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中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中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

開放社會 vs. 封閉社會:根本性鴻溝

 

開放社會 vs. 封閉社會:根本性鴻溝

在一個日益互聯的世界中,許多國家常透過令人印象深刻的基礎設施和技術進步來展現其現代化面貌。然而,在這表象之下,卻存在著深刻的社會結構差異,這些差異決定了其公民可享有的自由和機會,以及與全球社會的互動方式。「開放社會」與「封閉社會」之間的區別,是理解這些差異的關鍵視角,其中西方民主國家通常代表前者,而中國則是後者的顯著範例。

西方民主國家,常被稱為開放社會,其建立基礎是一系列旨在促進個人自由和社會進步的普世原則。這些原則包括法治確保包括掌權者在內的所有人都受相同的法律框架約束;健全的人權保護言論、集會和信仰自由;政教分離保障宗教中立並防止宗教干預政府;以及對民主的承諾,透過公民參與政府來賦予其權力。

至關重要的是,開放社會仰賴資訊的自由流通資訊不受中央控制,而是透過獨立媒體、學術討論和開放的網路自由傳播,讓公民能夠形成知情的意見並追究領導人的責任。同樣地,存在著人員的自由流動公民通常擁有國際旅行的權利,而訪客在國內的活動限制也較少。資本的自由流動也支撐著經濟活力,投資和貨幣在國家間相對不受限制地流動,促進了全球貿易和融合。這些相互關聯的自由創造了一個充滿活力、有利於創新、批評和適應的環境。

中國無疑是一個現代化國家,擁有令人驚嘆的基礎設施——高速鐵路網絡、廣闊的高速公路和堪比世界任何地方的摩天大樓——但其運作模式卻截然不同,最好描述為一個封閉社會。儘管其表面上呈現出現代化和技術實力,但其深層的社會控制卻是廣泛而普遍的。

中國封閉社會最鮮明的特徵之一是對資訊自由流通的嚴格限制。「防火長城」是一個複雜的審查和監控系統,旨在阻止對全球互聯網大部分內容的訪問,包括國際新聞媒體、社交媒體平台和被認為具有政治敏感性的網站。國內媒體受到嚴格控制,異議言論 routinely 被壓制,確保公民接收到的資訊主要由國家審查。這種缺乏不受限制資訊的現狀,極大地限制了公共討論和批判性思維。

此外,人員自由流動也存在顯著限制。雖然中國公民可以出國旅行,但護照的簽發和海外旅行常常需要國家批准,且移民並非所有人都可輕易行使的權利。對於外國遊客而言,中國某些地區的訪問可能會受到限制,且行動常受到監控。這種對實體移動的控制反映了政府管理社會互動的更廣泛願望。

資本的自由流動在中國也受到高度管制。實施嚴格的資本管制,以管理貨幣的流入和流出,影響著外國投資、利潤匯回以及個人向國外的金融轉帳。儘管這些控制常以經濟穩定為由進行辯護,但它們從根本上限制了個人和企業在全球範圍內管理其金融資產的自主權。

實質上,儘管中國已掌握了現代化的「硬體」,但其「軟體」——即其社會的運行系統——是建立在中央控制而非個人自由和開放原則之上的。資訊、人員和資本流動的這種根本性差異,才是真正區分開放社會和封閉社會的關鍵,而不論其表面上的技術成就如何。


2025年10月21日 星期二

從中華治世到衰退:中國會否步羅馬後塵?預測其間事件

 

從中華治世到衰退:中國會否步羅馬後塵?預測其間事件


作為一名歷史學家,面對跨越千年和大陸的歷史類比時,我們必須極度謹慎。沒有兩個帝國是完全相同的。然而,研究羅馬的軌跡,特別是它的衰落,為分析任何龐大、中央集權力量(包括現代中國)的可持續性提供了一個有力且發人深省的框架。問題不在於當前的中華治世(Pax Sinica)是否會結束,而在於它是會像羅馬一樣從內部矛盾中緩慢崩塌,還是會因外部衝擊而迅速崩解。

