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冷戰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冷戰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9月29日 星期一

從密碼學到議會:曼寧厄姆-布勒女男爵(Baroness Manningham-Buller)的非凡職業生涯

 

🕰️ 從密碼學到議會:曼寧厄姆-布勒女男爵(Baroness Manningham-Buller)的非凡職業生涯

曼寧厄姆-布勒女男爵(Baroness Eliza Manningham-Buller)——前英國軍情五處(MI5)處長、現任上議院終身貴族——她的職業生涯以應對 20 世紀末和 21 世紀初最嚴峻的安全與科學挑戰而聞名。她的歷程,從教學到英國情報界的高峰,再轉向醫學科學領域,為公眾服務、國家安全和全球威脅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情報世家的傳承

女男爵的道路受到了她家庭在政府和情報背景的微妙影響。她的父親曾擔任哈羅德·麥克米倫政府的檢察總長,但或許更不尋常的是,她的母親在二戰期間從事秘密情報工作:她飼養信鴿。這些信鴿被空投到被佔領的法國,將綁在腳踝上的情報帶回。其中一隻信鴿後來被記錄為帶回了關於德國 V2 飛彈 Peenemünde 試驗場 的關鍵情報,這隻鳥也因此獲得了「狄更獎章」(Dickin Medal)。


在軍情五處的三個十年:從愛爾蘭共和軍到 9/11

曼寧厄姆-布勒女男爵的職業生涯主要集中在她在軍情五處(MI5)的 33 年任期

  • 初期與愛爾蘭共和軍(IRA): 她於 1974 年加入該部門,最初誤以為自己是加入了國防部的獨立部門。一個關鍵的早期職務是在 1992 年,她從華盛頓特區被召回,開始一個新的部門,專注於收集愛爾蘭共和軍臨時派(Provisional IRA)在英國本土活動的情報。她注意到警方對職責轉移最初的不滿,但強調了她的組織在「和平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包括鼓勵政府並了解共和軍臨時派的意圖。

  • 危機中的領導力: 她於 1997 年至 2002 年擔任副處長,隨後於 2002 年至 2007 年擔任處長。她的處長任期涵蓋了伊斯蘭恐怖主義不斷升級的時期。她在 9/11 僅一年後上任,她和她的同事們抽象地「預料」到了這一事件,但其規模是前所未有的。

  • 法治原則: 在整個職業生涯中,她強調了法治在情報工作中的極端重要性。儘管她承認過去在北愛爾蘭犯下的錯誤,但她堅稱法律框架是「進行情報工作的基礎」,確保侵犯個人隱私的權力受到管制、授權、相稱且必要。

全球安全中的決定性時刻

女男爵的經驗為重要的歷史事件提供了獨特的見解:

  • 古巴導彈危機 vs. 1983 年: 儘管許多人認為古巴導彈危機是冷戰中最危險的時刻,但她強調了 1983 年 的風險,當時俄羅斯人將北約的一次演習誤解為一次先發制人的核打擊。她認為,來自俄羅斯人的情報,以及「解開演習、化解局勢」的能力,避免了一場可能發生的災難性核戰爭。

  • 洛克比空難(1988 年): 她密切參與了洛克比空難的調查,在悲劇發生後不久就在當地一所學校設立了情報小組。她為調查的最終結論進行了辯護,指出了確鑿的證據:從炸彈中回收的一個電路板來自一批賣給利比亞人的貨物,而從爆炸地點附近回收的衣物則指向了馬耳他的關聯。


新威脅:氣候、中國與科技

離開軍情五處後,女男爵擔任 威爾康信託基金會 的主席,專注於科學和全球健康,將注意力轉向現代威脅:

  • 氣候變化: 她認為氣候變化是 英國面臨的最大威脅,預測其對水資源、疾病、食物短缺和大規模移民的影響將是巨大且破壞穩定的。

  • 軟實力受損: 在應對中國的全球影響力(如「一帶一路」倡議)時,她警告說,西方削減對外援助和退出世界,正在製造一個真空。她認為,軟實力——透過英國廣播公司國際頻道(BBC World Service)、援助以及排雷慈善機構——對於維持影響力至關重要,可以防止競爭對手趁虛而入。

  • 科技的黑暗面: 她對「互聯網上的恐怖」表達了深切的憂慮,特別是兒童能在手機上接觸到關於酷刑和謀殺等令人震驚的圖像,這引發了人們對發育未完全的心靈可能受到的影響的深刻擔憂。


2025年6月10日 星期二

無形之刃與破壞之拳:論「爛仔交」與「超限戰」在歷史中的體現

 

無形之刃與破壞之拳:論「爛仔交」與「超限戰」在歷史中的體現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衝突與競爭從未止息。然而,這些衝突的模式並非一成不變。有些是粗獷、直接、不顧一切的「爛仔交」;另一些則是隱蔽、複雜、全方位的「超限戰」。雖然兩者在「不擇手段」上有所交集,但其規模、動機、策略與影響力卻截然不同。本文將深入探討這兩種衝突模式的歷史脈絡與實例。

一、「爛仔交」:市井間的生存法則與無序暴力

「爛仔交」一詞源於香港粵語,形象地描述了一種毫無章法、不顧規矩、甚至帶有無賴性質的打鬥或爭鬥方式。它通常發生在個人、小團體或幫派之間,目的多是為了爭奪地盤、利益、或解決私人恩怨。其核心特徵在於「不守規則」和「不計後果」,往往導致最直接、最原始的暴力衝擊。

歷史上的「爛仔交」縮影:

