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 星期六

金融敗績與「拉布布」狂潮之鑒

 

夫群體之智與人眾之愚:金融敗績與「拉布布」狂潮之鑒

摘要

此文旨在探究自然界之蜂群智慧與人類群體行為間之精妙異同,尤以金融市場之敗績及當下「拉布布」狂潮為鑑。蓋自然之群體,其協調之妙,常臻至善,利於生存與效用;而人眾之所為,卻每陷從眾之弊,致投機之興,泡沫之生,終致巨虧。本文將剖析自然界與人類社會自組織之機理,以闡明群體之智與愚何以共存,冀能為規避人眾從眾之險提供洞見。

1. 緒論:群體行為之玄奧

夫天地之間,群體之態,無處不顯。觀乎椋鳥之萬鳥齊飛,或蟻群之秩序井然,皆可見其妙。此等「蜂群」,無中心號令,其複雜而似具智慧之行,皆源於個體間簡易之局部互動。此「蜂群智慧」與人類慣用之等級森嚴之組織模式,實大異其趣。然人亦有群體之行,世稱「從眾心態」,此乃歷來金融興衰之關鍵。本文將此蜂群智慧之理與人類從眾之態對比,並以近期金融之失及「拉布布」狂潮為證。

2. 蜂群智慧:去中心化協調之要義

蜂群智慧有數要義,使其無需中心領袖,亦能展現強韌而適應性強之群體行為:

  • 局部互動與簡易法則: 群體中之個體,僅與近鄰或周遭環境互動。如椋鳥之維繫凝聚,非遙度眾鳥之距,乃以固定數目之近鄰(約六七隻)為準,不論其絕對遠近。蟻群亦然,其決策依仗局部資訊,如巡邏蟻回巢之頻率,而非洞悉蟻穴全局之需。

  • 複雜之湧現: 個體之簡易行為,集數千之眾而交互,遂生高度複雜、協調一致之圖景。椋鳥之精妙陣列,蟻群之高效覓食,皆非預設,乃自局部互動中自然湧現。

  • 群體決策: 蜂群無需指定領袖,亦能行集體決策。機器魚之實驗明示,若有足夠比例之個體率先行動,即可影響全局;而群體越大,則越不易為單一個體之謬誤所誤導。此乃一種群體之「智慧」,足以匡正個體之偏頗。

  • 適應與韌性: 蜂群於環境變遷中,適應性強,且能承受擾動。其去中心化之本質,使個體之失,不致全盤崩潰。椋鳥於猛禽襲擊下仍能維持陣形,即為此韌性之證。

  • 生存與效用之優化: 蜂群之集體智慧,常以優化關鍵功能為務,如避敵、覓食、築巢。蟻群依環境調整覓食之力,或循費洛蒙徑而集體擇最短路徑,皆為其內蘊效用之明證。

3. 金融敗績中之從眾心態

反觀蜂群之常優化自為,人類群體之行,尤其於金融市場,則常顯「從眾心態」,終致不佳甚或災難性之結果。此現象由心理與社會因素錯綜而成:

  • 資訊不對稱與有限理性: 金融市場中之個體,資訊常不完備,且易受認知偏誤所惑。其非獨立周詳分析,乃假定群眾更具智慧,遂從眾而行。

  • 社會認同與錯失恐懼(FOMO): 趨從大眾行為之傾向,加之畏懼錯失潛在收益,可驅使投機泡沫之生。資產價格因先行者而漲,眾人遂盲目從之,非因其內在價值,乃因參與者之成功誘惑。

  • 情緒傳染: 貪婪與恐懼之情緒,於市場中迅速蔓延,放大趨勢。過度興奮之期,樂觀情緒可致估價過高;恐慌則引急售,釀成市場崩潰。文中亦提,人眾之自組織,可致「不利結果」,如「大規模恐慌」,個體「全然受其擺布」。

  • 正回饋循環: 價格上漲引更多買家,進一步推高價格,形成自我強化之循環,致資產價值脫離其基本面。此類比於群眾災難中見之「漩渦狀模式」,其勢「巨大」。

  • 缺乏適應機制: 異於蜂群演化而來之簡潔、自糾正之優化規則,人類金融市場常缺乏內生機制以預防或迅速糾正普遍之非理性。監管干預亦常為事後,而非先行。

歷史上之金融敗績,如荷蘭鬱金香狂熱、南海泡沫、網路股泡沫,皆為從眾心態引發投機狂熱之典型,終致無可避免之崩潰,財富盡失。

4. 「拉布布」狂潮:從眾行為之當代寫照

近期之「拉布布」狂潮,乃人類從眾心態之當代寫照,其特徵酷似小型金融泡沫:

