醒人不是單靠自身力量生存,既然生命依賴眾緣,社會就有責任保障每個人基本生活,避免因「過去業」或「出身」造成長期剝奪。

4️⃣ 「無量心」補充羅爾斯的制度性正義
羅爾斯強調制度保障,但佛教補充需要心靈層面: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是佛陀教導修習平等心、利他心的核心方法,不僅設立制度保護弱勢,還需激發人心自發助人、減輕差距。

5️⃣ 《大般涅槃經》尊重每個生命的「佛性尊嚴」
經文指出「如來藏常住,不壞不滅」,將每個眾生視為具無限價值,對應羅爾斯「基本自由原則」中對個體自由與尊嚴的最高尊重。


總結對比

  • 羅爾斯的無知之幕設想,與佛法「一切平等」觀念不謀而合:人性尊嚴不應因出生、種姓、財富而有差異。

  • 羅爾斯差異原則保障弱勢利益,與佛教布施、悲心助人的精神契合。

  • 佛法進一步主張「心靈平等」與「慈悲心」,讓正義不只停留在法律或制度,而是結合自利利他、共成善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