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識最關鍵 4 套概念:
-
八識:你內在「心的系統」
-
四智:當你修行後,轉煩惱為智慧的「神通模式」
-
三性:你怎麼看世界(錯的、暫時的、真實的)
-
三無性:你怎麼看「空」的三種角度
🧠 一、八識是什麼?(像手機的八個APP)
八識=你內在的「八個功能模組」或「心的系統」
識別 | 名稱 | 功能 | 舉例 |
---|---|---|---|
第1~5識 | 眼耳鼻舌身識 | 感官輸入器 | 看到零食、聽到吵架、感覺冷熱 |
第6識 | 意識 | 思考與判斷 | 「我覺得他討厭我」、「這題好難」 |
第7識 | 末那識 | 自我意識(我執) | 「我怎麼那麼丟臉!」、「你看我幹嘛!」 |
第8識 | 阿賴耶識 | 潛意識/業種倉庫 | 「我就是特別怕狗」、「我一緊張就咬指甲」 |
📌 中學生生活例子:
你上台報告,手一直冒汗。
這是因為第6識判斷「大家會笑我」,第7識強烈我執「我不能丟臉」,而你的第8識可能早有「怕失敗」的種子在等發作。
🔄 二、四智是什麼?(心系統升級版,像神腦+佛眼)
當你轉識成功,八識就升級成四種佛的智慧。
對應識 | 轉後的智 | 功能 | 舉例 |
---|---|---|---|
第8識 → | 大圓鏡智 | 反映萬物、清明不動 | 看事情不加情緒,像明鏡 |
第7識 → | 平等性智 | 不分自他,平等對待 | 不再計較誰對我好,誰對我差 |
第6識 → | 妙觀察智 | 看事情很細、很準確 | 馬上察覺「我生氣是因為我執著了」 |
第1–5識 → | 成所作智 | 具體幫助他人 | 幫同學解題、照顧父母,做得剛剛好又自然 |
📌 中學生例子:
你原本覺得朋友冷淡就不爽(第6識誤判+第7識我執),
但某天你觀照心念發現:「啊,是我昨天情緒重,現在加戲了」,
這就是「妙觀察智」的作用開始出現。
🧩 三、三性是什麼?(你看世界的三種模式)
名稱 | 意思 | 舉例 |
---|---|---|
1. 遍計所執性 | 想像出來的誤會、錯認的世界 | 「他沒回我訊息=他討厭我」 |
2. 依他起性 | 緣起現象,因緣而生的暫時狀況 | 「他在補習班很忙才沒回」 |
3. 圓成實性 | 如實的本來面目,不執不迷的看法 | 「我有起情緒,但我知道不一定是真的」 |
📌 中學生例子:
你看到同學沒跟你打招呼:
-
遍計:我是不是被孤立?好可怕!
-
依他:他剛考完可能腦袋斷電了。
-
圓成:這一切只是因緣和念頭,我不一定要跟著走。
🌀 四、三無性是什麼?(你看「空」的三層眼光)
三無性是對三性的進一步觀照,是「理解空性」的角度。
名稱 | 解釋 | 舉例 |
---|---|---|
1. 相無性 | 一切現象沒固定本質 | 成績高低不是定命,也會變 |
2. 得無性 | 我知道這件事,其實也是無常的感知 | 我現在覺得丟臉,過幾天就忘了 |
3. 勝義無性 | 一切都是緣起幻現,究竟無自性 | 所有經驗都是夢裡的光影,心不執即自由 |
📌 中學生例子:
你被點名唸課文,結果唸錯一句很尷尬:
-
相無性:大家笑只是反應,這事件不是「定義我」
-
得無性:我覺得丟臉,是第六識在加工,不一定真
-
勝義無性:這一切都只是短暫幻相,不如讓心清清楚楚地過去
🧘♀️ 總結:唯識如何幫中學生過得更清明?
修行點 | 功能 | 實用效果 |
---|---|---|
八識 | 看見我有哪些念頭怎麼來的 | 減少被情緒帶著走 |
四智 | 學會在當下覺知與反轉 | 情緒穩定、洞察力提升 |
三性 | 知道想法不等於事實 | 放下誤會、釐清判斷 |
三無性 | 看清一切皆空性 | 心放寬、不執著、不內耗 |
-
觀照第六識(意識:我在想什麼)
-
看見第七識(末那:我執的習慣)
-
慢慢轉化第八識(阿賴耶:深層習性)
📓《念頭觀察練習本》:觀第六 × 看第七 × 轉第八
每天只要幾分鐘,你就會越來越清明、穩定、不被情緒牽走。
🧠【第1步】觀第六識:我現在想了什麼?
