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 星期日

不可避免之震撼:革命與地質災變之比較

 不可避免之震撼:革命與地質災變之比較

人類之經驗常由秩序與混沌、可預見性與突如其來之動盪之相互作用所定義。雖然我輩力求建構穩定社會,歷史卻不斷提醒我們其脆弱。在此脈絡中,社會革命之發端與火山噴發或重大地震之可怕必然性有著驚人而深刻之相似。在兩者之情境中,龐大壓力在看似穩定之表面下積聚,其釋放之時機仍籠罩於不確定之中,人類在偶然之流中,常常寄望於不會在“我們的監視”下或於我們之生涯中發生災變。

此二現象之核心在於無情之壓力積累。在地質領域,此壓力為構造性之。地球之巨大板塊互相摩擦,產生摩擦力,沿著斷層線儲存龐大之能量。熔岩在地殼下翻攪、積聚,施加向上之力量。此非突發之過程,而為緩慢而不可逆轉之積累,或可延續數十年、數百年,甚至數千年。地面或許看似穩定,然其下之力量卻不斷運作。

同樣,社會革命非自發之爆發,而為深層積壓之不滿之巔峰。經濟不平等、政治壓迫、社會不公、代表性缺乏、對治理機構之信任侵蝕,皆為社會之“構造板塊”。每一未滿之要求、每一未解之控訴、每一腐敗之行為,皆為集體壓力增添微小而無法察覺之增量。此可表現為在奢華中之普遍貧困、任意法律、審查制度,或被視為脫節且自利之統治精英。猶如地質力量之無聲磨擦,這些社會壓力日益增長,常被權力者所忽視或淡化。穩定之幻想依然存在,儘管基礎在悄然削弱。

然最可怕之共通點在於破裂點之不可預測性。科學家可識別斷層線,監測火山活動,注意震動、氣體排放或地面變形。然何時儲存之能量將於毀滅性地震或噴發中釋放,仍然大多超出當前預測之能力。雖有警示信號,但確切之破裂時刻乃難以捉摸之謎,對地質時間而言,是一場賭博。

革命亦共享此令人寒心之不確定性。歷史學者與社會科學家可識別不安之前提——經濟危機、魅力領袖、意識形態之變遷、外部衝突。彼等可指出強烈社會動盪之時期、罷工、抗議及暴動,作為明確之“震動”或“氣體排放”。然引發全面革命之具體火花——一看似微不足道之事件、一場暗殺、一場政府對抗議之失誤反應、一場突如其來之經濟崩潰——常為不可預見。社會從潛伏之不滿轉變為公開之暴動之確切時刻,乃深具不可預測性之瞬間,社會政治上相當於地震之變遷。

此共同之不確定性直接導致人類傾向於“與機會共舞”。正如社區建於活動斷層之上或休眠火山之腳下,社會常在顯然積聚壓力之系統中繼續運作。希望常在於“重大事件”不會當前發生。政治人物實施表面之改革、提供暫時之讓步,或訴諸增強之壓制,實際上將問題推延至未來。彼等希望系統在“他們的監視”下保持穩定,將不可避免之清算推遲至後代。公民亦常依附於日常生活之正常性,或許抱怨,但最終仍希望脆弱之平衡能持續,寧願忍受已知之不適,亦不願面對激烈變革之可怕未知。

此“不是在我監視下”的心態,為深植人心之特徵,乃集體心理自我保護之形式。面對地質或社會之災變潛力,常見之反應乃否認、希望與短期思維之混合。忽視積壓壓力之長期成本巨大,然直接處理之即時不便或感知之危險,卻似乎過於高昂。

總之,革命與地質災變之比較,為理解社會變遷動態之強大隱喻。二者皆涉及無形力量之無情積累,最終導致不可預測且常伴隨暴力之龐大能量釋放。不確定時機之共同元素,造成危險之賭博,權力者及整個社會常選擇寄望於美好,而非主動拆解積累壓力之結構。雖然我輩無法真正阻止地球板塊之運動或熔岩之翻攪,然理解與社會動態之平行,或許能提醒我輩在震動成為無法控制之地震,或潛伏之不滿爆發為不可阻擋之革命之前,需正視深層之不滿。問題不在於壓力是否終將釋放,而在於我輩是否選擇為之做好準備,或僅僅希望其不會在我輩之時代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