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複式簿記之演進:源起、轉承與影響
華夏複式簿記之興,非由西學東漸,乃先民獨創。遠在西法傳華數百年前,約於十五世紀末至十六世紀初,土生之法已漸成形。諸賢之研考咸證,華商創製「龍門賬」、「四腳賬」等獨特之複式記賬體系。其名目格式雖異於西法,然於財務呈報之效,則有異曲同工之妙。此前,華夏商賈多用單式收付記賬之法,徒重金流,難以深析經營之況。轉用本土複式簿記,乃漸進之變,非驟然之革,實為商業之需所驅,與西風無涉,足見會計史中並行發展之奇。
華夏複式簿記之源起
土生之法,自主而生。據林俊之考,約於十五世紀末至十六世紀初,華夏複式簿記已獨立萌芽。華商巨賈,自行研創此精妙之會計之術,未受西法之濡染。此時,正值意大利複式簿記風行歐陸之際,然中華之創,實為獨立之功。
考證有云:「華夏複式之架構既立,以龍門、四腳之法行之,遠在西元一八四〇年鴉片戰爭三世紀之前。」以此推之,此二法約始於西元一五四〇年代。此土生之創,實駁西人常持之論,謂複式簿記唯意大利所出。
昔日會計之要法
全行複式簿記之前,華夏會計多用諸種記賬之法,而「收付記賬法」尤為通行。此法以金錢之流動為本,凡金入則記「收」,金出則記「付」。
收付記賬之法,乃華夏會計之基石,官府商賈皆用之。此法雖異於西制之構,然其理則暗合華夏哲思之衡平,亦能達致追蹤財務、呈報經營之效。
複式簿記前之華夏傳統會計
收付記賬之法
複式之法未興之前,華夏商賈多用收付記賬之術。凡交易致企業之資財增長者,皆錄於「收」項;反之,若資財減少,則錄於「付」項。此概念之框架,普用於官府與私營之會計之中。
此法之奇特處,在於其與西法之關聯。雖其結構迥異,然收付之法實為西式借貸之鏡像。華夏之制,收錄於賬簿之上半,付錄於下半,形成縱向之分,而非西式之橫向左右之別。
傳統之法於商業之影響
傳統之收付之法,於商業經營影響甚巨。雖能追蹤金流,然其僅重貨幣收支之單維視角,限製了經營者分析之能。此法重在管賬,而非決策,著眼於資金之責,而非全面的經營分析。
此限或曾阻礙前近代華夏商業之擴張與資本之積累。無全面的盈利衡量之制,商賈難以評估各方經營之績效,亦難以憑藉可證之利潤吸引外資。
華夏複式簿記體系之演進
龍門、四腳之法
華夏會計之進階,乃藉由「龍門賬」與「四腳賬」兩種主要的複式簿記之法。此二法皆為華夏之獨創,雖未採西式之名目與格式,然於功能上則達致複式記賬之效。
研究確立,華夏會計師獨立發展出複式記賬之核心原則——每筆交易至少影響兩個賬戶——未受外來之影響。
龍門、四腳之法,實質上皆記錄資產、資本、負債及損益之增減,其概念與西式複式簿記無異,唯術語與呈現之式不同耳。
與西法之結構比較
華夏複式之法,其結構雖異於西制,然所達之會計目標則一。西式複式簿記之基本等式為:資產等於負債加權益,以橫式賬簿,借記居左,貸記居右。反觀中華之法,則採縱向之組織,收錄於賬簿之上部,付錄於下部。
「收付記賬法用於記錄並計算涉及企業資產、資本、負債及損益賬戶之每一項目的增減。此與借貸記賬法之程序相同。兩種體系皆為複式分類記賬,意謂資本總額始終等於資產總額。」
此並行之結構揭示,雖形式有別,然其維繫基本會計等式之複式記賬之本質,於兩者傳統中皆得以保存。
複式簿記之轉承
漸進而非驟變
華夏採用複式之法,似為漸進之程,而非突兀之變。學術研究表明,複式之法乃由商業之需自然而生,而非強行推行或官府之令。此內生之發展,或使其轉型較為平順。
此演進乃由實際商業之需所驅,商賈為更善理日趨複雜之經營,遂創製此法。「在此至十九世紀之期間,數種不同之華夏複式簿記並存並演進」,可見此乃持續完善之程,而非單一之劇變。
商業變革之會計動因
華夏複式簿記之發展,根本繫於商業之需,而非學術理論之創新。隨著商業規模與複雜性之增長,單式記賬之局限日益顯現。本土複式之法之創製,為商賈提供了同時追蹤多維度商業活動之工具。
會計之變革乃勢所必然:「若其更易會計體系,乃因其所需,而非僅為效仿某種令人欽佩之模式。」此務實之導向,或因其益處立見,而利於業者之採納。
於華夏商業實踐之影響
商情之增進
轉用複式之法,顯著增進了華夏商賈所得之資訊。單式收付之法雖能追蹤基本之金流,然複式之體系則能更全面地衡量經營績效,包括分離所有者權益與企業資產,追蹤債權債務,以及獨立於現金流之外衡量盈利能力。
此等增進或能提升企業之決策能力。憑藉更精細之會計資訊,商賈能更善評估各產品線、市場區隔及商業關係之盈利貢獻,而非僅憑現金之收付。
利於商業之擴張
複式之法之採用,正值華夏歷史上商業擴張之期。更精妙之會計體系,利於更複雜之商業結構與安排,或能促成在較簡陋之會計制度下難以管理之增長策略。
海產出口商之例可為證:「該商行由陳氏家族及其親戚與同鄉招募之人共同經營。員工總計約二十人。其經營批發海產出口至臺灣、中國及東南亞之通商口岸。」管理如此複雜之經營,若有能同時追蹤多維度業務之複式之法,必能事半功倍。
西學之影響與後期之發展
獨立於西法之外
「華夏複式之法雖與意大利式簿記相似,然中華之經驗獨立於西法之傳播之外。」此並行之發展,實為會計實踐中殊途同歸之奇例,相似之法為應對相似之商業需求而獨立發展。
此獨立性挑戰了常以意大利創新獨攬精妙會計之歐中心論。華夏之經驗表明,當商業複雜性達到一定程度時,複式記賬之原則可在不同之文化背景下自然產生。
後期與西制之融合
雖華夏複式之法獨立發展,然十九、二十世紀,隨著中華與全球貿易之日益頻繁,與西式會計體系之融合亦漸增。西元一八四〇年之鴉片戰爭及其後之條約,迫使中華港口開放,加速了西方商業慣例(包括會計之法)之引入。
會計之變革乃更廣泛之經濟轉型之一環:「資本主義式之會計體系在早期即已引入,事實上早於市場經濟所需之其他制度之引入。」此表明,在後期之經濟轉型中,會計之變革被置於優先地位,反映了其於商業活動之根本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