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模具:演算法如何重塑人類自由
從柏拉圖到亞里斯多德,古代哲學家們深入探討了自由這個深奧的概念。對他們而言,自由不僅是沒有外在束縛,更是一種自我掌控、理性思考的能力,以及在理性引導下追求美德生活的能力。它既是一種內在的性情,也是一種外在的條件,讓個體在公正的社會中得以繁榮發展。然而,當我們審視當代景觀時,越來越清楚地看到,這種古典的自由觀念正遭受圍攻,不是來自公開的暴君或實體枷鎖,而是來自一種陰險而普遍的力量:演算法。
試想一下,滲透我們日常生活的無處不在的數位平台。YouTube、Twitter 和無數其他平台,由複雜的演算法驅動,以一隻無形的手策劃我們的體驗。這些演算法旨在最大化參與度和收入,它們決定我們看到什麼內容、聽到什麼聲音,甚至哪些意見被放大或壓制。它們本質上是數位模具,塑造著我們的認知景觀。符合演算法偏好的創作者會獲得曝光和財務激勵,而那些偏離的則面臨默默無聞甚至徹底的審查。這並不是一個良性的過程;它間接決定了我們消費的資訊,巧妙地引導我們對世界的理解,並限制了我們話語的範圍。曾經被設想為自由表達堡壘的開放網路承諾,已經演變成一個被策劃的迴聲室,我們個人的現實越來越多地由程式碼行製造。
這種演算法塑造遠遠超出了數位領域,以驚人的效率滲透到我們的線下生活。在中國等專制政權中,由複雜演算法驅動的社會信用體系,為公民的誠信和行為賦予數值。這個分數可以決定能否獲得貸款、住房、旅行,甚至教育機會,有效地創造了一個分層社會,其中順從受到獎勵,異議受到懲罰。儘管西方經濟體看似沒有那麼明顯的強制性,但也採用了類似的系統。例如,信用評分決定了我們能否獲得金融資源、能否獲得住房,甚至我們的保險費率。此外,保險公司為符合預定健康和教育理想的個人提供折扣,巧妙地將行為引導至統計學上的常態。這些系統雖然被呈現為客觀和精英主義,但最終都是演算法判斷,塑造了我們的機會並定義了我們的社會價值,其方式往往會延續現有的偏見和不平等。
從哲學角度來看,這些發展對古代哲學家所理解的人類自由概念構成了深刻的挑戰。如果我們的資訊獲取被策劃,我們的表達被審核,我們的社會和經濟機會由不透明的演算法計算決定,那麼真正的自我掌控何在?當我們存在的參數不斷被外部、非人類的智慧重新定義時,我們是否真正自由地追求有德的生活?古代哲學家強調理性審議和自主選擇的重要性。然而,當演算法預先選擇我們的選項、引導我們的偏好,甚至懲罰偏離其預定規範的行為時,我們進行真正選擇的能力無疑會被削弱。我們不只是在使用工具;我們正在被旨在預測、影響並最終控制我們行為的系統所塑造。
在一個由演算法決定的現實中,選擇的錯覺是一種複雜的控制形式。我們可能覺得自己是自由地瀏覽、自由地表達或自由地選擇,但實際上,我們的選項往往經過預先過濾,我們的衝動被巧妙地引導,我們的決定被推向可預測的結果。這不是古代思想家所設想的自主個體的自由,而是一個預先編程實體的自由,在演算法構建的現實範圍內運作。我們面臨的挑戰是,在這個我們的存在越來越與程式碼的無形線索交織的時代,重新找回自由的本質。我們必須批判性地審視周圍的「心靈模具」,並努力斷言我們人類獨立思考、真正選擇和自我決定的能力,以免我們成為那些試圖定義我們的演算法的簡單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