  • 幫派鬥爭與街頭械鬥 (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 在許多城市的發展初期,特別是華人社區如舊金山、紐約唐人街,以及香港本土,盛行著各式各樣的幫派(如三合會、洪門分支)。這些幫派為了控制賭檔、妓院、走私等灰色產業,經常發生大規模的街頭械鬥。他們使用的武器多為刀械、木棍、甚至自製土槍,打鬥方式兇狠、血腥,常常波及無辜,完全體現了「爛仔交」的無規則和不擇手段。例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舊金山唐人街的「堂口之戰」,便是不同幫派為爭奪地盤而爆發的一系列暴力衝突。
  • 文革時期的武鬥 (1966-1976年 中國大陸): 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各地出現了大規模的「武鬥」。不同派系的紅衛兵、造反派組織為了奪權、爭奪資源,彼此之間毫無顧忌地使用暴力,甚至動用槍械、坦克、大炮等武器。這些武鬥的特點是沒有明確的交戰規則,往往演變成混亂、血腥的群體性暴力事件,對社會秩序造成了極大的破壞。這種情況雖然是政治動機,但其執行層面的混亂、失序和無視任何底線,與「爛仔交」的本質極為相似。

「爛仔交」反映的是一種在特定環境下,社會規範瓦解或權力真空時,人類原始競爭本能的展現。它缺乏宏觀的戰略部署,卻在微觀層面呈現出極致的破壞力。

二、「超限戰」:國家意志下的全面滲透與非傳統博弈

相對於「爛仔交」的粗獷與即興,「超限戰」則是一種高度策略化、複雜且由國家主導的戰爭模式。這一概念由中國軍事理論家喬良和王湘穗在1999年出版的《超限戰》一書中提出,它主張戰爭已不再局限於傳統的軍事對抗,而是延伸到政治、經濟、金融、文化、科技、資訊、法律、心理甚至生物等所有領域。其核心思想是「超越一切界限和限度的戰爭」,旨在透過多領域、非傳統手段,削弱對手,最終達到戰略目標。

「超限戰」的歷史例證:

  • 冷戰時期的美蘇對抗 (20世紀中葉至末期): 冷戰可謂是「超限戰」的早期縮影。美蘇兩大陣營避免直接軍事衝突,但卻在意識形態、軍備競賽、太空競賽、代理人戰爭、經濟制裁、文化輸出、間諜活動和心理戰等多個領域展開激烈較量。例如:
    • 經濟戰: 美國對蘇聯及其盟友實施技術禁運和經濟制裁。
    • 文化與心理戰: 透過廣播電台(如自由歐洲電台)向鐵幕國家傳播西方價值觀,煽動異議。
    • 科技戰: 美蘇在核武器、太空技術等領域的競賽,不僅是軍事實力展現,更是綜合國力的較量。
    • 代理人戰爭: 在朝鮮半島、越南、阿富汗等地扶持代理人進行區域衝突,避免直接開戰。 這些都體現了「超限戰」中「以非軍事手段達到軍事目的」的精髓。
  • 當代的地緣政治博弈 (21世紀初至今): 隨著全球化和資訊科技的發展,「超限戰」的概念在當代國際關係中變得更加顯著。
    • 網路攻擊與資訊戰: 國家級的駭客組織對關鍵基礎設施發動攻擊,竊取情報,散佈假資訊,影響他國選舉(例如對美國大選的干預指控)。
    • 經濟脅迫與貿易戰: 利用關稅、貿易壁壘、技術限制等手段,對他國經濟施加壓力,迫使其讓步(例如中美貿易戰)。
    • 法律戰與輿論戰: 透過國際法庭、聯合國等平台,以及控制媒體和社交網絡的輿論,爭奪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
    • 滲透與影響力行動: 透過資助政治團體、控制關鍵產業、影響學術界和媒體等方式,在目標國家內部建立親己勢力,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影片中提到的控制港口設施和滲透學術界)。

三、「爛仔交」與「超限戰」的異同

特徵 / 概念爛仔交 (流氓打架)超限戰 (Unrestricted Warfare)
主體個人、小團體、幫派國家、國家級實體
目的解決私人恩怨、爭奪小規模利益、洩憤實現國家戰略目標、削弱或擊敗競爭對手
規模局部、有限全面、跨領域、全球性
手段暴力、恐嚇、直接衝突,不擇手段經濟、科技、文化、資訊、心理、法律、金融等所有非軍事手段,甚至結合軍事威懾
組織性低,多為臨時起意或鬆散組織高,經過精心策劃、系統部署和長期執行
規則幾乎沒有,無視道德與法律聲稱沒有任何規則和底線,超越傳統戰爭倫理與法律框架
影響社會局部混亂、治安惡化,生命財產損失國家綜合實力消長、地緣政治格局重塑、國際秩序變化

共同點: 兩者都存在「不守規則」和「不擇手段」的特徵,都追求達到自身目的而不受常規限制。在某些極端情況下,「爛仔交」的混亂與暴力性質也可能被「超限戰」的發動者所利用,作為削弱社會穩定的一種手段。

根本差異: 根本的區別在於其「戰略意圖」「行為主體」。爛仔交是底層、自發性的衝突,其目的是短視而有限的;超限戰則是一種由國家意志驅動,為實現宏大政治目標而進行的、系統性、全方位的博弈。一個是街頭的無序衝動,另一個則是實驗室裡精心調配的致命毒藥。

結語

從歷史的視角看,「爛仔交」與「超限戰」揭示了人類衝突的兩極。前者是人類原始暴力衝動的體現,後者則是現代國家競爭的極致演繹。理解這兩種模式,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認識歷史上與當前世界中的衝突本質,從而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面對日益複雜的國際局勢,我們不僅需要警惕傳統軍事威脅,更要洞察那些隱蔽於各個領域,以非傳統方式進行的「無形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