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批判性思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批判性思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6月17日 星期二

歷史學研究方法論:一場沒有說明書的巨型拼圖

 

歷史學研究方法論:一場沒有說明書的巨型拼圖

你可能覺得歷史就是一堆已經發生的「事實」,或者是一本寫好的故事書。但如果我告訴你,歷史學家在研究歷史的時候,其實更像是在組裝一個 巨大無比、卻有著成千上萬個缺失碎片的拼圖,而且這個拼圖還沒有任何說明書或參考圖片,你會不會覺得很有趣呢?

這就是「歷史學研究方法論」(Historiography)要探討的核心問題!

歷史學研究方法論是什麼?

「歷史學研究方法論」不是在講過去發生了什麼事本身,而是在探討 歷史知識是如何被「創造」和「理解」的。它就像是研究「這個歷史拼圖是怎麼被拼起來的?」,「為什麼不同的人會用不同的方式拼它?」以及「這個拼圖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現在,讓我們用這個「沒有說明書的巨型拼圖」來比喻歷史學研究方法論所面對的挑戰:

  1. 很多很多的缺失碎片(Missing Pieces): 歷史並不是所有事情都有記錄。許多事件、許多人的聲音、許多細節,都可能因為天災(例如洪水、地震)、人禍(例如戰爭、焚書)、時間久遠而消失了,永遠無法找回。所以,歷史學家手中的拼圖,一開始就是殘缺不全的。

  2. 沒有參考圖片(No Image to Follow): 當你買一個拼圖時,盒子上有圖片可以讓你照著拼。但歷史拼圖沒有!歷史學家必須從這些零散的碎片中,自己去想像和推斷過去的全貌。沒有人知道「過去的真相」究竟長什麼樣子,歷史學家只能盡力去重建一個最接近真實的圖像。

  3. 不知道碎片是不是來自同一個拼圖(Don't Know if Pieces are from Same Puzzle): 有時候,歷史學家找到的資料可能是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留下的。他們需要判斷這些碎片是否真的相關,是否能放在一起來描繪同一段歷史。這就像你撿到一些拼圖碎片,卻不確定它們是不是來自同一個盒子。

  4. 每個人對圖案的想像都不同(Different Views Based on Prejudice and Experience): 歷史學家也是人,他們有自己的生長背景、文化觀點、價值觀和個人經驗。這些都會像一層濾鏡,影響他們如何解讀碎片,如何想像整個拼圖的畫面。所以,不同的歷史學家會基於自己的「偏見」(prejudice,這裡指的是預設觀點或立場)和經驗,對同一個歷史事件有不同的解釋。

  5. 有時候會混入別的拼圖碎片(Mixed in from Other Puzzles): 歷史研究中可能會遇到一些資料,它們看起來像歷史碎片,但其實是被誤讀或來自不相關的脈絡。這就像你不小心把其他拼圖的碎片混到你正在拼的拼圖裡。

  6. 有人會製作假碎片(Someone Makes Up Fake Pieces): 更糟糕的是,有心人士可能會為了某些目的(例如政治宣傳、個人利益),故意製造假的歷史資料或虛構的事件,這些就是「假碎片」。歷史學家必須具備偵探般的技能,去辨識和排除這些偽造的資訊。

  7. 政治會干預真實圖像(Politics Will Mess Up with the Real Images): 政治力量常常會介入歷史的書寫。執政者或特定團體可能會為了鞏固權力、塑造國家認同或達到其他目的,而扭曲、隱藏或強調某些歷史事件,試圖改變「拼圖的真實圖像」。這讓歷史學家在追求真相的道路上,面臨巨大的壓力。

這就是歷史學研究方法論所處理的議題! 它教導我們,歷史不是一個簡單的「事實」彙編,而是一個複雜、充滿挑戰、需要不斷批判性思考和驗證的學問。

為什麼學習歷史學研究方法論很重要?

無論你未來是否想成為歷史學家,學習歷史學研究方法論都能讓你:

  1. 成為一個高明的思考者: 你會學會不盲從,而是當你看到任何資訊時,都能思考:「這是怎麼來的?可靠嗎?作者有什麼立場?」

  2. 理解世界的複雜性: 你會發現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許多議題都有多種角度和解釋。這有助於你理解不同文化和群體之間的差異。

  3. 培養辨識能力: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辨識假新聞、偏頗觀點的能力非常重要。學習歷史學研究方法論能訓練你這種「去蕪存菁」的眼光。

  4. 認識到「真相」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 歷史不是一個終極的答案,而是一個持續的對話和探索過程。你會明白,人類對過去的理解是永遠在進步和修正的。

總結

總之,歷史學研究方法論是關於 如何理解歷史被建構和重塑的複雜過程。它就像教你如何成為一個聰明的拼圖玩家,即使面對一個殘缺不全、沒有說明書、充滿挑戰的巨型拼圖,你也能夠有策略、有批判性地去嘗試重構那段過去。學習它,將會讓你對歷史,乃至於對這個世界,有更深、更透徹的認識。


2025年6月11日 星期三

哲學到底在搞什麼?

哲學到底在搞什麼?

很多人聽到「哲學」兩個字,可能都會覺得頭大,想說那是不是一群人坐在那邊瞎想、講一些聽不懂的東西?其實啊,哲學跟我們的生活還真有點關係,而且哲學家也不是只會空想,他們有一套超酷的思考方法喔!

哲學,沒有標準答案的腦力激盪!

