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 星期二

民主的悖論:當「多數人原則」遇上財富分配的長尾效應

 

民主的悖論:當「多數人原則」遇上財富分配的長尾效應


數人頭的缺陷:為何財富偏態分佈,讓政策傾向於製造貧窮?

Dr. Arthur Laffer 對向富人徵稅的批評——「你為何要向富人加稅?你是不是痛恨富人到想殺光所有窮人?這不是... 只是在政治上非常討好罷了」(金句 5)——揭示了現代民主中一個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一人一票」原則財富偏態分佈現實之間的張力。

財富的長尾效應

在幾乎所有社會中,人口財富的分佈都不是對稱的常態分佈曲線(鐘形曲線)。相反,它形成了一種高度偏態的曲線,特點是人群密集地集中在曲線的左側(窮人和勞動階層),並拖著一條延伸至極右側的很長、很細的尾巴(極少數的富人)。

從定義上講,窮人和財富低於中位數的人,將始終構成最大的投票群體。這種數字上的現實,為政治人物創造了一個反常、但卻是理性的誘因:贏得選舉取決於討好多數「人頭」

針對少數群體的政治誘因

這種選舉算術直接與健全的財政政策發生衝突。向少數富人提高稅收,是任何政黨(無論是英國工黨,甚至有時是保守黨)向多數選民表明關切的最簡單、最能引起情感共鳴的方式。這是一種政治表演,它在不公開傷害大眾選民的情況下,保證了選票。

問題在於,這種策略是自我挫敗的。當政治人物的競選動機是基於再分配,而非獎勵生產時,他們就有扼殺經濟增長引擎的風險。正如 Laffer 所警告的,政治誘因是去製造更多的窮人,從而擴大依賴國家援助或容易接受民粹主義再分配政策的核心選民基礎

中產階級的困境

矛盾的是,即使是旨在爭取「中產階級」選票的努力,也可能在無意中加劇問題。如果以徵稅(金句 2)資助的再分配政策,創造了一個對資本和工作不友好的環境,那麼整體經濟的蛋糕就會縮水。這種停滯會導致中產階級沿著財富曲線下滑,有效地增長了政治人物必須爭取的「無產階級」選民基礎。

歸根結底,民主制度的「數人頭」機制,當應用於偏態的財富分佈時,就會產生一種固有的政治偏見,傾向於支持經濟上不健全的政策。它偏愛那些感覺良好的政策(例如懲罰成功),而非那些真正有效的政策(例如廣泛減稅和獎勵財富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