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法治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法治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

開放社會 vs. 封閉社會:根本性鴻溝

 

開放社會 vs. 封閉社會:根本性鴻溝

在一個日益互聯的世界中,許多國家常透過令人印象深刻的基礎設施和技術進步來展現其現代化面貌。然而,在這表象之下,卻存在著深刻的社會結構差異,這些差異決定了其公民可享有的自由和機會,以及與全球社會的互動方式。「開放社會」與「封閉社會」之間的區別,是理解這些差異的關鍵視角,其中西方民主國家通常代表前者,而中國則是後者的顯著範例。

西方民主國家,常被稱為開放社會,其建立基礎是一系列旨在促進個人自由和社會進步的普世原則。這些原則包括法治確保包括掌權者在內的所有人都受相同的法律框架約束;健全的人權保護言論、集會和信仰自由;政教分離保障宗教中立並防止宗教干預政府;以及對民主的承諾,透過公民參與政府來賦予其權力。

至關重要的是,開放社會仰賴資訊的自由流通資訊不受中央控制,而是透過獨立媒體、學術討論和開放的網路自由傳播,讓公民能夠形成知情的意見並追究領導人的責任。同樣地,存在著人員的自由流動公民通常擁有國際旅行的權利,而訪客在國內的活動限制也較少。資本的自由流動也支撐著經濟活力,投資和貨幣在國家間相對不受限制地流動,促進了全球貿易和融合。這些相互關聯的自由創造了一個充滿活力、有利於創新、批評和適應的環境。

中國無疑是一個現代化國家,擁有令人驚嘆的基礎設施——高速鐵路網絡、廣闊的高速公路和堪比世界任何地方的摩天大樓——但其運作模式卻截然不同,最好描述為一個封閉社會。儘管其表面上呈現出現代化和技術實力,但其深層的社會控制卻是廣泛而普遍的。

中國封閉社會最鮮明的特徵之一是對資訊自由流通的嚴格限制。「防火長城」是一個複雜的審查和監控系統,旨在阻止對全球互聯網大部分內容的訪問,包括國際新聞媒體、社交媒體平台和被認為具有政治敏感性的網站。國內媒體受到嚴格控制,異議言論 routinely 被壓制,確保公民接收到的資訊主要由國家審查。這種缺乏不受限制資訊的現狀,極大地限制了公共討論和批判性思維。

此外,人員自由流動也存在顯著限制。雖然中國公民可以出國旅行,但護照的簽發和海外旅行常常需要國家批准,且移民並非所有人都可輕易行使的權利。對於外國遊客而言,中國某些地區的訪問可能會受到限制,且行動常受到監控。這種對實體移動的控制反映了政府管理社會互動的更廣泛願望。

資本的自由流動在中國也受到高度管制。實施嚴格的資本管制,以管理貨幣的流入和流出,影響著外國投資、利潤匯回以及個人向國外的金融轉帳。儘管這些控制常以經濟穩定為由進行辯護,但它們從根本上限制了個人和企業在全球範圍內管理其金融資產的自主權。

實質上,儘管中國已掌握了現代化的「硬體」,但其「軟體」——即其社會的運行系統——是建立在中央控制而非個人自由和開放原則之上的。資訊、人員和資本流動的這種根本性差異,才是真正區分開放社會和封閉社會的關鍵,而不論其表面上的技術成就如何。


2025年6月20日 星期五

正名乎?諸君,誠不難也。


正名乎?諸君,誠不難也。


「胡為以賓客之名,稱竊賊?此理難通也。」

近觀時事,聞「移民」「來者」之議,令人深思。若有司以為明辨無用,混亂為尚,實令人困惑。

余非欲論移民之是非,蓋此事牽涉繁多,非朝夕可明。但所欲言者,乃名實之辨也。夫言者,意之載也。名不正,則言不順。

如亨德孫夫人,七二年自印度合法來此,四十載奉職醫院,納稅養子,或週二於善堂為義工,斯人也,移民也,合法而來,循規蹈矩,貢獻社會,今已成英倫一分子。雖膚色異於我輩,然其所為,與雨午後茶無異,皆英國之本色也。

然觀電視所見,或有他人,乘小舟渡海,未由正門,未請簽證,未守次序,逕自闖入,違法而至。或曰「尋庇者」「流徙者」「舟人」,然實則非法入境,或曰未經允許之來者。與亨德孫夫人不同,未經歲月考驗,未學語言,未盡義務,僅僅……至而已。

余所以困惑者,乃眾人每將二者混而一談。譬如言,親戚密爾德,禮至赴會,攜餚而來,與破窗而入、竊食於廚者,同為「入屋」;然一為賓客,一為竊賊,情由迥異。

新聞每以「來者」「移民」稱之,混淆視聽,令人難以明辨,致公議失準。然明辨是非,實為當務之急。

要害在此:議論不應止於好惡移民,而當論如何杜絕非法入境,維護法治,公平於守法者。且思未經允許之來者,何以得居高級館舍,而納稅之家,反困於貧困?

故每聞人論「移民」,請暫思:所指者,為如亨德孫夫人者,抑或未經允許而至者?若不正名分,不辨賓盜,則終難得其本。此,實常理也。



稱家客與賊同名而不辨其異,其根本在於「名分混淆」,失去分別善惡、親疏、正邪之本意。《尹文子》曰:「名稱者,別彼此而檢虛實者也。自古至今,莫不用此而得,用彼而失。失者,由名分混;得者,由名分察。……合彼我之一稱,而不別之,名之混者也。故曰名稱者,不可不察也。」 意即,名與稱本為分辨事物之異同,若混為一談,則賞罰無所依,親賢與疏惡不分,天下大亂。

又如顧炎武所論,稱謂之間,一字之差,敵我之分,順逆之辨,全在於是。若將賓客與盜賊同名,則善惡混淆,是非不明,輕重褒貶,差釐千里,不容假借。

故稱家客與賊同名而不辨其異,乃失名分、混淆是非之大患,既害於賞罰,亦亂於人心,為治道所當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