哲學到底是什麼?這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哲學問題,因為它沒有一個大家公認的標準答案。不過,我們可以從一些哲學家的說法,來看看哲學家們心裡都在想什麼:

  • 美國哲學家塞勒斯 (Sellars) 怎麼說? 他覺得,哲學的目標就像是想辦法把我們對世界的兩種「圖畫」兜在一起。一種是科學告訴我們的世界(比如說,科學家說桌子其實是一堆原子和分子組成的空隙),另一種是我們平常生活感受到的世界(桌子就是一張實實在在的桌子)。哲學家就是想讓這兩種看似衝突的說法,能「和諧地結合在一起」,讓我們理解世界更完整。
  • 奧地利哲學家維根斯坦 (Wittgenstein) 怎麼說? 他覺得,很多哲學問題根本就是我們自己「想歪了」或「搞混了」造成的。有時候是語言上的混淆,有時候是思考上的「鑽牛角尖」。哲學家的任務,就像是幫忙「把蒼蠅帶出捕蠅罐」。就是當你的思想卡住、亂成一團的時候,哲學家會幫你把這些混亂釐清,一旦想清楚了,問題可能就自己消失,或是變得超級簡單。
  • 英國哲學家彌爾 (John Stuart Mill) 怎麼說? 他把語言比喻成哲學研究的「空氣」。他說,我們必須讓這片空氣變得「透明」,才能看清楚事情的真相。這句話的意思是,哲學家常常會去「釐清」我們用的詞彙和概念。因為很多時候,我們覺得一個問題很難,其實是因為我們對裡面的某些詞語理解不清、或是混用,搞懂了詞義,問題可能就迎刃而解囉!

所以,哲學是「避免掉入思考陷阱」?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哲學就像是一種「思考的防身術」,教你怎麼「避免掉入思考陷阱」。有些思考模式或推論方式,我們覺得很直覺,好像是對的,但其實它們是錯的。哲學的任務就是找出這些「陷阱」,然後幫你分析、釐清,讓你以後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所以,當一個科學問題,它的「問法」或「想它」的方式,讓你感覺好像快要掉進某種思考上的盲點或陷阱時,那它就變成一個哲學問題了!


哲學家都在用哪些超能力?

哲學家可不是只會坐在那邊想破頭,他們有一套很厲害的思考工具和方法:

  • 邏輯與推理: 這是哲學家的基本功!他們會研究怎麼正確地思考和推論。從古希臘亞里斯多德的「三段論」(就是「如果A是B,B是C,那A就是C」這種推論方式),到現在更複雜的各種邏輯,都是哲學家研究的範疇。學好邏輯,可以讓你的思考更有條理、更嚴謹。
  • 謬誤辨識 (Fallacy Spotting): 哲學家會教你怎麼找出那些「聽起來很合理,但其實是錯的推論方式」。
    • 舉例:「肯定後件謬誤」就是一種很常見的錯誤推論。比如說:「如果下雨,地就會濕。結果現在地濕了,所以一定下雨了。」這就不對,因為地濕也可能是有人潑水啊!哲學家會幫你辨識出這些「思考漏洞」,讓你不會被似是而非的論點給唬住。
  • 語言的澄清(Disambiguation): 哲學家會把一個詞可能有的好幾種意思都仔細地「釐清」
    • 舉例:在討論「意識」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這個詞有很多種意思。哲學家就會把它區分成「生物體的意識」(指整個動物有沒有意識)和「某種特定狀態的意識」(比如看到紅色的時候有沒有意識到紅色)等等。這樣一來,大家在討論時就不會雞同鴨講,也能避免因為詞義不清而造成的「混淆謬誤」。
  • 概念分析(Conceptual Analysis): 哲學家會去深入研究某個概念的「本質」是什麼
    • 舉例:「知識」是什麼?這個詞我們每天都在用,但它的本質是什麼?哲學家會分析這個概念,把它定義為「經過證成的真實信念」(簡單說,就是你相信某件事、這件事是真的、而且你有理由相信它)。雖然現在這個定義已經被認為有點不夠用了,但這就是哲學家分析概念的一個經典案例。就像我們要定義「水」是什麼,我們會先問「你說的水是什麼意思?」,然後才去研究它的化學本質(H2O)。
  • 思想實驗(Thought Experiments): 哲學家超愛用一些「假設性的情境」來幫助他們思考,挑戰我們的直覺。
    • 「瑪麗的房間」思想實驗 (Mary the Neuroscientist):
      • 假設有一個叫瑪麗的神經科學家,她從小到大都住在一個只有黑白兩色的房間裡,從來沒看過任何顏色。
      • 但是她把所有關於「顏色知覺」的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知識都學透了,她知道大腦怎麼處理顏色,知道每個分子層級的細節。
      • 有一天,她終於走出黑白房間,第一次看到一個紅色的郵筒。那一瞬間,她體驗到了「紅色」。
      • 問題來了:她在走出房間的那一刻,有沒有「學到」任何新的東西?
      • 結論: 很多人會覺得,她學到了「紅色是什麼感覺」這個新知識。但如果她明明已經知道所有物理事實了,卻還能學到新東西,那這個「紅色是什麼感覺」就不是單純的物理事實了。這就暗示「現象意識」(我們體驗到的感覺)可能不是純粹的物理現象。這個思想實驗直接挑戰了「意識完全是物理的」這種主流看法。

總結來說:

哲學家在處理問題時,可不是隨便亂想,他們有一套超嚴謹、超有系統的思考方法。像是把語言搞清楚、找出我們思考上的盲點、好好運用邏輯、還有透過思想實驗來挑戰我們的「想當然耳」。這些方法對於我們理解像是「意識」這種跨足科學和哲學的超級複雜問題,都非常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