  • 盲盒模式與稀缺性: 「盲盒」購買模式,即購者不知所獲何種款式,此觸及類似賭博之心理,引發「中獎效應」及成癮之「尋寶樂趣」。加之限量供應,製造者刻意營造稀缺,遂抬高感知價值,助長需求。

  • 名人代言與社群媒體熱潮: 諸如BLACKPINK之Lisa、蕾哈娜等名人鼎力代言,加之社群媒體上開箱影片、展示牆之病毒式傳播,極大提升了拉布布之熱度。此乃強大之社會認同,名人加持使玩偶之魅力備受肯定,遂廣為人從。

  • 投機炒作與轉售: 拉布布轉售價格飆升,使其由玩偶躍為投機資產。眾人「炒作」,以零售價購入,欲高價轉售圖利,此係為潛在「倒賣稀有版娃娃可獲可觀利潤」所驅動。此行為類比傳統金融市場之投機交易。

  • 錯失恐懼與從眾: 大量報導與高轉售價之事例,催生普遍之「錯失恐懼」(FOMO),迫使更多人參與其中。此致排隊人龍綿延,網路伺服器癱瘓,甚而零售店內發生衝突,足見群體渴望從眾,追逐所見機會之強大力量。

  • 脫離內在價值: 如泡沫中之金融資產,拉布布玩具飆升之價格常脫離其作為收藏品之內在價值。其感知價值,主要源於社會傳染與投機意圖所致之需求,而非固有實用性或藝術價值。而製造商大批補貨後轉售價格之速降,更凸顯此狂潮之投機本質,因供給增加打破稀缺之假象,熱度隨之消退。

故「拉布布」狂潮,可視為人類從眾心態之縮影:受心理偏誤與現代通訊渠道助長,快速形成自我強化之需求與投機循環,終在「從眾」之驅動力消散時,市場亦隨之調整。

5. 蜂群智慧與人類從眾心態之比較

蜂群與人眾,皆因去中心化互動而展現湧現行為,然其結果迥然不同:

  • 目的與驅動力: 蜂群之本質,乃為生存與效率,以優化群體福祉(如避敵、高效覓食)為務。其「智慧」乃演化壓力之產物,有利於群體之適應策略。人類從眾心態,尤其於金融場域,常為個體獲利、情緒反應(貪婪、恐懼)、社會認同及資訊不全所驅,可致集體非理性。

  • 互動規則與回饋: 蜂群依簡易、固有之局部互動規則(如固定之近鄰數、費洛蒙濃度閾值)而行,提供清晰無礙之回饋迴路,供群體自調節與優化。人類群體之「規則」則更為複雜,牽涉社會影響、媒體敘事及心理偏誤,致回饋迴路可放大偏離理性之行為(如蘇黎世「群眾智慧」實驗結果之不一致)。

  • 意識與無意識協調: 蜂群智慧之運作,並無個體對整體目標或系統狀態之意識。每隻螞蟻或鳥僅依局部線索而動,群體結果隨之湧現。人類縱具個體意識與理性思考之能,卻常落入無意識之集體動態,在追求感知群體共識或機會中,逾越個體之理性判斷。文中強調此點:「吾人以為,吾人乃獨立自主之個體,理性決斷,自由意志。然吾人果真如是獨立乎?抑或不自知中,亦循蜂群邏輯而行?」

6. 結論

蜂群智慧之研究,為審視人類群體行為提供一獨特視角。自然蜂群展現去中心化系統之卓絕效用與適應性「智慧」,然人類從眾心態,尤其於金融領域,則屢示未經審視之群體行為之弊端。「拉布布」狂潮乃當代明證,顯見社會傳染、投機意圖及錯失恐懼如何驅動非理性之狂熱,與歷史上金融泡沫之動態如出一轍。

核心啟示在於:群體行為乃自然與人類系統之內在屬性,然其根本之「規則」與驅動力,卻深遠影響其結果。對於人類而言,理解此等動態至關重要。認知從眾心態之機理——社會認同之影響、錯失恐懼之威力、情緒傳染之易感——可助個體作出更明智、獨立之決策,從而潛在減輕金融市場及其他社會現象中集體非理性之風險。誠如文中末語:「此乃一種智慧,初見或覺奇異疏離。然其真面目,實近吾人超乎想像。吾人可從中學得甚多,而今方始爾。」人類若能師法蜂群之簡潔優雅與適應成功,或許能更好駕馭自身群體行為之複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