羅馬的模式:鼎盛與衰朽

羅馬並非一日之間傾覆。它的衰落是一個緩慢的、系統性的過程,經常被表面上的穩定時期(如安東尼黃金時代)所掩蓋。導致其長達數世紀衰敗的關鍵因素包括:

  1. 帝國過度擴張: 羅馬不斷擴大邊界,對其後勤和軍事能力造成難以承受的壓力。這導致稅收和人力需求不斷增加,耗竭了帝國核心。

  2. 經濟衰退與通貨膨脹: 為了資助戰爭和國家官僚機構而貶值貨幣(通貨膨脹),侵蝕了公眾信任,摧毀了中產階級的經濟穩定,財富集中在精英手中。

  3. 內部凝聚力與繼承危機: 對軍事力量維持政治穩定的依賴,導致核心地區頻繁發生內戰,動盪不安,廣闊帝國中共同的身份認同感逐漸減弱。

  4. 道德與知識停滯: 官僚機構變得僵化,無法創新或有效應對新挑戰,轉而依賴過去的解決方案。

中國的軌跡:潛在的崩潰迴響

如果中國走上羅馬的道路,從當前的鼎盛時期到最終衰落之間的事件,很可能遵循一個可識別的系統性壓力和過度擴張模式:

  1. 全球主導地位的巔峰(新黃金時代): 中國成功實現了無可爭議的全球經濟和技術優勢,也許在印太地區鞏固了「中華治世」。這一刻代表了最大的地緣政治影響力——相當於羅馬的安東尼時代。

  2. 過度擴張的陷阱: 在民族主義狂熱和戰略需求(確保資源、維持全球影響力)的驅動下,北京將資源投入到遠離其邊界的項目或衝突中(類似於羅馬在高盧或波斯的戰役)。這導致了長期的預算緊張

  3. 官僚與人口的危機: 統治結構對控制的痴迷使其變得過於僵硬,對複雜的區域問題反應遲鈍。同時,快速老齡化的人口和下降的生育率造成了人口倒掛,扼殺了經濟活力,並極大地增加了萎縮中的勞動人口的稅收負擔。

  4. 經濟矛盾爆發: 為了維持增長的假象和資助社會福利(一種帝國的「麵包與馬戲」),國家繼續印鈔或吹大資產泡沫。這導致了地方債務危機的普遍存在和日益加劇的內部不平等,侵蝕了社會契約。

  5. 合法性危機: 與羅馬不同,中國的核心挑戰是缺乏宗教或憲法合法性;它完全依賴於經濟表現。隨著經濟停滯或逆轉,治理危機將表現為中央出現嚴重的繼承或政治不穩定危機,導致精英階層和公眾之間的信任破裂。

  6. 邊緣裂痕與軍事壓力: 國家被迫將其不斷萎縮的財富的越來越大部分分配給內部穩定(國內安全)和邊境防禦,類似於羅馬用貶值的硬幣支付邊境軍隊的做法。外部競爭對手或內部地區動亂將利用這種軍事和財政緊張,加速體系的崩潰。

這種結局,與羅馬在西方最終的巴爾幹化不同,可能更接近傳統的中國朝代週期——一段劇烈的內亂和混亂時期,最終讓位給在舊秩序廢墟上建立的新中央集權秩序。然而,在一個核武化、全球化的世界中,這種崩潰的後果將是災難性的、即時的,而不像羅馬西部那樣是緩慢的悲劇。


黃金與秩序的重量:為何中國的價值觀呼應著羅馬的異教實用主義

 

黃金與秩序的重量:為何中國的價值觀呼應著羅馬的異教實用主義


地位與穩定的眾神

在西方心智中,「普世人性尊嚴」的概念已成為我們呼吸的空氣。我們理所當然地接受個體的內在價值——這個觀念認為最弱小的公民、囚犯或社會棄兒的生命,與皇帝或億萬富翁的生命擁有平等且神聖的價值。但正如我在《天下》中所試圖展示的,這個觀念並非人類自然的繼承物;它是一種深刻的基督教強加,與前基督教世界的道德規範徹底背離。

