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危機管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危機管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10月6日 星期一

危機回應清單:民主制 vs. 極權主義

 

危機回應清單:民主制 vs. 極權主義

這份12個問題的清單讓觀察者能根據政府的行動,判斷其危機管理方法處於民主(1)到極權(5)光譜的哪個位置。



極權主義風險評分(TRS)

針對每個問題,賦予一個從 1(最民主/開放)到 5(最極權/封閉) 的分數。將分數相加得出最終的極權主義風險評分(TRS)

分數評級描述
1民主/透明: 傾向於問責制和基於事實的修復。(對應初始分類法的第1-3級)。
3淡化/拖延: 利用法律模糊性和媒體操縱來控制敘事。(對應初始分類法的第4-7級)。
5極權/鎮壓: 利用國家權力和恐懼來根除真相和懲罰感知中的敵人。(對應極權分類法的第1-6級)。

12個危機回應問題清單

#問題分數(1、3 或 5)
Q1承認: 領導人是否對核心不當行為或傷害做出公開、不加保留的道歉(如果是,1;如果僅承認是「技術錯誤」或「疏忽」,3;如果絕對否認或歸咎於外部敵人,5)
Q2問責制: 負責的高級官員或領導人是否因證據而被立即撤職(如果是,1;如果清洗了低級別的替罪羊,3;如果無人被撤職或被告被晉升,5)
Q3真相與證據: 政府的全部內部證據(例如,會議紀錄、電子郵件)是否已向獨立調查公開?(如果是,1;如果以「正在進行的法律程序」為由拖延,3;如果證據被宣佈「非人化」或銷毀,5)
Q4告密者: 最初的指控者或記者是受到保護和讚揚,還是被噤聲/施壓(如果受保護,1;如果被忽視或攻擊(第5級),3;如果受到法律恐嚇、監禁或酷刑(第10級),5)
Q5媒體報導: 國家附屬媒體是否提供了透徹、批判性的醜聞報導?(如果是,1;如果被淡化或用不相關的正面新聞平衡(第7級),3;如果報導被宣傳超載/「新真理」主導(第5T級),5)
Q6歸咎範圍: 醜聞是否僅限於特定行為,還是被定性為針對國家的意識形態陰謀?(如果僅限於行為,1;如果攻擊指控者的動機,3;如果被定性為「破壞」或「修正主義」(第3T級),5)
Q7解決方案: 政府是否提供了可見、可衡量的政策/系統性改革以防止再次發生?(如果是,1;如果提供內部審查但未改變,3;如果回應涉及增加內部安全/控制,5)
Q8法律解釋: 政府是依據法律精神回應,還是僅依賴技術性、法律主義的否認來誤導?(如果依據精神,1;如果使用有限的技術性否認(第6級),3;如果利用調查來捏造針對受害者的證據(第6T級),5)
Q9異議: 異議者、批評家或抗議者是否受到尊重對待,還是其家人也成為報復目標(如果受尊重,1;如果被忽視/邊緣化,3;如果對家屬/同夥實施連坐懲罰(第4T級),5)
Q10領袖地位: 領導人表現得能夠犯錯,還是將領導人無懈可擊作為辯護的主要依據?(如果能夠犯錯,1;如果依賴淡化/正常化(第3級),3;如果辯護依賴個人崇拜(第9T級),5)
Q11歷史記錄: 醜聞是否在公共記錄中準確記錄,還是已被官方歷史清除?(如果已記錄,1;如果資訊混亂/不完整,3;如果事件已被「非人化」從所有記錄中清除(第1T級),5)
Q12最終後果: 捲入醜聞者的最高懲罰是什麼?(如果是降級/再教育(第11T級),1;如果是解僱/失去公職(第1-2級),3;如果是強迫公開供詞、監禁或處決(第2T-4T級),5)

最終分數與評級量表

將您的12個分數相加,得出最終的極權主義風險評分(TRS)。最低得分為12分;最高得分為60分。

總分(TRS)評級(1-5等級)解讀(治理光譜)
12–201(強民主制)危機通過問責制、道歉和可見的改革來管理。醜聞的代價主要由領導人承擔,而非系統。
21–302(有缺陷的民主制)危機通過法律主義、拖延和戰略性轉移來管理。拖延戰術和指責反對派是主要策略。
31–403(混合政權)危機通過替罪羊、恐嚇和選擇性媒體壓制來管理。政府願意犧牲低級官員以保全精英階層。
41–504(威權國家)危機通過宣傳、武器化調查和恐懼來管理。法律被用來懲罰批評者,公眾被「新真理」淹沒。
51–605(極權國家)危機通過根除、恐怖和系統性暴力來管理。真相被銷毀,肇事者被「非人化」,系統被視為無懈可擊。

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

末日場景」:英國針對香港大逃亡的秘密計劃

 「末日場景」:英國針對香港大逃亡的秘密計劃

英國倫敦—解密文件揭露,英國政府在1980年代後期進行了一項廣泛且高度敏感的應急計劃,內部稱之為「末日場景」,旨在為1997年主權移交中國前後可能發生的大規模香港人口外流做準備。這項由香港應急計劃官方小組(MISC 140)主導的計劃,旨在應對一場英國自認無法獨自處理的危機。

該計劃旨在應對幾種可能觸發大規模人口外流的潛在因素:信心崩潰、突然恐慌、內部恐慌或中國挑釁。這些因素大致被分為「1997年前」和「1997年後」兩種情景。

三階段應急框架:應急計劃圍繞三個不同的階段構建:

「綠色」階段:目前的規劃階段,重點是監控局勢、為任何最終危機奠定基礎,並尋求國際支持。預計此階段的額外開支極少。

「琥珀色」階段:當危機似乎迫在眉睫時啟動,需要就放寬移民管制做出決定、制定包租飛機和船舶的初步計劃,並採取措施提高軍事資產的戰備狀態。此階段可能非常短暫。

「紅色」階段:當大規模外流已開始時啟動,涉及撤離、接收和重新安置行動。

對英國的預期影響:文件強調,如果大規模外流發生,將對英國產生幾項關鍵影響:

巨額財政成本:大量湧入的人口將造成「極其昂貴」的重新安置問題。據估計,通過海路將一百萬人運往台灣的費用約為1.65億英鎊,空運至馬尼拉約為4000萬英鎊,這還不包括巨大的連帶成本和改裝費用。一百萬人前往菲律賓並在英國接收六個月的總成本可能為54億英鎊。建立可容納1000名難民的接收中心估計為500萬英鎊,而容納10萬名難民則為5億英鎊。

重新安置挑戰:住宿、就業、教育、醫療和社會服務將面臨巨大壓力。儘管可能有約40萬套空置住宅可用,但並非所有都能被徵用。

運輸和資源緊張:飛機和船舶的可用性受到嚴重限制。獲得足夠的運輸工具將十分困難,需要較長的準備時間和高昂的包租或租賃成本。軍事援助至關重要,但數量有限。

移民管制和難民身份:移民管制的決定將會收緊,而許多不具備英國屬土公民(BDTC)身份的人申請庇護將會更難被拒絕。

國際負擔:英國承認無法獨自處理大規模撤離,因此獲得國際支持和接收難民的堅定承諾將至關重要。在「綠色」階段,將進行外交努力以爭取其他政府的承諾。

保密和公眾輿論:維持香港的信心是英國的一項關鍵政策。政府旨在防止公眾得知應急計劃,以避免恐慌並確保穩定。


關於「末日場景」的解密文件雖然主要詳細闡述了英國政府為應對香港可能發生的大規模人口外流而制定的全面應急計劃,但文件確實揭示了某些內部爭論、對局限性的坦誠評估以及戰略考量,這些都可以被解讀為規劃過程中的「反對聲音」或至少是重要的反駁觀點。這些觀點並非完全否定計劃的必要性,而是從其可行性、範圍和溝通方式等角度提出了關鍵性的見解。

以下是一些在資料中確認的主要「反對聲音」或批判性觀點及其理由:

內政部(特別是代表移民事務部門的 A.J. Langdon):

理由:內政部對其最初在「香港應急計劃官方小組」(MISC 140)的組成和職權範圍中被排除或代表性不足表示擔憂。他們認為,鑑於所審查情景的廣泛影響,特別是涉及移民管制和難民身份,限制其參與將是一個「錯誤」。他們還強調,在1997年7月1日之後,拒絕不具備英國屬土公民(BDTC)身份個人的庇護申請將會遇到潛在困難,並指出此類申請會「更可能」發生且在實踐中「更難拒絕」。這意味著他們關注在現有移民框架下,處理大量人口湧入的實際操作和法律複雜性。

W.D. Reeves(內閣辦公室,反映財政部/後勤方面的擔憂):

理由:Reeves 對英國獨自處理大規模人口外流的實際和財政能力作出了嚴峻評估。他毫不含糊地指出,「英國單獨實施此類撤離和重新安置行動在財政上是不可能的」,而且「實際上也不可能讓所有人都離開」。這強烈地構成了一個「反對聲音」,反駁了任何認為英國可以單方面應對這場危機的觀點,從而強調了獲得國際支持和來自其他國家的堅定承諾是絕對必要的。這個觀點突顯了英國在處理如此大規模事件時,其資源本身就存在的局限性。

D.G. Manning(內閣辦公室)及其他官員關於「可能的洩密」和公眾信心:

理由:他們對應急計劃的保密性以及任何公開資訊或「洩密」可能引發恐慌或破壞香港信心的問題表達了嚴重關切。例如,Manning 建議不要更新包含「令人擔憂」段落的「末日文件」,並強調英國的政策旨在維持和加強香港的信心。這表明有一種「聲音」警告不要採取那些雖然是必要規劃的一部分,但可能無意中觸發他們試圖管理或防止的危機的行動。他還指出,香港總督並未就該文件的內容進行諮詢。

「Corry 報告」(外部經濟分析):

理由:儘管這份報告並非政府規劃小組內部的「反對聲音」,但由《南華早報》委託 Bernard Corry 教授進行的、關於香港大規模移民對英國影響的經濟分析,提供了對潛在挑戰的詳細視角。該報告指出,其對英國經濟影響的「最佳情況」情景是建立在假設1990年至1998年間實行有管理的移民的基礎上,這暗示了不受管理的情景會導致更大的困難。報告強調,即使承認潛在的經濟利益,大量人口湧入也會對英國的住房、就業、教育和社會服務造成潛在壓力。這份報告作為一種外部的、分析性的「聲音」,提供了對經濟和社會影響的現實(在某些方面甚至是令人警醒的)評估,間接主張採取主動措施來緩解這些影響。

本質上,這些「反對聲音」並非是對進行應急計劃的必要性持根本異議,而更多是關於將塑造任何對「末日場景」應對措施的實際操作、政治敏感性和資源限制。它們充當了內部制衡和外部現實,為計劃的完善提供了依據。

這就像是一艘船上的船員在討論應對一場意外風暴的最佳航線和物資:他們都同意風暴即將來臨且需要一個計劃,但他們可能對船隻實際的適航性、物資數量和最安全的行動方案有不同的看法,而這些都是生存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