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誘因與平等之幻:警世之言
人腦之運作,趨於效率。恆權衡利弊,求酬報之極大,而力之極小。此根本之理,雖為生存所必需,然亦可致未料之果,如一經濟學教授所述之課堂實驗所見。
該教授自謂未嘗令試生落第,然嘗令全班覆敗。其設一實驗,以證社會主義之實際局限。其生堅信社會主義之固有公平,及求絕對平等,遂允以平均分之制度,保證人人同分。
初試之果,似為可觀。平均得八,貌似公平。然人腦之趨於效率,迅即顯現。勤學者覺其努力不彰,而怠惰者反得酬報。此不均致認知失調,即腦欲解之精神不適。
解此之法,乃行為之轉變。至二試,前之勤學者,見努力與酬報無關,遂減其讀書之時。而初得「饋贈」者,亦無增其力之由。其果:平均分驟降至六。
此況延至三試,平均分直降至四。終,全班覆敗。教授之解甚明:社會主義之純粹形式,損害努力與酬報之根本聯繫。人若覺其勞力將被重分配,則盡力之動機遂減。反之,人若覺不勞而獲,則亦無貢獻之意願。
此實驗雖簡,然顯現誘因對人行為之深遠影響。腦恆求資源分配之最佳化,故回應所感知之酬報結構。若覺努力與酬報分離,則腦自減其力。此非道德之缺失,乃人類認知之根本。
教授之教訓,遠超經濟學之範疇。其強調,設計制度時,無論社會、經濟、教育,皆須明瞭人腦之固有效率。忽視此人性之根本,可致未料之不良後果。以人為重分配求得之絕對平等之幻,終將致整體生產力之衰退,乃至失敗。此警世之言,提醒吾人,明瞭腦對誘因之反應,乃創設促進個人與集體成功之制度之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