要理解一個位處於此基督教範式之外的主要強權,我們必須回溯,超越釘十字架的革命性信息,轉向古典世界——特別是羅馬。

古羅馬,儘管其在法律、工程和征服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卻受制於赤裸裸的權力堅定的等級制度。羅馬人是殘酷實用主義的大師。同情心並非美德;它往往是一種弱點。正義由等級劃分;公民的生命價值遠高於奴隸。個體的目的是服務於「羅馬治世」(Pax Romana)的更大榮耀——這是透過壓倒性統治所建立的和平。

正是在這種前基督教功利主義的道德景觀中,我們可以在當代中國的體系中找到驚人的呼應。

實用主義等級制度的迴歸

雖然中國受到其自身龐大傳統——儒家、法家和現代共產主義——的塑造,但其當前的核心道德原則,卻展現出與異教羅馬對秩序、權力與實用性的關注有著迷人的延續性。

  1. 國家作為終極裁決者: 在羅馬,共和國(Res Publica)及其後的皇帝是至高無上的道德仲裁者。國家不僅僅是人民的僕人;它是他們的主人,要求最終的忠誠。同樣,當代中國的主導哲學圍繞著國家穩定和民族復興展開。個人的自由、良知和政治異議並非被視為錯誤,而是從屬於黨國的集體力量和安全。這正是異教功利主義原則的定義:個體的存在是為了服務於權力結構的統治地位

  2. 缺乏卑微者的神聖性: 基督教的故事——對一個被釘十字架的奴隸的崇拜——透過神聖化弱小來徹底改革了西方倫理。羅馬蔑視弱小。中國的體系優先考慮人才、效率以及對國家的可證明貢獻,這與羅馬對地位和已證明能力的關注不謀而合。當這個體系處理批評者、異議者或邊緣群體時,國家的判斷被置於優先地位,因為,就像羅馬一樣,普世的、神賦的個體權利這一核心假設,根本不存在於其操作手冊中。如果一位公民的存在威脅到了「中華治世」(Pax Sinica),那麼他們的犧牲將被視為實用且必要的,而非對神聖秩序的道德暴行。

  3. 財富與力量的崇拜: 羅馬社會執著於展示 virtus(男子氣概/統治力),通常透過炫耀財富和征服來體現。今天,北京和羅馬都將宏偉的建設、經濟主導地位和軍事力量的投射,視為其道德優越性和統治權的終極證明。對於權力、特權或財富,並沒有像後來在基督教化的西方那樣,產生根本性的懷疑

對於西方人來說,為了經濟穩定而犧牲少數群體的權利似乎是野蠻的;然而,對於一位羅馬元老——或者,可以說,一位沒有基督教深刻道德遺產的現代中國官員——這僅僅是一個合理的計算

現代西方,即使在其最世俗化的形式中,也在使用誕生於伯利恆和耶路撒冷的詞彙(平等、人權、弱者值得保護)來進行這些鬥爭。中國,在很大程度上發展於這場革命之外,則是在羅馬帝國更古老、更無情、但卻深刻邏輯的原則下運作:透過統治來實現秩序。唯一的問題是,這個新的「治世」能在物質富裕和道德超然之間的巨大張力中維持多久。

2025年9月15日 星期一

亞洲政府中的外國官員:一個逝去的時代

 

亞洲政府中的外國官員:一個逝去的時代

在19世紀,外國人擔任亞洲國家的高級政府職位並非罕見之事。這些官員通常因其在軍事戰略、金融和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專長而被招募,以協助許多亞洲國家在現代化和與西方列強競爭的過程中取得進展。這種做法突顯了一個獨特的全球互聯時期。

一個值得注意的例子是丹麥人 Andreas du Plessis de Richelieu,他曾擔任暹羅(今泰國)國王朱拉隆功(拉瑪五世)統治下的海軍總司令。他於1875年抵達暹羅,很快贏得了國王的信任,並在暹羅軍隊的現代化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他設計了重要的防禦工事並引進了現代武器。除了軍事貢獻,Richelieu 還在曼谷早期基礎設施的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包括其電網、鐵路和公共交通系統。