第六識是你每天最常用的心——想法、判斷、分析、想太多的源頭
🎯 目標:覺察你當下出現的想法、觸發原因與情緒
📝 請你每天觀察一次以下項目:
-
我現在想什麼?(念頭文字)
-
這個想法來自什麼情境?(刺激事件)
-
它讓我起了什麼感覺?(情緒)
📍範例:
-
想法:我覺得他看我很冷淡
-
情境:他剛走進教室沒跟我打招呼
-
情緒:委屈、生氣、猜忌
✅ 小提醒:不是對錯,是照見!
範例編號 | 念頭 | 事件 | 情緒反應 |
---|---|---|---|
1 | 我是不是講錯話惹他生氣? | 傳訊息後對方沒回 | 焦慮、不安 |
2 | 我怎麼又考這麼差,丟臉死了! | 考試成績不理想 | 自責、羞愧 |
3 | 他一直搶話,超討厭的! | 小組報告被插話 | 憤怒、反感 |
4 | 為什麼老師總是不點我?是不是我沒存在感? | 每次上課都沒被叫到 | 沮喪、失落 |
5 | 他們兩個最近好像不太理我 | 同學聚在一起沒找你 | 疑惑、被排擠感 |
👤【第2步】看第七識:這是我執還是事實?
第七識會偷偷把「一切」連回自己——我好、我差、我被針對、我怎樣怎樣
🎯 目標:辨識這個念頭有沒有「以我為中心」的習氣
📝 試著回答以下問題:
-
這個念頭,有沒有在維護我的「我」?(如:我不能被看不起)
-
它有沒有讓我更緊張、更想證明什麼?
-
如果把「我」的立場暫時放下,怎麼看這件事?
📍範例:
-
我執:我一直在想「他是不是不喜歡我」,但其實可能只是他今天心情不好
-
放下後的看法:也許只是擦身而過,不一定跟我有關
✅ 小提醒:不是要你沒情緒,而是看清情緒從哪來
範例編號 | 原始念頭 | 第七識我執怎麼動 | 放下我執後的新觀點 |
---|---|---|---|
1 | 他沒回我 = 他不喜歡我 | 我被冷落 = 我不好 | 他可能在忙、不是針對我 |
2 | 我成績差 = 我沒價值 | 自我定義=成績好壞 | 我正在學習,不代表失敗 |
3 | 他搶話=不尊重我 | 我一定要被重視 | 也許他只是太興奮、不是故意 |
4 | 沒被點名=我不重要 | 我要被認可才有存在感 | 老師是隨機點名,跟我沒關 |
5 | 他們沒找我=被排擠 | 我不被喜歡 | 可能只是沒注意到我,並非惡意 |
🌱【第3步】轉第八識:我要種什麼新的「習慣種子」?
阿賴耶識會吸收你每一次的反應,變成未來的「預設模式」
🎯 目標:停止加深舊反應,開始培養新種子(願力、觀照、慈悲)
📝 練習這三句話,讓你改變內在種子:
-
我知道這是舊習慣的反應,我不必再加深它。
-
我願意用新的理解方式面對這件事。
-
我願意種下「看清而不執」的善根。
📍範例:
-
舊反應:遇到沉默就猜人家討厭我
-
新反應:我承認自己容易焦慮,但我現在願意相信多一點可能性
-
願力:我願成為一個能給空間、也給自己慈悲的人
✅ 小提醒:你每一次覺知,就在改寫你的業力模式!
範例編號 | 舊習慣反應 | 新的心種子 | 自我提醒(每日一句) |
---|---|---|---|
1 | 傳訊沒回就開始亂猜 | 給人空間也給自己安心 | 他沉默不等於拒絕我 |
2 | 小考考差就整天自責 | 成績只是過程,不是我整個人 | 我願意欣賞努力,不只結果 |
3 | 別人不回應就氣 | 練習傾聽和包容 | 我能讓每次對話都更柔軟 |
4 | 想太多,覺得自己被忽略 | 回到當下、看清事實 | 沉默也可以是平靜 |
5 | 被比較就焦慮 | 不與人爭,只願清楚自己 | 我比昨天的自己更理解自己了 |
🪷 每日觀照總結小表格(可抄或印下來使用)
項目 | 內容 |
---|---|
📌 今天我起的明顯念頭是: | (例如:我覺得我不被重視) |
🧠 它來自什麼情境? | (被冷回應、不被點名) |
👤 這個念頭有沒有「我執」? | (有,我覺得別人一定在針對我) |
🌿 我放下我執後的新看法: | (其實他可能只是沒睡飽) |
🧘♀️ 我要種下什麼新種子? | (看清情緒,不急著解釋自己) |
🌈 今日觀照一句話: | (我觀我念,我不等於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