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聊天室》
主角群:
👨🏫 毘盧遮那佛(法身佛)
🧑🎓 善財童子(超認真學佛學生)
🧑🎓 參學導師群(五十三位生活中代表)
📱第9集:
🎯「普賢十大願是什麼?」——修行不只心動,而是行動
🧑🎓 善財童子:
老師,傳說中的「十大願王」到底是哪十個?
👨🏫 普賢菩薩:
就是:
-
禮敬諸佛 🙇
-
稱讚如來 🗣️
-
廣修供養 🙏
-
懺悔業障 😓
-
隨喜功德 👏
-
請轉法輪 📣
-
請佛住世 🪷
-
常隨佛學 🧘♀️
-
恆順眾生 🤝
-
普皆回向 💞
✅ 小結:
普賢十大願=大乘修行人的生活指南,從信佛到行佛,全包!
📱第10集:
🙏「什麼是回向?」——把功德分享給整個宇宙
🧑🎓 學生F:
我念佛、做善事是我自己努力的,幹嘛回向給別人?😅
👨🏫 普賢菩薩:
因為你不是一個人修行。當你分享功德,你的心量就擴大無量。
✅ 小結:
回向不是放棄,是升級——從小我功德變成大我願力。
📱第11集:
🧘♂️「修行一定要靜坐打坐嗎?」——一念慈悲也是修行
🧑🎓 學生G:
老師我坐不住,一打坐就想滑手機,還能修華嚴道嗎?
👨🏫 普賢菩薩:
打坐不是唯一方式。在生活中禮敬、供養、懺悔、隨喜,都是修。
✅ 小結:
華嚴修行不離世間,一念轉心、一行利他,就是修。
📱第12集:
🌍「每個人都有佛性嗎?」——不但有,而且無限
🧑🎓 學生H:
我常覺得自己很爛,不像可以成佛的人…
👨🏫 毘盧遮那佛:
你本具佛性,從來沒失去過。只是暫時被煩惱遮住。
✅ 小結:
華嚴強調:每個眾生都是佛,只差「發願與實踐」。
📱第13集:
🧭「為什麼善財童子參了53位老師?」——一條路,五十三種角度
🧑🎓 學生I:
老師,他不是佛弟子嗎?幹嘛還要問53個人?
👨🏫 毘盧遮那佛:
因為修行不是單一路線,而是多元交錯的「華嚴網絡」。
不同人=不同法門=不同角度的覺悟。
✅ 小結:
人生中所有相遇,都是菩薩角色。願你會見、會學、會實踐。
📱第14集:
🌀「華嚴世界是真的嗎?」——心淨即國土淨
🧑🎓 學生J:
我看善財走過超多淨土,像夢境一樣⋯這是真的嗎?
👨🏫 普賢菩薩:
那不是幻想,是心境所現。當你心清淨,你看到的世界也就清淨。
✅ 小結:
淨土不是遠方,而是你當下心清明時就開始出現。
📱第15集:
✨「善財最後有成佛嗎?」——圓滿,不在終點,而在願心中
🧑🎓 學生K:
老師,善財童子走了這麼遠,最後他成佛了嗎?
👨🏫 普賢菩薩:
他「不著一法而行無邊法」,在願中圓滿,在行中自在。這就是華嚴的成佛觀。
✅ 小結:
成佛不是一個獎杯,而是不斷利他、不退願心、圓融一切的行走狀態。
📱第16集(最終集):
🏁「整部華嚴經的重點是什麼?」——願、行、無礙、圓融
🧑🎓 全體學生:
老師,學完華嚴,我們該怎麼開始實踐?
👨🏫 毘盧遮那佛:
從三件事開始:
-
發願利益一切眾生
-
在日常中持續實踐(從善念、善語、善行起)
-
看見萬法互融,破除對立
🧑🎓 學生們:
聽起來⋯就像在生活中修宇宙級覺悟!🌌
✅ 圓滿總結:
《華嚴經》不是給神的,是給願意覺醒、願意發心的你。
世界是法界,眾生即道場,你的願,就是你的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