另一位傑出人物是英國人 Sir Robert Hart,他在1863年至1908年間擔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長達五十多年。他負責徵收關稅和管理中國的貿易。哈特正直且高效的行政管理為清政府提供了穩定可靠的收入來源。他的管理以其現代化和透明的作風而聞名,使其成為當時官僚體系中的典範。


外國官員及其職位列表

在該時期,聘用外國專家在亞洲各地非常普遍。以下是更多例子:

  • Gustave-Émile Boissonade(日本): 一位法國法學家,在19世紀末被明治政府聘請,協助起草日本的現代民法。他的工作對於建立現代法律框架至關重要,幫助日本從封建社會過渡到現代民族國家。

  • George Washington Williams(日本): 一位美國軍官,在明治初期擔任日本軍隊的外部顧問。他是協助訓練日本帝國陸軍,使其採用現代軍事戰術和組織結構的幾位外國專家之一。

  • Dr. Georg Böhmer(韓國): 一位德國醫生,在19世紀末成為韓國政府的醫療顧問。他在建立現代醫療機構和向韓國引進西方醫學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Hermann von Keyserlingk(波斯/伊朗): 一位德國外交官和軍官,在20世紀初擔任波斯政府的顧問。他為波斯軍隊的現代化和訓練做出了貢獻。


從全球化治理到國家主權

這些歷史案例展示了一個國界更具滲透性的世界。各國願意引進外國人才擔任重要的政府職位,通常是為了填補知識和技術上的空白。這是當時全球化和殖民擴張壓力下的直接結果,各國感到需要迅速現代化以應對競爭或自衛。

今天,外國人擔任高級政府職位(如軍事指揮官或主要政府機構負責人)的想法在大多數現代民族國家中幾乎是不可想像的。各國已變得更加保護其主權和政府職位,將其視為本國公民專屬。這種轉變代表了一個矛盾:儘管我們通過技術和貿易在全球範圍內聯繫更緊密,但對外國人在本國政府內擔任權力職位的信任已大大減少。從這個特定意義上講,與200年前相比,這個世界變得不那麼「全球化」了。


2025年7月18日 星期五

人類牲畜市場的奇特案例

 

人類牲畜市場的奇特案例

這些日子,你去相親市場走一趟,那景象可真是大開眼界。人們站在那裡,舉著一張張白紙,活像在賣二手車。或許更準確地說,他們自己就是二手車。「一手車主、低里程、省油」,之類的。他們列出自己的特點、資產、還有他們的……規格。這就像個購物中心,只不過賣的不是鞋子和衣服,而是人。

話說回來,在過去,比方說中世紀的英格蘭,如果你去牲畜市場,你會想找一頭好牛。結實的、可能剛懷了牛犢的,適合產奶、產肉或是拉犁的。你會戳戳牠,檢查牠的牙齒,甚至聞聞牠的味道。如果你喜歡,你就買下牠。就這麼簡單。牛可沒得選擇你。

但相親市場,哦不,那可就複雜了。因為在這裡,牛隻也能反過來挑選。你可能看中一頭上等公牛,心想:「這隻放到我的牧場,可真是不錯。」然後那公牛看看你,哼了一聲,就小跑開了。或者可能有些瘦小的山羊,興沖沖地咩咩叫著圍過來,你卻心想:「嗯,不是我的菜。」於是,你們就都站在那裡,挑選者和被挑選者,上演一場拒絕的舞蹈,直到,瞧啊,你們成了最後剩下的人。可以說是「老舊庫存」了。

就在前幾天,我聽說杭州有位女士。據說她三十四歲,在相親市場上,這簡直是遠古時代了。她看上一個長相普通的男士,身高約莫一米七五,外表沒什麼特別的。但你再看看他的規格表:「年薪五十萬人民幣,杭州多套房產,美國留學,有輛豪車。」嗯,這可就另當別論了,不是嗎?這在任何市場上,都是一頭寶貴的公牛啊。

