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 星期五

唐宋鼎革之變:域外史家論綱

 

唐宋鼎革之變:域外史家論綱

夫唐宋之際,自八世紀末葉迄十三世紀初,華夏之邦,歷亘古未有之巨變。域外史家,尤以扶桑「京都學派」與歐美漢學巨擘,覃思精研,論述宏富,開人耳目,實增吾輩於歷史流變之識。

一、 內藤氏「宋代近世」之肇論

日本史學大家內藤湖南,於一九二二年首倡「宋代近世說」,以為大唐之末,中世之局已終;而大宋之興,近世之基乃立。

其論綱要者三:

  1. 政治之革: 門閥士族勢衰,君主之權益張,中央集權制益固。

  2. 社會之變: 庶族地主借科舉而興,代舊日世襲貴胄,階層流轉日盛。

  3. 文化之趨: 貴族之風轉為平民之雅(士人文化),濂洛關閩之學(理學)應運而生。

其弟子宮崎市定,踵其後,益重經濟轉型,謂宋代之近世,以商賈繁盛、分工精細、錢幣流通為要徵。

二、 西學漢儒之佐證與商榷

歐美漢學界,於此論多有採納,亦有發覆。

  • 經濟之重論: 美人馬克·埃爾文(Mark Elvin)著《中國往昔之模式》,力倡唐宋鼎革乃經濟史之巨擘。詳述宋世技術之精進、工商之速興、都邑之繁華。然亦提出**「高水平陷阱」**之說,以釋宋後經濟何以未能持續突破。

  • 士紳之研: 羅伯特·哈特韋爾(Robert Hartwell)之作影響尤甚,以煤鐵之產、財政治事之專、士大夫精英之流變,實證唐宋之變。強調地方經濟之勃發與統治階層社會基礎之更易。

  • 科舉之思辨: 亦有學者如郝若貝(Robert Hymes),質疑科舉於社會升遷之效。以為科舉乃之表,非之因,其論足令人深思,引發辯駁。

三、 異議與反思之聲

然「唐宋變革論」雖宏大,亦受多方詰難:

  1. 西學之桎梏: 有謂此論或泥於歐羅巴「古世—中世—近世」之窠臼,強飾華夏之史。

  2. 連續性之辯: 論者或強調歷史之連綿不絕,謂唐之所蓄,宋乃大成;宋之所蘊,後世乃承,不宜截然斷之。又有杉山正明等,主張囊括遼、金、西夏等域,以多元中心之視角審視全局,毋囿於漢族一隅。

  3. 時序之疑: 有考證以為,若干被視作宋代特有之變(如土地私有、基層關係),或發於更早或更晚,其演進複雜,非一時之功。

結語

域外史家對唐宋變革之論,肇於內藤氏之「近世說」,繼以西學之精微考證,開闢宋史研究之新境。此論挑戰舊時史觀,敦促吾輩以開闊之胸襟,重察華夏歷史之殊異與常道。辯難雖未休止,然此跨文化之交流與互鑒,方為史學精進之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