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 星期三

神靈的臣服:中國與俄羅斯皇權下的宗教

 

神靈的臣服:中國與俄羅斯皇權下的宗教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宗教與世俗權力之間的關係千姿百態。西歐天主教曾與國王分庭抗禮,形成教權與王權的長期博弈,塑造了獨特的社會結構。然而,在俄羅斯與中國這兩個橫跨歐亞的龐大帝國中,我們看到了一種截然不同的模式:宗教長期臣服於皇權。無論是俄羅斯東正教,還是中國的佛教與道教,都未曾發展為獨立於君主之外的制衡力量。這背後的原因為何?如此一來,對宗教本身和信徒產生了何種影響?


歷史臣服的根源

俄羅斯與中國宗教臣服於皇權的現象並非偶然,而是由其獨特的歷史和文化根基所決定。

俄羅斯東正教:

俄羅斯接受東正教的起點本身就充滿政治動機。十世紀末,基輔羅斯大公弗拉基米爾為尋求統一信仰以鞏固國家權力,最終選擇了拜占庭的東正教。這一選擇帶來了「凱撒教宗主義」(Caesaropapism)的傳統,即皇帝既是國家元首,也是教會的最高權威。當莫斯科自詡為拜占庭帝國的繼承者——「第三羅馬」時,這種政教合一的理念被進一步強化。俄羅斯沙皇將教會視為國家機器的一部分,控制著牧首的任命,確保教會的合法性與其自身的統治緊密相連。

中國佛教與道教:

自秦漢大一統以來,中國的皇帝被視為「天子」,上承天命,是天地人三界的唯一溝通者。這種至高無上的政治哲學從根本上排斥任何與其並駕齊驅的權力來源。佛教與道教雖在民間廣泛流傳,但其生存和發展始終依賴於皇權的庇護。皇帝通過恩准寺廟建立、賜予土地與財物、甚至控制僧侶的度牒(戒牒)發放,將宗教納入國家管理體系。任何挑戰皇權的宗教團體,無論其教義如何,都會被視為異端而遭到嚴厲鎮壓。


對宗教與社會的影響

宗教臣服於皇權的模式,對這兩大文明的宗教與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對宗教的影響:

宗教機構失去了獨立的道德權威。教會或寺院不再是獨立於政治之外的信仰共同體,而更像是國家機器的附庸。宗教教義常常被統治者利用,以維護社會穩定和政治合法性。例如,佛教中的孝道和順從權威的教義在中國被廣泛推廣,而俄羅斯東正教則被用來宣揚俄羅斯民族和帝國的特殊命運。當皇權腐敗或暴虐時,宗教領袖們往往缺乏獨立發聲的勇氣和地位,無法為底層民眾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或制度性庇護。

對社會的影響:

這種模式導致了社會缺乏有效的內部制衡力量。與中世紀歐洲教皇可以號令國王相比,俄羅斯和中國的君主幾乎不受任何宗教力量的制約,這為絕對專制統治的長期存在提供了沃土。此外,它促進了國家認同與宗教信仰的緊密融合。對俄羅斯人而言,「俄羅斯人」的身份與「東正教徒」幾乎畫上等號;在中國,官方認可的宗教成為維護皇權統治的工具,使信徒在心理上將對君主的忠誠與對神的信仰相結合。


對信徒的昭示:君權高於神權?

在這種政教關係下,對信徒而言,所傳達的最明顯信息就是:君主或皇帝的權威高於神靈。

在中國,皇帝作為「天子」的地位本身就將他置於所有宗教之上。神明雖然存在於遙遠的天界或靈界,但皇帝是人間唯一、看得見、摸得著的最高權力來源。他可以決定一個宗教的興衰,頒布法旨統管僧道,甚至能對神祇進行敕封。這種現實權力的巨大落差,向信徒展示了誰才是真正的主宰。

在俄羅斯,沙皇的地位不僅是教會的保護者,更是其世俗首領。通過控制教會的最高層人事,沙皇有效地將教會的權力收歸己有。這向信徒傳達了清晰的信號:儘管教會是信仰的載體,但其運作和權力都來自於君主的授權,最終必須臣服於皇權的指揮。

總而言之,無論是俄羅斯東正教還是中國的佛教與道教,它們在帝國體制下的角色都是為皇權服務的工具。這種缺乏制衡的政教關係,不僅削弱了宗教本身的獨立性與道德權威,也塑造了絕對君主制長期存在的社會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