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幸福之學
世人謂幸福者,蓋朝夕之感耳。此不然也。夫幸福非獨一瞬之情,實乃可習之技,如學御車然。其要素有三:樂、足、義。樂者,淺顯易明,如啖美食,賞佳篇。然古賢以為,與人同享,其樂彌甚。足者,謂奮鬥有成,心生喜悅。非徒坐視空過也。義者,重矣。謂吾生有其所值,有其意義也。當世之人,多闕此義。
有言曰,半數幸福乃天生注定,如形貌之隨父母。然餘半則繫於己身。四分之一者,乃際遇耳,吉凶無常,往來如斯。然最要者,餘下四分之一,則為習慣也。日日所為,積沙成塔,此乃「幸福養老之策」也,當勤而行之。
其習慣為何?僅有四端:信、家、友、業。信者,非必宗廟之事也,然究有所歸。蓋耽於小我,豈不厭乎?家者,今人多忽之,或以爭執煩瑣故。友者,非徒利害相交者也,乃無用而可愛之人耳。業者,謂有所貢獻,有所用也。非徒案牘勞形,而能裨益於人,受其祿賜,則心安矣。夫若無所用,生有何樂?
觀夫當今之世,幸福指數日下。人多孤寂,不婚不育者眾。勤勞作務者寡。或能體此四者,世道或可稍安。吾姑妄言之。
夫慈悲與同理心之辨
今人論同理心與慈悲。聽之,或以為一也,譬如甘藷與山藥。然究有別焉。
同理心者,謂能感他人之所感也。友悲則己悲,見人苦則心動。此貌似善,然過度則易陷溺,終無益於人己。
慈悲者,非僅與人同悲。乃見眾生之苦,深明其所由,而發願拔濟其苦也。此為積極之行矣。譬如見稚子跌倒,同理心者,或為之蹙眉;慈悲心者,則扶之起。
佛家經論,數千載前已闡此義。謂慈悲非情緒也,乃可長養之心性也。以智慧灌溉之,明諸苦之源。非徒感傷而已,乃發願濟拔。縱使一時無能,亦願來日有力時,必為拔苦。
譬諸友失戀痛哭。同理心者,與之同泣耳。慈悲心者,則解其苦,欲拔其苦,或遞巾,或傾聽,或勸慰,皆欲助其走出困境也。
此慈悲之心,亦可訓練。如煉身然,修習四無量心:願眾生樂、願眾生離苦、見喜不妒、捨諸執著。若心為己所縛,焉能普濟眾生?此理至淺,然行之不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