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變革還是漣漪?檢視英格蘭和威爾士水務行業的擬議改革
備受矚目的喬恩·坎利夫爵士長達465頁的報告已出爐,內容提議對英格蘭和威爾士的水務行業進行徹底改革,包括廢除現行的經濟監管機構 Ofwat。儘管環境大臣史蒂夫·里德宣稱將成立一個新的單一監管機構,以「阻止過去的弊端」,但質疑聲浪不斷,許多運動人士將這些建議斥為「變革的幻象」,甚至是「給豬塗口紅」。核心問題在於:如果不能在關鍵績效指標(KPI)的設計中根本性地融入「利益攸關」(Nassim Nicholas Taleb 提出),並運用系統思維避免所有意想不到的後果,那麼這份報告很可能無濟於事,消費者將繼續遭受服務不佳(如糟糕的供水)和財務負擔(如高額費用)的雙重打擊。
解散 Ofwat 並建立一個新的統一監管機構的宣告,旨在解決公眾對水務表現不佳和基礎設施投資不足的普遍不滿。然而,新機構中將保留許多 Ofwat 的現有員工,這立即引發了對擬議改革真實程度的質疑。運動人士迅速指出,該報告有意迴避了將水務部門國有化的可能性,而許多人認為這是真正改革的關鍵。
雪上加霜的是,喬恩·坎利夫爵士本人也警告說,為資助急需的基礎設施投資,水費很可能飆升,未來五年內可能比通脹高出30%。儘管英國水務公司老闆大衛·亨德森對這份報告表示歡迎,稱其「正是我們所需要的」,但他卻巧妙地將過去投資不足的責任歸咎於即將被廢除的監管機構。
批評者強調,這些擬議改革中缺失的關鍵環節,是如何建立機制以真正使水務公司的利益與消費者利益保持一致。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所倡導的「利益攸關」概念,主張通過共享風險來實現問責制。如果新的監管框架未能嵌入這一原則——例如,將高管獎金與水質的實際改善、漏水率的降低和公平定價直接掛鉤,而非僅僅是抽象的財務指標——那麼消費者受苦的循環就不太可能被打破。
此外,對水務行業這樣一個複雜系統進行任何重大重組,都需要深入理解系統思維。如果沒有仔細規劃每項擬議變革可能產生的連鎖反應,那麼在試圖解決舊問題的同時,極有可能產生新的、意想不到的問題。如果新的KPI設計未能充分考慮系統內部的相互依賴關係,公司可能會為了優化某個指標而犧牲其他指標,導致消費者持續獲得次優結果。
總而言之,儘管這份報告標誌著政治層面已意識到水務行業根深蒂固的問題,但其最終成功取決於超越表面組織變革的能力。真正的改革需要徹底重新思考問責制的執行方式、績效的衡量方式以及整個系統的相互作用。如果沒有行業的「利益攸關」和全面的系統思維來預防意想不到的後果,那麼承諾的「阻止過去的弊端」可能只是一場海市蜃樓,讓消費者繼續承受糟糕服務和高昂費用的雙重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