於是她走上前去,熱情洋溢,據說這在女性主動的情況下可不常見。「我是個進取型的人!」她幾乎是喊出來的。「我年薪三十萬,兩套公寓兩輛車,身高跟你差不多!這簡直是天作之合啊!」她幾乎是垂涎三尺地想像著那些公寓和豪車。

結果他怎麼說?他抱起雙臂,尷尬地笑了笑,說:「呃,我喜歡年輕一點的。九四年以後的。」你能相信嗎?這位女士幾乎是在提議為他生八個孩子——八個!——他還是說不。他說他想生三個孩子,而顯然,一個三十四歲的女人無法應付那樣的生育量。我奶奶三十歲時就生了五個,但我又懂什麼呢?

她甚至提議請他吃飯,載他去任何他需要去的地方。「我們是最強搭配!」她堅持說。「如果我明天嫁出去了,你會後悔莫及的!」就像她是超市裡限時特價的商品一樣。

這實在是……令人費解。在牲畜市場上,如果你找到一頭好牛,你就會帶走牠。你不會說:「嗯,這頭牛不錯,但我本來希望找一頭九四年以後出生的,這頭是九一年的。」你只會很高興能有一頭好而健康的牛。

但在相親市場上,每個人都在尋找完美無缺的對象,尋找那個能符合他們想像中清單上所有條件的人。然後他們就納悶,為什麼自己還站在那裡,舉著「出售」的牌子,而所有「完美」的人都去忙著做完美的人會做的事了。或許他們也在尋找他們的完美對象吧。

這不禁讓人深思,不是嗎?或許我們都應該回到中世紀。至少那時候,你知道自己的定位。或者更準確地說,你知道牛的定位。


2025年6月19日 星期四

彩色崩盤:中國共享單車泡沫與 NFT 熱潮的迴響

 

彩色崩盤:中國共享單車泡沫與 NFT 熱潮的迴響

幾年前,中國的城市景觀變成了一幅幅色彩繽紛、雜亂無章的畫布。數百萬輛顏色鮮豔的自行車,每輛都代表著一家不同的新創公司,湧上人行道,成為「共享經濟」失控的普遍象徵。這種無樁式共享單車的迅速崛起曾被譽為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革命性方案,吸引了數十億美元的創投資金。然而,這種現象來得快去得也快,留下的不僅是財務上的破產,還有巨大的「單車墳場」——一個個紀念著不可持續的狂熱的鮮明標誌。這場戲劇性的繁榮與蕭條,與最近的 NFT(非同質化代幣)鬧劇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揭示出一個根植於人類心理的共同主題:羊群效應和貪婪之間強大而往往具有破壞性的相互作用。

商業模式:便利、資本與災難

中國共享單車模式的核心目標是解決「最後一哩路」的問題——即公共交通樞紐與用戶最終目的地之間的短距離通勤。像 Ofo(小黃車)和 Mobike(摩拜單車)這樣的公司,在城市部署了大量配備 GPS 的自行車。用戶只需下載應用程式,掃描 QR code 解鎖單車,騎行後將其停放在指定區域內即可。費用通常是每次騎行的小額費用(通常只有幾毛錢)或透過訂閱方案支付,初期模式通常需要繳納可退還的押金。

這種商業模式看似簡單,但其執行卻是受到對市佔率永無止盡的渴望所驅動,並由巨額的創投資金支持。其策略是透過大量補貼和積極擴張來「燒錢」,以獲取盡可能多的用戶,並長期希望建立一個佔主導地位且有利可圖的壟斷地位。這導致了:

  • 大規模供過於求: 新創公司爭相投放數百萬輛單車,遠超實際需求,導致巨大的浪費和城市混亂。
  • 價格戰: 為了吸引用戶,公司之間進行了激烈的價格競爭,將租金壓低到不可持續的水平。
  • 押金作為資金池: 許多公司最初收取用戶押金,在缺乏健全監管的情況下,這些押金往往被用於資助營運而非安全保管,從而產生了系統性風險。
  • 高昂的維護成本: 無樁式特性意味著單車可以隨處停放,導致損壞、被盜,以及持續不斷的收集、重新分配和維修的物流挑戰。巨大的數量使得維護成為一個難以管理的負擔。
  • 缺乏盈利重點: 對於用戶獲取的痴迷掩蓋了任何真正的盈利途徑。低廉的單次騎行費用根本無法彌補巨大的資本支出和營運成本。

誰在這場鬧劇中獲勝,誰又損失慘重?

