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制度之困局:皇權、民力與王朝循環
夫帝國之治,皇權至高無上,挾暴力之威懾,兼意識形態之勸說,似可為所欲為。然則,皇權亦非毫無制約,民力之反彈,亦不可小覷。農民雖勢單力薄,卻可藉怠工、避稅、逃亡,乃至揭竿而反等手段,影響統治集團之決策,制約其行徑。此乃民力對皇權之制衡,亦帝國統治之基本格局。
統治集團之理性選擇,亦在於此。為求長遠利益之最大化,統治者不可不顧及農民之承受能力與意願,須提供並維護其生息之條件,此即所謂「公共產品」也。此乃統治集團之理性選擇,亦維持其統治之必要手段。若一味壓榨,民怨沸騰,則統治亦難以為繼。故,安民方能固其位,此乃歷代帝王之經驗教訓也。
儒家意識形態之工具性,亦不可不察。將儒家學說奉為官方意識形態,並不意味著統治集團之本質有所改變。此不過乃統治集團在和平時期,所選擇之一種低成本之統治手段耳。其本質,仍為一暴力賦斂集團。不過,由赤裸暴力,轉為懷柔之術,亦可謂統治手段之進步。然則,其核心利益,始終未變。故,儒家之學,亦不過為其所用之工具耳。
潛規則體系之形成,乃官僚代理集團對私利之不懈追求,以及最高統治者之無力約束所致。此等因素,導致潛規則體系對儒家理想與規定之替代。此潛規則體系,實乃帝國制度內部關係失衡之表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上有法令,下有變通,此乃中國官場之常態。而此種常態,正可見帝國制度之困局。
王朝循環之根源,則在於皇帝與官僚集團之利益並不完全一致。官僚集團挾信息之優勢,追求私利,其行徑往往偏離公共利益。此種公私矛盾,實乃王朝循環之根源。皇帝雖為天下之主,卻亦受制於官僚集團。而官僚集團之私心,則如附骨之疽,難以根除。此亦帝國制度之困局。
小農經濟之適應性與脆弱性,亦值得深思。小農經濟具有很強之耐受性與適應性,然亦易受剝削。其分散性使其難以形成有效之反抗力量,但也因此孕育了帝國崩潰之隱患。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猶如水,可載君,亦可覆君。此乃小農經濟之兩面性,亦帝國制度之困局。
王朝更替,實乃帝國制度對過度失衡之自我校正機制。帝國通過戰爭與人口銳減,以緩解土地壓力,為下一輪循環創造條件。此乃帝國制度之無奈之舉,亦其難以擺脫之宿命。
帝國制度之局限性,則在於其無法解決人口與資源關係之長期性問題,亦無法形成制衡統治集團之社會力量,故終難逃脫王朝循環之窠臼。治亂循環,乃帝國制度之固有缺陷,亦其難以克服之困局。
總之,帝國制度之困局,在於皇權與民力之制衡,在於統治集團之理性選擇,在於儒家意識形態之工具性,在於潛規則體系之形成,在於王朝循環之根源,在於小農經濟之兩面性,在於帝國制度之自我校正機制與局限性。凡此種種,皆構成帝國制度之困局,亦中國歷史上王朝興衰更替之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