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4日 星期五

洋務派與維新派

 


洋務派與維新派,皆為中國近代政壇之重派。

洋務派立足封建,取西方器物以護舊制;維新派本資本,師異域政法而求變。

二派分歧初微,然社會矛盾激化,則異見益顯,遂於論戰中劃界清晰。今試列十端,以證維新派乃批判洋務派而興,非其繼承也。

一、體用之辨

中國哲學有體用之論,洋務派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謂中國文教風俗皆優於異邦,所短者唯船炮機械,故取其器,存其道,恪守封建綱常。維新派斥其謬,嚴復云:「體用一物,有牛體則負重,有馬體則致遠,未聞牛體而馬用也。中西學異,如面貌之殊,強合則俱亡。」維新派則倡「自由為體,民主為用」,欲效彼得、明治革舊圖新,主立議院於京師,變法度於紫禁城,此與洋務派截然異途。

二、尊君與尊民之分

維新派欲破封建專制,倡君受法約,與民共議國政。嚴復曰:「國為民公產,王侯不過民之僕隸,歷代君主皆竊國之大盜耳。」譚嗣同言:「君末也,民本也。」民可擁君,亦可廢君,動搖皇權至上之論。洋務派懼之若洪水猛獸,張之洞譏曰:「民權倡則愚民喜,亂民作,紀綱廢,大亂四起。」洋務派尊君抑民,維新派則限君興民,梁啟超痛斥其「知有兵而不知有民,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民」,洋務派之偏失可見矣。

三、購械之利害

洋務派崇尚船堅炮利,以為自強之道,李鴻章謂:「中國無鐵甲,則無自強。」然大量購械,徒肥洋商與官僚買辦,維新派則見其中弊端,梁啟超云:「一鐵甲之費,可資學堂十載,一快船之費,可譯西書數百。」且清軍械制紛雜,臨陣不統,御外侮不足,鎮民變有餘,洋務派之務實為買辦斂財,非真國策也。

四、求富與利民

洋務派求富,然所圖者饋饷,非惠民。李鴻章曰:「欲自強必裕饷,裕饷則興商。」然商務所利,入於軍械,而非民生,梁啟超痛斥:「今之言洋務者,惟知購船購炮,而壓工商,削民利。」嚴復則謂:「富強者,實為利民,然利民必自自由始。」洋務派求富之虛偽,維新派則見其弊,欲以商治國,通民利,乃資本之道。

五、官辦與民辦之爭

維新派反對官督商辦,主張企業歸民,洋務派則以官督壟斷工商,封閉民間發展。梁啟超曰:「今舉一商務,輒設大臣督辦,奸吏操弄,股東寒心,故中國商業不振。」上海機器織布局,李鴻章特奏「十年內禁華商自辦」,此非興商,而乃絕民機。維新派則主張開放民辦,使自由競爭,脫離封建束縛。

六、變事與變法

洋務派築路興礦,習歐美之技,而未變法度,康有為謂:「洋務派所變者事,非變法。變法者,當改制度,立法律。」維新派倡政制變革,學西方憲政,然洋務派但興洋務,而不改專制,故國勢不振,所謂「中興」不過虛名。

維新派與洋務派之爭,實為封建與資本之爭,前者求變法以圖國運新生,後者守舊法而安身自肥。此爭端未息,終至戊戌政變,維新受挫,洋務亦亡。然歷史證明,僅變器物而不變政體,終難強國,唯變法圖存,方為正道。

7. 科舉與新學之爭

洋務諸臣,雖創設同文館、水師學堂等,然固守科舉,視為取士正途。維新諸賢則倡廢科舉,廣興新學,以科學、法律、政治經濟諸學施教於民,使人才蒸蒸而起,以適應世變。

8. 政體之異見

洋務派徒求技藝之進,不議政制之革,懼變法動搖皇權,故持守祖宗成法。維新派則以日本維新為鑑,倡君主立憲,設議會,納民意,使國勢益強,富庶可期。

9. 對列強之態度

洋務派與列強交涉,每持守和議,惟願以師夷技術而御夷,未嘗深議邦交之道。維新派則主張外交開明,與列強通商修好,借其長以自強,並防制其侵凌,以保國權。

10. 變法與守舊之爭

洋務派務實圖強,然不離舊制,修造船械、設廠煉鐵,然皆歸於官府掌理,未嘗變革根本。維新派則欲變法維新,開放民權,變通政制,俾上下同心,合力圖強。


如此,洋務與維新二派,所爭者不止器物與制度,實關乎國運之隆替也。