共享單車的崩潰明確劃分了贏家和輸家:

輸家:

  • 新創公司(Ofo、Bluegogo 等): 許多公司破產,它們雄心勃勃的夢想變成了財務噩夢。曾估值數十億的 Ofo 轟然倒塌,拖欠數百萬用戶押金,留下了堆積如山的單車。
  • 投資者: 那些向這些公司投入數十億美元的創投公司,眼睜睜看著自己的投資化為烏有。
  • 用戶(初期): 當公司倒閉時,數百萬用戶發現無法要回押金,導致廣泛的不滿和公眾抗議。
  • 城市: 市政府不得不處理善後事宜,包括清理堵塞公共空間並需要大量資源管理的巨大「單車墳場」。廢棄單車造成的環境影響也相當可觀。
  • 「共享經濟」品牌: 混亂的失敗玷污了共享經濟在中國的聲譽,凸顯了其在缺乏適當監管下,可能導致不可持續增長的潛力。

贏家(或那些變得更強大的人):

  • 倖存的巨頭(美團、滴滴、哈囉單車): 儘管它們也面臨巨大損失,但市場得以整合。擁有雄厚資金或被大型科技集團收購的公司(例如摩拜單車被美團收購)透過吸收競爭對手並關鍵地調整其商業模式以實現盈利,包括提高價格和專注於電動自行車等更可持續的營運方式而得以倖存。
  • 部分用戶(長期來看): 在最初的混亂之後,倖存下來且更受監管的公司提供了更可靠的服務,儘管價格略高。共享交通工具解決「最後一哩路」的概念確實得以延續,但以更受控的方式進行。
  • 監管機構: 這次的鬧劇促使政府對單車部署、停放和押金管理實施更嚴格的監督和法規,從而導致市場更加有序。

NFT 熱潮的迴響:羊群、炒作與人性的脆弱

中國共享單車的繁榮與蕭條軌跡與最近 NFT 市場的興衰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兩種現象都:

  • 經歷了爆炸性增長: 由新穎的技術(單車的 QR code/GPS,NFT 的區塊鏈)和新典範的承諾所驅動。
  • 吸引了大量投機資本: 投資者,往往對基本面沒有深入了解,卻大量投入資金,害怕錯過「下一個大事件」。
  • 飽受供過於求和缺乏實用性的困擾: 共享單車是單車過多而需求過少。在 NFT 中,無數數位資產被鑄造出來,除了純粹的投機之外,幾乎沒有藝術價值或實際用途。
  • 依賴「傻瓜理論」(Greater Fool Theory): 預期會有人以更高的價格買單,無論其內在價值如何。
  • 導致許多人遭受重大損失: 當熱潮消退後,價值暴跌,留下許多人手中持有毫無價值的資產。

這種共同的模式強烈表明,這些鬧劇的核心,都與人性的弱點以及羊群效應和貪婪的心理有著深刻的聯繫。

羊群效應: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當我們看到別人似乎快速致富時,一股強大的心理衝動就會讓我們想要加入這場狂熱。錯過(FOMO)的恐懼壓過了理性分析。在共享單車領域,每個人都看到競爭對手湧入街道,覺得自己也必須這麼做。在 NFT 中,高價數位藝術品的病毒式銷售加劇了這樣一種信念:任何人都可以一夕致富,導致人們爭相購買和出售。如果足夠多的人都在做同樣的事情,那麼「從眾效應」就會鼓勵個人忽略危險信號。

貪婪: 快速獲得巨額利潤的誘惑蒙蔽了人們對基本風險的判斷。在共享單車市場中,無論多麼遙遠或不確定,壟斷地位和未來盈利能力的承諾都足以證明數十億美元的燒錢行為是合理的。在 NFT 中,擁有獨特、數位稀有資產並可能指數級增值的想法,觸動了人們不勞而獲地積累財富的原始慾望。這種貪婪往往導致人們無視盡職調查、健全的商業原則或實際的產品實用性。

