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土著政策緣何催生華裔富豪
土著政策(Bumiputra policy),乃馬來西亞政府於一九七一年推行之新經濟政策(New Economic Policy)核心舉措也。其初衷本欲匡正土著(Bumiputra,意為「國土之子」,指馬來族及其他原住民)與非土著(尤指華族,因其在商界居主導地位)間之經濟懸殊。此策蓋為回應一九六九年種族騷亂,旨在均分國富,共襄繁榮。然四十年後,此政策雖立意良善,卻意外造就了一批華裔富豪。
扶助弱勢之意外後果
土著政策旨在提升土著在企業之持股比例,增加其高等教育之入學機會,並擴展其在專業領域之代表性。具體措施包括大學入學配額、專屬商業執照及政府合約之保留。此策雖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土著中產及上流階級,卻也對華裔商界產生了意想不到之影響。
此政策之框架,常迫使華裔企業欲承攬政府高利潤合約或取得商業執照,必與土著個人或實體結成夥伴。此類合作,人稱「阿里-巴巴」模式(Ali-Baba arrangement),其名取自一華裔企業家「阿里」與一土著掛名者「巴巴」,在當時極為常見。此模式下,土著夥伴僅為名義上之所有人,藉其特權地位獲取商機;華裔夥伴則提供資金、技術與管理。此種體系使許多華裔企業得以規避政策限制,進而擴大發展。土著夥伴多半僅收取費用或分紅,不涉入實際營運。此舉雖悖離政策初衷,卻鞏固了既有華裔集團之地位,並為其開啟了新的成長途徑。
此外,政策側重於國家主導之經濟發展,以及執照與合約之分配,遂滋生貪腐與尋租之風。此環境使所有族群中之政商關係者皆獲益匪淺,華裔亦然。彼輩與執政黨或政府要員有密切關係之華裔商人,得以遊刃有餘於政策之繁複,並取得競爭優勢。此更使得財富與權力集中於少數華裔企業家手中,形成一「裙帶資本家」階級。
此政策亦促成一種「經濟外溢」現象。許多富裕華裔家族,因覺土著政策下其長遠經濟前景難測,遂開始將資本轉投海外。此現象,人稱「人才流失」與「資本外逃」,意味著政策本欲在國內重新分配財富,卻反而將一些最具活力與財力的非土著個人與企業推向海外尋求發展。此不僅鞏固了留守者之財富,亦對馬來西亞經濟造成了長遠影響。
總而言之,土著政策雖旨在賦予馬來族群權力,然其複雜之實施與意外之結果,反使一群華裔企業家得以適應並繁榮,有時甚至透過利用政策本身之漏洞而獲利。因此,這個本欲減少族群間財富差距之政策,竟反向催生了馬來西亞一個嶄新、人脈廣闊且富裕之華裔精英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