歸根結底,共享單車熱潮和 NFT 泡沫都強烈提醒我們,雖然創新可以帶來變革,但它也容易受到相同的人性趨勢的影響。當技術新奇與不受約束的投機相結合時,結果往往是一場色彩斑斕、混亂不堪,最終代價高昂的崩盤,證明即使在數位時代,人性依然是永恆的。



2025年6月13日 星期五

國志所限:從大躍進與中國製造看約束理論之施行

國志所限:從大躍進與中國製造看約束理論之施行



一、引言

約束理論(Theory of Constraints),本以析系統之瓶頸,聚焦其限,達其目者也。今多施於企業、工廠、專案,然試思之:一國之治,若循此道,能否利國興邦?

中國之史,有二事可鑒:
其一,大躍進,於一九五八年起,圖以農轉工,一躍超英趕美;
其二,中國製造二〇二五,當今之策,志在科技獨立,引領全球製造之未來。

二策雖異時異世,其思一也:明所限,聚其力,舉國服從,以通瓶頸。此與約束理論相合,然失其度,則過猶不及,反生災患。


二、辨其約束

大躍進者,毛公以農業為弱,工業為限,故志在鋼鐵增產,以證國強。

中國製造二〇二五則觀當世形勢,見科技倚外,芯片、機器人、人工智慧多仰洋人,故此為今之瓶頸,欲自立於全球高端產業之林。

二者皆非虛妄之志,實謂國策所繫,生死所賴。


三、施其對策

大躍進:令百姓爐火成鋼,家家冶鐵,廢耕田,合公社。民力盡出,然技無所依,器不足用,終致虛數橫行,實產無據。

中國製造:今則擇精策而施之,資金傾注於十方產業,科技創新,國資扶持,收購洋企,務實而行。誠屬「善用瓶頸」。

然問之,若未審瓶頸之實而誤其對策,則勞而無功矣。


四、萬事服從

大躍進:舉國服鋼,其餘如農、醫、學,皆讓其後。饑荒起,人死數千萬。上下不敢言,皆恐干政,舉國失衡。

中國製造:今雖無強迫之政,然資本、政策、學術、人才,皆傾於特定領域。市場信號或失其用,百業或遭擠壓。

夫「服從」者,於企業可謂協調;若一國而盲服,乃致壅塞。


五、圖其升級

大躍進:以人力升其產能,然器未備、技未通,徒費心力,所出之鋼不足用,徒增虛聲。

中國製造:以科研立本、以政策推進、以人才集聚、以企業升級,實有成效,然尚困於晶片與核心技術之制。

此步若無實策、無遠識,則升瓶頸反成死結。


六、審其瓶頸之變

大躍進:災起於農,而政仍執於鋼,餓殍遍野,然上不下聞,終至悲劇。

中國製造:今之治者,較知變通,惟目標固設,若固守不變,亦恐失之靈活,執於往日之瓶頸,而誤未來之道。

蓋瓶頸非恆存,若不時審之,則治策即舊也。


七、約束邏輯之禍福

若國以約束理論行政,當有戒慎之心,否則弊生焉:

  • 大躍進:鋼為要,食為輕,民困而死。是謂「誤辨瓶頸、盲服政策、忽人所需」,大禍也。

  • 中國製造:當世則恐過度補貼、創新過窄、市場失衡、與國際交惡。柔性之瓶頸如創造力、思想多樣,或被忽略。

是故用約束思維,必兼顧系統全貌、動態變遷、民生根本,方可成事而無橫禍。


八、約束理論之真義何在?

蓋約束理論本為「解瓶頸、促通達」,而非「以瓶頸為主,以民為末」也。
其貴在聚焦而非固執服從而非壓迫升級而非虛張聲勢再審而非自誤形勢

大躍進,似其形,失其神;
中國製造,行於法,未必遠矣,成敗未可知,變化有待觀。


九、結語

國策若以約束理論為用,當知其力,亦當知其界。
若明瓶頸而行之有度,能引國向興;若誤瓶頸而迷其道,則生禍非福。

大躍進者,史之血鑑也;中國製造二〇二五,則今之試煉也。
國若能觀變通勢,納群聲、審所限、動所應,則「約束」不為限,而為機也。


2025年6月6日 星期五

智慧的迴響:基辛格與布熱津斯基論哈佛外籍生問題

 在歷史的長廊,兩位美國外交政策的巨擘——亨利·基辛格博士與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教授,再次「相遇」於一場假設的對談中,他們凝視著當前的美國高等教育界,特別是哈佛大學外籍學生所面臨的複雜局面。

基辛格: (輕咳一聲,語氣沉穩) 茲比格納,你看,這哈佛校園裡關於外籍學生的爭議,尤其那些來自東方大國的年輕人,似乎已成為華盛頓與北京之間戰略競爭的新前線。學術自由與國家安全之間的平衡,從來都是微妙的藝術,而非科學。

布熱津斯基: (聲音略帶沙啞,語氣更為銳利) 亨利,你我深知,任何地緣政治的棋局都不會僅限於疆界與軍事。思想的交流、科技的傳播,甚至潛在的影響力滲透,從來都是大國博弈的一部分。美國的開放精神固然值得稱頌,但若因此而失去警惕,便是將自身置於危險之中。我曾多次警示,若不認清挑戰的本質,傲慢與輕忽將是最大的敵人。

基辛格: 的確,國家利益是最高的準則。我們不能無視某些國家利用學術通道,獲取敏感技術或進行情報活動的可能性。然而,美國的實力不僅在於其軍事實力,更在於其吸引全球頂尖人才的能力。若我們過於收緊,將這些潛在的盟友和思想家推向他處,長遠來看,對我們的軟實力亦是一種損害。外交從來都是在相互矛盾的選項中尋求最佳平衡。

布熱津斯基: 平衡固然重要,但底線必須清晰。我們不能讓所謂的「學術自由」成為某些政權進行知識產權盜竊或影響力操作的掩護。冷戰時期,我們對待蘇聯學生亦有其特定的規範。今日之中國,在某些方面,其地緣政治野心與意識形態的控制,較之當年的蘇聯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應當吸引那些真正認同自由民主價值觀的學生,而非為潛在的對手提供便利。

基辛格: 但這也引出另一個問題:如何界定「潛在的對手」?過於寬泛的定義,可能導致我們在潛在的合作者中製造敵人。全球化已將世界緊密相連,即便我們關上大門,知識的流動也不會停止。更重要的是,讓這些年輕人親身體驗美國的社會與價值觀,本身就是一種長期的戰略投資。誰能說,若干年後,這些親身經歷過美國開放與活力的精英,不會在各自的國家中成為理解甚至親近我們的力量?

布熱津斯基: 當然,教育的長期影響力不可小覷。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些來自特定背景的精英,其成長環境與思維模式,可能與我們的預期有所不同。我們不能僅憑一廂情願的「軟實力感化」來構建國家安全。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具備識別潛在風險的能力,並在必要時採取果斷行動。規則的制定應當精準且具體,避免泛化打擊,同時也絕不容許模糊不清的灰色地帶。

基辛格: 說到底,這歸結於我們是否擁有清晰的國家戰略。如果我們知道自己要往何處去,以及如何應對不同的力量,那麼對待外籍學生的政策,便只是這盤大棋中的一個子。若缺乏整體規劃,任何單點的調整都可能顧此失彼,甚至適得其反。歷史從未停止,複雜性是其常態,而清晰的戰略是應對混沌的唯一途徑。

布熱津斯基: (輕輕嘆息) 是啊,清晰的戰略。這似乎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稀缺的商品。在一個充斥著短期主義和國內政治考量的世界裡,思考真正的大戰略,並堅持執行,其難度遠超你我在世時。哈佛的外籍生問題,不過是冰山一角,折射出更深層的戰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